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就业创业情况调查与对策思考

2020-01-06陆璐武锐文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艺术专业创业调查

陆璐 武锐文

摘 要: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都是学界的研究热点,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顺利就业创业,对于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艺术创新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对云南省某高职院校近15年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的调查研究,通过数据分析,积极探索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呈现出的就业去向、职业发展、创业意愿等特点,并结合其影响因素提出促进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的对策。

关键词:艺术专业 就业 创业 调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2018JS601)的研究成果。

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事关大学生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稳定,是国家民生大计。[1]同时,大学生就业创业情况也被认为是一项重要评估指标,用以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面对当前经济增速放缓,“艺考热”现象带来艺术人才就业压力上涨的形势,如何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稳定就业压力,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和任务。作为向国家输送具有时代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技能艺术人才的培养基地,高职院校必须教育和引导好艺术专业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使其合理规划职业道路,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艺术创新。本文通过调研分析,试图呈现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特点,探索艺术人才职业发展规律,希望能为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1 调查样本与设计

本次调查围绕“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就业创业情况”这一主题展开,选取具有一定办学历史、艺术类专业设置较为齐全的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近15年的艺术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将学生毕业时长按照每隔5年为一个时间节点分组进行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主要从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与职业生涯发展、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与创新创业情况两方面认真做了调研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问卷325份,有效问卷316份。(表1)

2 调查情况分析

2.1 就业情况及特点分析

2.1.1 初次就业率不断提高

调查显示,毕业15~11年的学生在毕业当年实现初次就业的有88人,就业率为86.3%;而毕业10~6年的学生与毕业5年内的学生在这两项调查中的数据分别为97人、就业率91.5%,104人、就业率96.3%。虽然三组数据显示初次就业率呈现递增趋势,但值得研究的是,以上数据并不能说明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逐年良好,就业质量得以提高。在调查中,大部分舞蹈表演、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因学校长期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毕业就能顺利就业,而“订单式”培养以外的学生却难以就业。另外,近5年有四成以上音乐表演、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等专业的学生选择了毕业后继续升学,54.6% 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

2.1.2 就业地域相对集中

在云南省就业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首选,占90%以上,总体与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高职院校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同时,也反映了部分学生不愿远离家乡、缺乏闯劲在外打拼的就业特点。进一步细分就业地域发现,15年间,六成学生的就业地相对稳定地集中于省会城市,学生到地市级就业的比例为20%左右,县及以下地区约为10%,长期以来形成高职院校艺术人才扎堆省城抢饭碗的局面。不论是发展文化艺术事业或培养文化消费群体,都必须依赖一定的经济基础,这就导致了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往往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艺术人才。

2.1.3 就业去向变化明显

从单位性质看,进入薪资和社会福利保障较好的党政机关、各类事业单位、国企这些体制内就业单位的学生人数正逐步减少,对比三组数据可知,比例由10年前的16.5%降至近年来的6.9%,降幅过半。主要原因在于文化体制改革后部分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性质,以及体制内的艺术人才就业岗位缩减。相反,在民营或个体企业就业的学生人数稳步增长,近五年占比达就业单位的70%以上。其中,中小微企业就业人数呈现持续缓慢增长的特点,其他规模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忽高忽低。然而,一部分受调查学生对于到民营或个体企业就业并不满意,认为国企或大型企业才是自己的理想工作单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考查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时发现,学生实际就业率高于签约率,这种差距随着时间推移有所扩大。签约率低意味着部分已就业的学生没有持续穩定的工作,在收入、待遇方面可能不尽如人意。但在访谈中有学生表示,灵活就业能掌握主动权,工作不满意随时离开,还拥有自由时间从事喜欢的其他职业或自主创业。可见,受思维活跃、崇尚自由等专业特性影响,艺术人才选择灵活就业或将成为一种趋势。

2.1.4 职业生涯发展与变化

横向比较三组调查数据,学生毕业3年内,离职率最低出现在毕业15~11年的学生群体中,占24.5%;离职率最高则出现在毕业5年内的学生群体中,占45.4%;毕业3年内,更换2次以上工作的学生占26.9%。离职学生的就业时间最短为3个月,就业1年后为离职高峰期。对就业市场不了解而过高评估自己导致就业现实与理想差距大,就业岗位不能为个人提供发展空间,以及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而盲目就业是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离职的主要原因。

此外,走技术型职业发展道路是就业学生的显著特征之一,半数以上被访者有过技术岗位升职的经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艺术人才职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还有,大量运用肢体语言表现艺术的学生因其有限的舞台职业年限,在就业10~15年后有转岗需求,如用人单位疏于对员工进行职业再培养,加之单位内部难以分流,这些艺术人才将面临失业困境,其对再就业的需求十分强烈。

前文提到,毕业5年内的学生在毕业当年选择继续深造的人数较之前大幅增加,各艺术专业学生平均升学率在30%左右。由于升学的分流,学生待就业压力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提高了就业率。三分之二的学生为提高就业能力而升本,希望通过升本延后进入职业生涯的时间,在未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2.2 创新创业情况及特点分析

2.2.1 创新创业率低

通过调查,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即创业只是个别现象,三组数据均显示学生自主创业率不足2%,且创业者多数来自有经商经历的家庭。这说明:一是始终有艺术专业学生通过自我努力实践创新创业。事实上,就演艺行业而言,自主创业的空间是极其广阔的。[2]高职院校如何激发艺术专业学生依托云南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以提高学生创业率与就业质量值得思考。二是亲友的创业经验对学生走创新创业之路产生直接影响。三是虽然高职院校在近5年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创新创业比赛和系列讲座等,但从应届毕业生创业率来看,教育教学效果似乎不明显。

2.2.2 创新创业意愿较高

与创业实践不同,学生在思想上对创新创业的认可度较高,67.1%的学生有创新创业意愿,尤其是正处于灵活就业或待业状态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更具热情。实现创业梦、提高收入、国家政策支持是学生热衷创新创业的关键因素。

2.2.3 创新创业失败风险大

创新创业是一种具有风险性的商业行为,除创业者要有较强的市场判断、沟通交流、组织策划等能力外,还需资金、人脉等一系列外部条件支持才可能成功。作为刚毕业且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面临失败的风险会大大增加,难以短期内获得理想报酬,甚至赔本。调查样本显示,一次创业成功的学生只有1人,其余学生都有两次以上创业失败经历。这从一方面解释了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强,却少有人将意愿落实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在校阶段得到充分的创新创业学习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创业能力、抗挫能力,以抵御失败风险。

2.2.4 创业项目多涉及教育类

数据显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类型单一,集中于开办艺术类培训机构,占比50.0%。艺术教育市场尚有发展空间,加之没有其他合适的创业方向使教育项目成为创业的主流。当然,学生创新视野不够广阔,基于所学艺术专业开发创新创业项目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2.2.5 愿意接受创新创业教育

调查中,八成以上学生表示希望在大学期间能够得到创新创业教育,在愿意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原因选项中,认为技多不压身利于就业的学生人数最多,随后依次是认为利于自身全面发展和利于尽早实现创业。可以看到,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与技能、帮助孵化创业项目的重要义务。

3 促进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的对策

3.1 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

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社会经济和扶持政策的影响。政府要充分利用本土优势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市县一级地方政府更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力度繁荣第三产业,积极引导文化艺术创新驱动文化创意产业向纵深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合理制定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政策、就业保险政策、技能培训政策等就业保障政策措施,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良好就业环境。完善政府服务体系,做好咨询服务工作、组织高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制定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3]如大学生创业贷款、创业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2 高校应重视就业创业工作

3.2.1 构建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高职院校要把艺术专业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上来落实,建立和完善由校领导主抓,就业管理部门统筹,二级学院负责,班主任、辅导员参与的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一方面,在确保机构、经费、场地、人员、制度保障工作到位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为落脚点,采用开设就业与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举办主题班会、团学活动、模拟求职大赛、实习实训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手段,提高指导与服务成效;另一方面,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建立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库和毕业学生就业创业情况跟踪调查信息库,既为精准推送就业信息提供便利,又为学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供反馈。

3.2.2 职业发展辅导贯穿学生大学生涯

学生的一部分就业压力源于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未树立良好的就业创业观。对工作岗位不满意,扎堆大城市,面临再就业难题,盲目升入本科深造都反映了这一点。高职院校必须将职业发展辅导贯穿于每一名艺术专业学生的大学生涯中,让其全面认识自我,结合兴趣、性格、专业特点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路线,激发学习热情,端正就业创业态度。学生毕业后愿意投入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地区及中小微企业就业,主动服务基层,实现高质量就业。

3.2.3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在灵活就业人数逐步增加,有创新创业意愿学生比重较大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不失为一条好出路。然而从调查情况来看,近五年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对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为70.4%,说明高职院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迫在眉睫。首先,设置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形成多种类型的课程结构,[4]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进艺术专业课程,将职业发展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创业意识,以期能够立足所学专业探寻内涵丰富的创业项目。其次,以创新创业实践为突破口,通过理论学习与实战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成为创业者的必备素质,增强经营管理、财务融资、服务销售等能力,提高艺术专业学生创业成功率。最后,建立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創新创业教育长效评价制度。调查显示,毕业后3~5年内的学生创新创业人数比刚毕业时有所增加。因此,高职院校测量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时,应考虑教育作用不一定立竿见影,后期效应也值得研究。

3.3 用人单位应合理选才用才

作为艺术人才的录用方,用人单位应正确认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的特点,不要一味追求高学历而把专业技能过硬的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拒之门外,以科学的眼光合理选才用才。同时,用人单位还应注重对录用艺术专业学生的长期培养,建立企业培训机制,让学生坚定就业信念,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应对未来的职业风险。

本研究因调查样本涉及的时间跨度较长,而仅有300多份数据,加之样本覆盖的艺术专业类型不够均衡,因此测量数据可能存有一定偏差,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总之,高职院校唯有长期深入调研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情况,结合国家对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要求,积极与政府、用人单位形成合力,多角度扶持,才能充分实现艺术专业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陈荣桂,夏媛,徐治然.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的调研[J].高教学刊,2019(21):38-40.

[2]赵科,李佳.云南高职艺术院校学生就业问题初探[J].民族艺术研究,2010(6):166-169.

[3]刘春秀,李建欣.高职创新创业“多角教育模式”的探索[J].科技与创新,2016(20):123-125.

[4]董植寿,葛柳.舞蹈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J].体育科技,2019(1):105-106.

猜你喜欢

艺术专业创业调查
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浅谈艺术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