浙西南地区宗祠田产石刻本探究与考释
2020-01-07金滔慧丽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金滔慧/丽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丽水古称“处州”,亦以“栝苍”为名,至今仍然是浙江生态环境保存最好的地方之一,由于山水钟灵毓秀,自然亦为人文书渊薮。自唐以降,处州大地上留下了数量众多的碑刻遗存,而作为与宗祠有关的碑刻,遗存至今的主要还是元代以后的遗存。就目前浙西南地区的宗祠碑刻遗存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专祠修建碑记;二是宗祠碑记;三是祠田碑记;四是其他诸如坟山碑记、宗族规条碑记等。笔者在寻访、收集民间档案的基础上,结合宗祠及宗祠田产石刻本等珍贵史料作一简要介绍。
一、浙西南地区古代宗祠遗产
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祠堂是古时族权与神权交织中心,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浙西南一带现存的祠堂众多,大多建于宋代至民国之间。据不完全统计,丽水市境内共有宗祠1201座,其中莲都区117座,龙泉市86座,青田县62座,云和县41座,庆元县125座,缙云县368座,遂昌县142座,松阳县170座,景宁县90座(见附表)。
在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氏、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都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古代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非显宦巨族,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到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一般情况在这些统称为祠堂或家庙、祖厝的建筑物中,只有一座是整个宗族的总祠堂,其余不是房祠,就是更小的支祠、私祖厝,丽水一带许多地方称私祖厝为香火堂。人们往往用总祠、大宗祠、大宗庙、大祖厝等称呼与界定这种整个宗族的祠堂,而用其他的术语称呼除此之外的其他祠堂,或用“小宗”去概括它们。在这种称之总祠、大宗祠、大宗庙或大祖厝的祠堂中,一定是只供奉这个宗族的本地开基祖的神主,或者有的最多包括其第二、三代祖先的牌位,有的可能还会加上一些其他世代祖先的牌位。但如果发生后一种情况时,这些非前几世的祖先,往往是这一宗族中能光宗耀祖的人物,或是在修建这一总祠中贡献资财最多的人物,因为他们是为整个宗族做出了贡献,所以其牌位才能放于总祠中,接受整个宗族的派下人的祭拜。而其他世代的祖先的牌位多不供奉在这种称为大宗祠的祠堂里,而可能供奉在不同的房祠、支祠,甚至家祠或香火堂里。一个宗族内派下人的世代数越多,这类房祠、支祠以至家祠、香火堂等就可能越多。有的地方或有的宗族就用“某某公祠”来区分,这是因为所指称的祠堂是从“某某公”开始祭祀的,或也可称之为“某祠的开基祖”。这些小宗祠的“开基祖”往往辈分并不一致。
丽水市宗祠遗存统计表
新中国成立后,除部分宗祠被损外,大多宗祠得以保留,但被改换用途。有的被政府征用,有的改为学校、村委办公场所,有的改成文化中心等,不一而足。所幸因此而使大多宗祠得到有效的保护。
在丽水一带现存宗祠中,不仅始建年代久远,而且形制规模、兴建模式、建筑形式非常丰富。如从产权归属来说,有个体家族所有,有整个宗族所有,还有多个宗族合建;从建筑形式来说,有传统建筑,有西洋建筑,也有中西合璧建筑;从民族体系来说,大多为汉族宗祠,也有许多畲族雷、蓝、钟姓宗祠。近年一些地方宗族活动兴起,新建祠堂之风日盛,但早已不像古时作为祭祀先祖和族中议事的场所,大都作为村里老人会活动场所、文化礼堂或者乡土文化展示场所等,发挥新时代特征的有益作用。
二、浙西南地区古代祠堂田产管理
古代祠堂田产管理的领导者是各宗族的族长及祠长。从目前浙西南地区民间遗存的宗谱或碑记表明:宗族的族务与日常管理由族长负责,族长总管族务,掌握祠堂,成为宗族的领导者。在族长之外,有些宗族还设立祠长、房长以协助族长管理族务。在宗族内部,族长、祠长(祠正)、房长成为绝对权威。缙云县城《治前丁氏宗谱》祠训载:“祠长、房长,乃伦纪之模范,事理之准绳,是非赖以断决,利害赖以奠安,为一族之观瞻,先后攸赖,诚甚巨也。”强调族人绝对服从族长的管理与控制,而对于违反族长管教的族人则予以重惩。在设置房长的处州宗族中,往往由族长、祠长、房长共同治理宗族,在多个领域对族人实施控制。族长的权力主要体现在日常族务管理、主持祭祀、祠堂管理、祠田管理、纠纷调解等方面。
祠田、祭田则是宗族维持祭祀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为保证祀产的管理与增值,清代宗族强调族长对于祭田的经营予以监督。族长的督察有助于对祭祀产业状况的实时掌握并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以增强宗族祭祀的物质力量。明清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一些名商巨贾更是凭借其雄厚财力,大修祠堂,广置祭田。因而,明清时期一些巨商大贾之乡,均为祠堂建筑兴盛之地,也是祠田、祭田规模比较发达的地区,祭田的形式广泛地出现在处州各地乡村。如缙云县河阳村朱氏,至清代时期,已成为处州望族,族中专门设置义田公所,负责族产经营及日常管理。又如龙泉市吴氏建祠堂后,继而设祭田,以保障四时祭祀,其《助祭田记》碑云“窃思爱祖时思,莫重于祭,而祭必有田”“从来祠祭有产,原为春露秋霜,追远报本而设”。
明清之际,祭田的规则也日益明确。第一,不得典卖;第二,一般不允许本族人侵占;第三,对侵占祠田或祭田者,有严厉惩治措施。清嘉庆年间,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南阳郡叶氏祠规》第四条对本族的祠田有严格的经营管理规定:“祠内田地业产,……自今以后,务宜择贤子孙,秉公而行,断不可假公济私,以听其剥蚀,倘有不肖子孙或利己侵,吞不孝之罪莫大于此。房、族长协同七房公议外,鸣官究治。”莲都区雅溪镇西溪上陈村《颖川郡陈氏宗谱》家规记载:“祀田(即祭田)以备追远之礼,故亩号丘恳登载于谱,不得移丘易假,致生觊觎之心,迷失之患。常银以支公用。今之不肖,视为己物,一入其囊,枝节生端,侵灭肥己,宜齐声其罪。如不顿悟,合族鸣公究治。”
祠堂祠田、祭田是保证各家族筹建、修复祠堂,备置祭祀祖先器皿、祭祖食品、祭祀礼仪和日常祠堂管理等各项开支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各家族还采取其他诸多筹款办法,来保证修建祠堂以及祠堂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
(一)祠田的来源
作为祭祀费用主要经济来源的祠田、祭田,其置办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先祖遗留。莲都区联城街道汝河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何氏田地山租碑》记载了先人遗留祭田“今将石台散人遗下醮祭田租及余租山塘开典于后:春秋二祭:陈村大庄前第乙丘田乙丘租八石乙斗;大庄前第二丘田乙丘租七石二斗并塘一口……”
二是族人捐献。子孙后代为祭祀先人,以捐献的方式贡献出自家田地。龙泉市锦溪镇岭上村祠堂坪明万历十六年(1588)《张母叶氏拨田碑记》记载了张氏媳妇叶氏捐出田亩归宗族祠堂为祭田的过程:“二十二世孙有讳逢,原配叶孺人,一日展拜祠下,惕然闵念,谓众方有待已,固得为也。乐捐余积,复还鬻田,计一百硕,尽肥壤也。归之于祠……”
三是族人共同购置。大多数的祠田、祭田是后世子孙为祭祀先祖购置的。有些家族对购置祭田经过在碑刻家谱中作了详细记载。莲都区碧湖镇魏村的明弘治九年(1496)《东政处士魏君建立祠堂置祭田记》记载了魏氏后人为建祠堂购置祭田的过程:“吾今暮年之景,年逾古稀,别句□□,终有忌辰,以备白银三百余两,续买住屋下边水田一方,该焦租谷□十石,建立祠堂、祭仓及祭器等项,作常住祭祀。”
(二)祠田祭田用途
祠堂祭田的日常支出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是用于家族修祠、编谱等主要族务活动。堰头村《南阳郡叶氏祠规》第四条明确规定了祠田的修祠、修谱的开支:“祠内田地业产,除每年钱粮公用外,俱宜存貯积聚为后日修祠修谱之费。”
二是定期的宗族祭祀活动,是祭田的主要支出途径。祠堂的祭祀、维修是长年不断的,因此族人的捐资也是不断进行的。明洪武三年(1370)松阳水南南山村白云庵《毛祠拨赡营田碑记》记载了毛氏族人把先祖灵位置奉于白云庵,因而拨付出部分毛氏宗祠的田产,作为白云庵的香火开支:“至正乙未冬,家罹寇燹,祖宗神主缺于安奉。遂□白云庵左结构庵寮,曰:云山庵,以祀先世。□十载事阻于时事不获完成,己酉冬乃构后堂,恭奉神主□□□□文公家礼拨赡营田归之庵。”
三是资助奖励子弟读书科考。祭田也有称为学田,学田的收入用来延师办学,资助族内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供考取功名的子弟庆祝花费。宗族学田的收入用作聘请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费、日常考试费。而宽敞的宗族祠堂往往又是举办族学的最好场所,只是需要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作出具体规定即可。一些村落历史上之所以科举鼎盛,人才辈出,一方面与其雄厚的经济基础有密切关系,同时与乡民重视科举的观念有关。宋元以降,一些乡村宗族都保持有办学的习惯,不少私学还是以祠堂的名义或者直接在祠堂举办的。这对族人整体文化水准的提升、科举人才的辈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过去,祠堂的公产叫“蒸尝”,比较富裕的宗族都在外购置族田。蒸尝的增大,使得兴建祠堂、撰修族谱、赈灾等活动活跃。这些活动耗资巨大,但是各族还是留下一部分来作为办学、生童乡试卷金、会试路费、科举奖掖等开支。堰头村《南阳郡叶氏祠规》第九条提出,对族中子弟入泮登科者入祠祭拜先祖后,发给功名者花红银,原文这样说: “凡子孙有入泮者,俟送学归,即须着公服入祠焚香拜祖,虽属小,就功名实为科甲之始,皆由祖宗德泽所及子孙应展孝思之诚,家长给发花红银。”正是从这种看似烦琐而又十分谨慎的记录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的宗族是多么看重科举、功名。祠堂的祭祀、族谱里祖先功名的光辉记录、现实中实实在在的奖励无不激起子孙后辈对于祖先功业的自豪感,其结果势必会激励整个家族后代为了家族的名誉、地位和荣光而付出更大的努力。
四是救济族人。祭田具有宗族福利性质,使族中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在很多地方,祭田是宗族用来维持族人生活的主要来源,其除收入主要用于完纳赋役、祭祀祖先、举办族学外,还用于赡养族人、储粮备荒等方面。
五是家族公益事业开支。一般家族所拥有的集体财产,除祠堂、义塾、祭田外,还包括宅第、仓廪、庙宇、桥梁、工商经营等,后者的开支也主要依赖祭田的收入。正是这些祠田、祭田的存在,使宗族中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去经营如修桥、补路等各项公益活动。
三、浙西南地区祠堂田产碑记考释
祠堂田产碑记一般介绍祠堂田产或祭田田产的来源、管理等,对研究处州祠堂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档案文献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据笔者调查,丽水境内现存民国以前的祠堂碑刻多达300余通,其中有关祠堂田产类碑刻40余通。本文选取刊刻于明弘治九年(1496)莲都魏村《东政处士魏君建立祠堂置祭田记》碑加以考释。
《东政处士魏君建立祠堂置祭田记》碑在莲都区碧湖镇魏村村内古道边,明弘治九年(1496)立石。该碑方柱形结构,四面均有碑文,原顶部置有华盖,为目前发现唯一一通明代方柱形碑记。该碑记记载了魏村魏氏世系繁衍、修建宗祠、设立祭田等事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拆毁,底座部分已被修路时混凝土浇筑。现碑高143厘米,宽32.5厘米。碑文楷体,字径约1.5厘米。福建福州府福清县乡贡进士黄四撰文、丽水县学乡贡进士余山书丹。
碑文如下:
碑文一:
东政处士魏君建立祠堂置祭田记/
居请□□□□号东政处士,奉先世追远之情,而来请记。余按:宗世始祖讳致,二府君宋南渡□□游于/栝城西四十里,号曰“魏塘”,□□立业居之。自江西南昌夫人李氏、叶氏合葬前岗。□大任氏,宋登进士,授/江州德化县令,安人刘氏葬化城寺云山堂后,中□生尧□氏,授忠州防御使、左武大夫,封赐孺人宋氏,/□葬云山堂后。子叔阳,授宋恩科、承义郎、舒城县尉,安人张氏,享年一百岁,合葬暮领。生子字应龙,宋登/文武进士,□□□尹,迁浙东道潞、分武节大夫。子靖,不□□椿子得欢为嗣,任国子学正。长子惟新,□怀/□姻宋枢密、太师、国公孙女,生益之,□□□张古,英气好客,威振边廷。元至十二年,授□军义兵千户,/□□宝定化思□□民赖之。取安定君之□□也。曾祖居贤公,善赋诗书,以精竹梅,柏藻八□之。大父田/□阡陌以□□人妣安人陈氏,葬□□□□□思报相堂,后君葬。字孔瞻,一乡长者,□弥其德。弥□宜/乎。圣□赐官,寿越九旬而葬。生三子,孟□、仲鉷、季鍡,皆有贤能。惟君持英气智□□□笃信□□/讳考之高子孙□□之盛,田宅之广,如□于公阴德之报,天赐之五福,积善滚滚生贤孙。君室龚氏,四□/万备,生女适岑溪□氏,□□洵田宅之广德,□□□子□庙宇思□智慧明伦,温良孝悌,□叶氏事□□□/如事父母。生四子,□□□□□礼贤智□□□□□□日又未可量也。君天□□□编□《政□集》一十八卷。/
碑文二:
下贤智孝孙力争。如果才服闻,吾族檎(下缺)/酒当□□祖宗樯(木惠)世远,有灵女竿投(下缺)/□□□□十五年,岁在壬戌孟春月□(下缺)/□□□□□□□□□□□□□清明(下缺)/田□丘□□□二石二斗。/□□□□□□□□□田东祠□□□下五丘,内洋圳/□□□□□□□□□田土名神堂小(水见)晚田并石棘/□□□□□□□□□□见□粮□亩贰拾亩,□□叁(下缺,被楼梯所砌)。/
碑文三:
直公曰:为人在生,生则有终,终则以葬,葬则以祭,以思□补。先世高曾祖考□遗祭祀田,世继世承,流□祭不达。/吾今暮年之景,年逾古稀,别句□□,终有忌辰,以备白银三百余两,续买住屋下边水田一方,该焦租谷□十石,/建立祠堂、祭仓及祭器等项,作常住祭祀,不准分开耕种并居住;不许富者侵欺入己,务要贤能孝智孙众议,着/令守本等孙循环种谷,年年□稻时就园□□内晒晾燥谷陆拾石,交付长孙同孝智孙明白收储。宗庙右边/仓内作蒸尝祭用,不许有私立。东□□□陆丘水田,纳焦谷叁拾石,买牲礼肴馔果品,就宗庙祭祖。直公愍忌之/辰拾贰月初六;安人龚氏贰月拾柒日,愍忌之辰,敢昭告于始高曾祖考,长孙主祭,鞠躬大礼奉祭如在生。之北/□祭田二丘,该焦租谷壹拾石,买素醴祭。直公□终于正月廿九日,安人龚氏终于六月廿八日,尽礼祭于高曾祖/考,素□之奠丧忌之辰,□□□田伍丘焦租谷贰拾石,□便节用。筑□园用米壹佰馀石,买石头壹万馀,租□/成□石园名为“老圃”而饗已也。世远墙石崩倒,即时用租谷买石修理,切记故是孝孙不可违误。吾终之后世代/永作蘸祭。田租筑墙围归东边之风水,仍兑猪牛鹅鸡□□,乡党和气无伤无怨乎?其祭田步亩税役粮差俱如/在,田租□随分,听当粮差去讫,吾虑有枝分派远,食□不均,贤愚不等,内有富泼恃顽者,时□者不思孝祭,成立之难,致/令贫愚呆者,巧立明色,常住重役,己有大事贫者无□谋。□与富者有之恃长占种,不纳租谷者有之。吾遗此田/立石柱,标记各碑牌亦记之,世代永作祭祀田,□禾详典卖□□等□故违失祭。如有此等,不依吾言者,能□派。/
碑文四:
□以示诸□观其集□□君之为人严密自□,不苟安于世矣,高祖复古公遗思报祠堂。年远崩斜,买木/□□□□造□□□□□□□□□坵□□□□地,义靖概下建造柱香庵石亭,记名曰篱□山龙洞之□金□上/天金□上□□□□□□□也,君□□以附□□□遵父命,商于四川湖广等处,兴利置立西南,在□□/造屋宅祭念□□□□捐财买田□铺□路道便,过客□□□为西区粮长赋税。下(下缺)/□□□□于正统己巳间,洪水为患,崩倒五十余丈,遭水旱,遇□□乡民困苦(下缺)/□□□□□□捐财米,力协堰长魏永寿等倩工修(下缺)/□□□乡民田土二阡,筑百余顷,五□□□通济堰西乡大利。婿贤义靖开□概□□石崩(下缺)/□□水利不筠,□□□力运大巨石□古□修理坚完水□□分而后千载,不□之□人民(下缺)/之君生,名门出当盛世,孝敬尽以事亲,德义施于有政□□□□政□□□祭田□世□年祭用□之宗庙/千载昭穆之区,乃子孙□身奉之,世代永守而非□也。□□世泽流长,百世□□□□记。/大明弘治九年岁在丙□仲冬之吉。福建福州福清县乡贡进士黄四撰。/本县学乡贡进士、婿余山书。/
笔者通过到丽水各地寻访、收集,发现丽水的宗祠田产石刻本分布广泛、数量可观、内容丰富,但尚未被充分挖掘、利用。这些遗存的宗祠田产石刻本记录了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反映了丽水文化发展的变迁,是民间收藏的历史档案,值得我们去珍惜,值得我们去保护,值得我们去挖掘、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