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变化与挑战

2020-01-06马晓瑛

人物画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新闻编辑新媒体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各类新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这使得信息的快速海量传播成为了可能,同时这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以“两微一端”为主的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扩散变得更快、更便捷。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新闻媒体以往“我说你听”的地位开始发生了转变,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新闻编辑的工作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需要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键词:移动互联;新媒体;新闻编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较2020年3月提升5.9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较2020年3月提升0.4个百分点。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互联网覆盖率的提升,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说,新闻内容生产的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为各类新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的出现创造了可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技术也相应的产生了巨大变革,媒体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这使得信息的快速海量传播成为了可能,同时这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以“两微一端”为主的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扩散变得更快、更便捷。不管是在过去的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在整个新闻生产活动中,新闻编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当下媒介环境的变化使得新闻编辑不得不面对编辑工作中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尤其在当下“中央厨房”式的融媒体大环境中,新闻编辑工作较以往有了新的变化。本文就以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编辑工作发生的变化及其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以下详细分析。

一、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变化

(一)新闻编辑“把关人”作用更加突显

在如今5G移动互联格局形成的背景下,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作为依托其影响力不断增强。正是由于新媒体技术赋权,尤其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的普及和各类移动终端价格的大幅度下降,这大大降低了普通人发布新闻信息的门槛,不同于以往传统媒体中的专业新闻采编人员,现在只要人手一部手机,只要手机里安装有社交APP以及简单剪辑软件,任何人都能随时发布上传新闻信息。传统精英式的新闻生产模式被解构,新闻内容的生产权以及传播权被“下放”到平民手中。但是相比专业的新闻编辑人员,现在这些非专业的信息发布者其媒介素养、教育背景以及个人生活经历不同,同时在缺乏专业技能培训的情境下,这些传播者所发布的新闻内容质量难以保证,信源是否可靠、内容是否真实这些都存在疑虑。稍有不慎,便会出现违背新闻标准的虚假新闻以及不实言论等,这不仅会扰乱了网络传播秩序,而且也损害了新闻的信服力。因此,在当下质量参差不齐的网络新闻环境中,新闻编辑的“把关”作用凸显得更加重要。

(二)新闻信息传播中与用户的交互性增强

與传统媒体从上到下的线性传播模式相比,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传播更加注重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当用户看完某条新闻在评论区写下自己所感所想或者针对新闻本身提出疑问时,新闻编辑则会作出及时的信息反馈,加强与用户的交流,增强用户粘性。这种强交互性的传播方式,拓展了新闻编辑的工作内容,使得新闻编辑不仅要完成基本的内容编辑、审核、发布等工作,而且也把与用户的线上沟通交流纳入到工作任务中。这种交互性的增强一方面拉近了编辑与用户的距离,大大提升了新闻内容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对新闻品牌的形象也起到宣传推广作用。有学者提出,当今新媒体发展已经进入到第四个时代——“互媒体时代”,在这一时代,在像微博、微信等的社交平台上,编辑与用户的互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尤其是微博,在发生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时,用户通过点赞或者评论的方式去关注这一事件,而后台编辑通过用户评论及时与用户进行交流互动,这在传统媒体时代是无法达到的。

(三)从传统媒体到全媒体编辑工作方式的转变

一般在传统媒体中,从采访、写稿、编辑到排版等基本都是由记者个人独立完成的,工作方式比较单一、模式、独立化。而在现今的融媒体环境下,一篇新闻稿件或一部新闻作品的呈现需要经过多人之手经过多方协作,因此新闻编辑和其他媒体工作者的联系更加紧密。当下的新闻发布平台多样化,而且不同平台呈现出明显的传播特征,正是由于各平台的差异化,内容的发布也要适应平台传播特征,例如抖音、快手平台上新闻以短视频的形式出现,微信公号上新闻以图片文字以及音频的形式出现等。所以新闻编辑在接收到记者提供的新闻素材后,基于多元化的传播渠道特征,与掌握PS、Pr技术、H5编程技术的技术员们将新闻素材“因地制宜”地制作生产出多样化的新闻内容产品。以《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为例,新闻编辑在完成内容制作之后将成品交由推广员进行外语翻译,最后在国内外各大媒体平台上进行发布推送。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平台分发的传播流程,这种编辑工作方式,更加考验团队间的配合协调能力。

二、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挑战

(一)甄别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单向线性传播,当代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个体都拥有“麦克风”,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由于每个个体的媒介素养良莠不齐,这也使得虚假新闻在社交平台上泛滥,得不到根除。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在进行新闻消息筛选时,能够掌握信息来源和有效判断信息的真实性,设想一下,如果在新闻生产中缺失了新闻编辑甄别信息真伪的这一把关过程,那么其带给社会大众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除了传统纸媒中偶尔会出现像“纸馅包子”这样的假新闻外,当下的社交媒体平台也成为了假新闻、谣言等不实言论的“温床”,比如朋友圈中常年“出没”的中老年人保健知识骗局,以及在微博上出现的疫情谣言等,凭借其高到达率高覆盖率的网状裂变传播特征,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在进行下一步的新闻传播活动之前,新闻编辑应该多次进行确认该信源的真实性,而不是不假思索,人云亦云。

(二)多元媒介平台运用能力

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传播,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传媒领域内的传播媒介也有了很大的更新与发展。过去新闻编辑的工作平台仅为报纸与广播电视,但现在在新媒体如火如荼的发展形势下,新闻编辑的工作平台有了很大程度的拓展,在现代移动互联时代,编辑平台更多的是向“两微一端”发展。这就要求传统新闻编辑要与时俱进,增强多元媒介平台的运用能力,学会微信内容排版以及版面美化,更要懂得微博内容运营,加强与用户的及时互动沟通。所以在面对不同的传播平台时,新闻编辑应该学会利用不同传播平台的特点去差异化的生产新闻产品,力争传播效果最大化,形成媒体的品牌凝聚力与影响力。

(三)新闻价值的再思考

很多新闻案例已经证明,由于当代网络的健全发展与各类移动终端的普及,普通民众往往成为了很多重大新闻事件的第一见证者与发布者,其发布速度几乎与事件发展同步进行,而专业的新闻编辑则无法达到这一时效。所以这需要新闻编辑在新闻内容深度上下功夫,做到内容为王,需要编辑在进行新闻素材整合时,转变编辑思路,做到观点新颖独到、内容客观充实,积极主动发挥传统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具有的专业性以及深度性的优势,从而以内容质量在新媒体环境中立足发展,以高质量的内容去弥补其时效上的短缺。

新闻发布时效得到大大提升后,相应的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一些媒体平台单纯的为了求快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就不顾新闻事实的真伪与不考虑新闻专业主义要素,直接发布一些不符合新闻价值的内容。2020年6月20日,一条《李兰娟院士:“零下20℃,新冠病毒可存活20年》的报道被国内媒体大量转发。报道称李兰娟院士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病毒耐寒,气温越低新冠病毒存活时间越久。结果部分媒体既没有进一步向李兰娟院士团队求证,也未完全理解相关信息,为博眼球随即发表该报道,这不仅在社会中制造了恐慌情绪,对公众心理稳定也造成较大影响。随后李兰娟院士团队对这一报道做出回应,称该报道信息不完全准确,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及耐低温能力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这一虚假新闻使得媒体公信力受损。所以在此情境下新闻编辑应把握好新闻价值与实效性之间的平衡点,做到既能兼顾新闻时效,又能把握好新闻价值的体现。

三、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编辑如何面对挑战

(一)坚定新闻理想信念,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作为新闻媒体,其最主要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便是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它对社会发展具有“晴雨表”和“候风仪”的监测作用,同时充当着社会公众的“传声筒”和“排气阀”,新闻媒体的发展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所以作为媒体“把关人”的新闻编辑,在面对当今新媒体环境中的种种挑战时,必须把坚定新闻理想信念作为第一要义,只有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明白自己要走的路,这样在以后的新闻选择把关中不会迷失了方向。本着新闻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要对国家服务、对人民服务和对社会主义服务的职责,新闻编辑同时也要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自身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要做到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和对国家负责。坚定新闻理想信念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位优秀的新闻编辑所必须具备的品質。

(二)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增强文化知识储备

1992 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定义,即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面对互联网的庞杂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在如今充斥着纷繁冗杂的信息的大环境下,新闻编辑要想把控好每一次的新闻选择,传播有价值且符合时代潮流的新闻,那就要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提高在面对庞杂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估能力等,要拥有敏锐又准确的判断力,重视新闻敏感性的锻炼,以达到在面对这些海量信息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做到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此外,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新闻工作者还应该注重文化知识的日常储备,新闻报道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相关的知识非常广泛,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要具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态度,只有这样,新闻工作者才不会被海量信息“迷了眼”。

(三)顺应媒体发展潮流,做复合型编辑人才

在新媒体环境的冲击下,新闻编辑本身的意义也被有所解构,新闻编辑不再只是传统新闻生产“流水线”上单一的把关者,而是逐渐向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方向转变。与传统的纸媒和广播电视媒体不同,在如今新媒体尤其以“两微一端”为主的社交媒体环境下,一条新闻要想“突出重围”使得传播效果最大化,新闻编辑要做的不仅是确保选题有价值,而且还要做到新闻排版美观,做好与受众的及时互动交流,提供及时的反馈等。以微博微信为例,编辑在推送一条新闻报道之前,除了把控好新闻内容,还要懂得如何排版,如何优化版面。而有的新闻则是以短视频、H5或者Vlog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新闻编辑顺应媒体发展潮流,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前提下,与时俱进掌握新的技能。设备在更新,技术在进步,作为新闻编辑不能故步自封,要善于学习新技术,做一名合格的复合型编辑人才,成为时代所需要的人。

四、总结

在当代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编辑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新的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新闻编辑“把关人”作用更加突显、新闻信息传播中与用户的交互性增强以及从传统媒体到全媒体编辑工作方式的转变。而在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编辑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甄别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多元媒介平台运用能力和新闻价值的再思考等。新媒体是把双刃剑,新闻编辑只有利用好新媒体这一新的媒介形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传播效果,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才能更好的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和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gov.cn:8080/xinwen/2021-02/03/content_5584518.htm

[2]强小静.新媒体背景下新闻编辑的业务能力重构[J].新媒体研究,2017,3(06):134-135.

[3]焦洁.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编辑的变革与挑战[J].西部广播电视,2016(12):182.

作者简介:

马晓瑛(1995—),女,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人,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新闻编辑新媒体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基于受众需求的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思考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人员的角色定位探究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方法和技巧
移动互联应用课程教学现状与探索
浅谈报纸新闻编辑的新闻策划意识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