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刀湾地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成果分析
2020-01-06梁爽
梁爽
摘 要:基于2011—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种植业的生产数据,利用纵向时序维度以及比较优势维度,分析2016年农业部《关于镰刀湾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政策》的发布动机及实际成果。研究发现,以内蒙古为代表的镰刀湾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政策实现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精准”发力,实际效果较好。2016—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一方面较大幅度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另一方面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了玉米单产及产值的逐年上升,有效提升了该区玉米的生产效率及市场竞争力。总的来说,调整政策使得玉米产业乃至种植业总体的发展状况得以改善。但通过分析比较优势发现,玉米结构调整后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标自2018年起有所下降,因此如何利用市场驱动、政策扶持及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内蒙古乃至镰刀湾地区的供给侧改革,是今后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镰刀湾地区;玉米;农业经济;比较优势
中国自2016年起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步入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攻坚阶段。农业供给侧改革,着眼于市场供需状况中的供给方面,通过调整和优化结构,解决农产品产能过剩、生产效率低下、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最终有效提升供给的效率和质量。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是新形势下实现农业转型和提升竞争力的必然结果。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相关的规划进程,其中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的调整方案在文件中被重点提及。农业部2016年发布《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镰刀湾地区玉米非优势区播种面积减少5 000万亩以上。规划指出,将玉米调整重点区域放在镰刀湾区域上,根据镰刀湾地区不同的生态问题和资源禀赋条件,制定具体的玉米调减目标。2016年4月,内蒙古农牧业厅响应国家政策指引,发布了《内蒙古玉米结构调整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玉米种植面积调减1 000万亩,且通过科技创新、政策扶持等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用量平衡的目标。
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调整玉米且以镰刀湾地区为主要区域的意见,总体来看,是国家基于当前农业存在的结构性供求不平衡的现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表现。当前我国玉米种植处于供求严重不平衡的状态,由于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的影响,“外粮入市、国粮入库”,大量玉米囤积,玉米种植结构亟须调整优化。而镰刀湾地区,由于生态环境脆弱,玉米生产效率低下且产量不稳定,亟待作为重点区域进行优化调整。但如何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精准”发力,且镰刀湾地区面对不同的生态问题和资源禀赋条件如何具体应对?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结构调整为例,评价这一政策的实际成果及潜在问题,对国家完善玉米种植结构乃至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时序维度分析
本文主要选取2011—2018年镰刀湾地区主要的12个省(自治区)粮食总体及玉米生产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国家粮食局和历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1.镰刀湾地区玉米产业的时序变化分析。2015—2018年間,镰刀湾地区各省(自治区)玉米播种面积都经历了较大的波动,但变动趋势相似,可以总结为先后经历锐减、反弹、趋稳三个变化。一是锐减。2015—2016年镰刀湾地区玉米播种面积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这主要受2015年11月农业部发布的镰刀湾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指导政策——2020年玉米种植面积减少5 000万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2016年镰刀湾地区总共减少玉米播种面积1 888万亩,其中锐减明显的省(自治区)分别为东北三省——黑龙江减少905万亩、辽宁减少236万亩、吉林减少214万亩,内蒙古减少297万亩。二是反弹。2016—2018年初期,玉米播种面积并未按照五年逐步减少的走向,反而有较大反弹,2017年镰刀湾地区玉米播种面积较2016年增加13.39%,玉米调减方案有些变味。造成玉米种植反弹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说明:一方面,受市场驱动影响,当期大豆价格下跌及玉米价格上涨,即使玉米调减有补贴相关的政策扶持,种植玉米的利润远远大于种植大豆,因此农民对玉米和大豆市场的预期会驱使他们多种玉米;另一方面,玉米调减配套的政策扶持力度及市场保障机制不够,国家与基层上下级信息传递也存在的不对称的情况,均会直接影响农民的调改配合度。由于玉米调减的实际工作需要由掌握经营自主权的农民来执行,保障其收益的稳定增长才是玉米结构调整唯一可持续的动力来源。三是趋稳。2018年中后期,玉米播种面积变动较小,2018年镰刀湾地区玉米播种面积较2017年增加0.37%,基本趋于稳定。2018年3月两会召开过程中,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直接指出了当前玉米价格反弹、多地走回头路的现象,再次强调了玉米调减方向的正确性及继续深化结构调整的思路。同时,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在具体结构调整工作中,对“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方针的具体措施,实施到位且成果显著,如大豆补贴高于玉米。总的来说,这一阶段以东北地区及内蒙古地区为首的镰刀湾地区,玉米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内蒙古玉米生产的时序变化分析。内蒙古自治区2013—2015年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平均年增长率为0.61%,内蒙古地区玉米生产呈现疲态,“为养殖而种、为加工而种”的盲目生产趋势日益明显。玉米产业在内蒙古种植业中一直以来处于“一粮独大”的地位,截至2015年,内蒙古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59.49%,玉米种植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一方面,自然环境要求内蒙古地区调减玉米种植比例,内蒙古地区跨越东北冷凉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区,多年玉米连作,造成土壤板结、沙化,除草剂残留严重等问题,且随着生态环境的日渐恶劣,灾害日益频繁,继续保持单一的粮食结构只会加剧生态问题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农业发展要求内蒙古调减玉米种植比例,尽管玉米需求呈现刚性增长,但供给方面由于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现象,“外粮入市、国粮入库”,玉米库存积压已经非常严重,因此2015年末至2016年初,内蒙古地区实施玉米种植结构调整为大势所趋。2016年起,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锐减,全区玉米产量出现短暂下滑后在2017—2018年出现较快增长,同时单位面积产量也从2015年的滞停状态转向新的快速增长状态,2018年全区单产较上年增加0.49吨/公顷,增幅7.36%。但同时从时序变化维度看内蒙古玉米生产变化趋势也可以发现,农业发展成果具有滞后性,由于农业生产的较长周期特质,结构调整政策成效的显现往往需要推后一至两年。
二、比较优势维度分析
1980年以来,随着林毅夫等人的引入,比较优势分析方法如今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领域。目前农业领域的比较优势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净出口系数分析、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资源成本分析以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等。研究表明,前两种分析方法适用于出口流通领域,后两者适用于生产领域。本文主要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方法,主要基于清晰展现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前后变化的目的。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通过效率比较优势指数(PAI)和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的几何平均来衡量。本文效率比较优势指数(PAI)等于内蒙古玉米单产水平占该区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水平的比率与全国玉米单产水平占全国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水平的比率的比。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等于内蒙古玉米播种面积占该区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率与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率的比。具体计算结果(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到,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表明内蒙古玉米产业不论从生产效率角度还是从规模角度,在全国都具有比较优势。横向来看,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绝对值较大,说明目前来看,内蒙古玉米的规模优势仍然大于生产效率的优势。但同时,随着玉米结构的调整,SAI与PAI的差距在缩减,效率比较优势有所凸显。纵向来看,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在2015—2017期间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说明玉米结构调整政策通过调减非优势玉米区的玉米种植面积,确实有效地提升了内蒙古玉米的效率比较优势及综合比较优势;但2018年,效率比较优势指数有所下降,而综合比较指数也因此有所下降。一方面,这与2017年玉米调减出现反弹相关,非优势区农民惯性的播种玉米实际上会拉低全区的单产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科技驱动、提质增效的方式提升玉米单产的方式需要一定的周期,效率比较优势的提升在短期内无法得到较好体现。同时,由于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试图转变玉米产业“一粮独大”的局面,自2016年起不断推进多业并举,促进产业融合,因此玉米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在保持1的水平上有所下降,其实是优化农业结构的良好信号。
三、分析小结
研究发现,以内蒙古为代表的镰刀湾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政策实现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精准”发力,总体来看实际效果较好。尽管在2017—2018年初期玉米调减效果有所反弹,但通过政策扶持、市场推进等,镰刀湾地区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而通过对其中的内蒙古自治区做进一步分析发现,2016—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有效提升了该区玉米的生产效率及市场竞争力,一方面较大幅度调减了玉米种植面积,另一方面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了玉米单产及产值的逐年上升。总的来说,玉米結构调整政策使得该地区玉米产业乃至种植业总体的发展状况得以改善。但通过比较优势分析,本研究也发现玉米结构调整后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标自2018年起有所下降,这个结果受到农民种植其他作物热情消减、农业结构调整效果的滞后性、多元化农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利用市场驱动、政策扶持及科技创新,实现内蒙古乃至镰刀湾地区的进一步供给侧改革,是今后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
除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内蒙古玉米结构调整还需关注以下几点:首先,玉米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除了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外,拓宽玉米收购渠道,减少库存特别是陈旧库存也是促进供给平衡的有效手段;其次,非优势地区玉米调减的同时,优势地区单产水平也亟待进一步提升,对于光热水资源重组的西辽河流域、河套平原等区域,玉米品质选育及种植技术仍需推进,以提升优势地区玉米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最后,内蒙古区域农牧业交错带较多,鼓励发展粮饲兼用的玉米生产,并举发展多项产业,有利于推进产业融合、协同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增长。
四、镰刀湾地区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的建议
镰刀湾地区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且具体方案方针也会随着市场供给平衡状态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通过分析近几年来镰刀湾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成果,农业供给侧改革也能得到一些宝贵的政策启示。
1.加强顶层设计。镰刀湾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亟待分区域更深入细致的设计与规划,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由于农业发展效果的滞后性,避免出现“大跃进”式的农作物调减面积和增产行为,构建结构调整的长效机制。
2.重视基层力量。监督基层政府切实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同时各基层政府还需因地制宜地开展改革工作,加强与农民的交流与沟通,真正从农民出发,不搞强迫强制的行政措施。
3.政策扶持与市场导向相结合。一方面农产品价格改革继续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的预警机制,政策补贴等具体措施要依据市场导向动态变化。同时,尽快建立起整个调整机制的补贴策略,除了给相关生产者直接补贴外,合理轮作体系的补助体系亟待建立。
4.推进科技创新。镰刀湾地区生态问题复杂,资源禀赋条件多样,通过创新驱动,有助于促进提质增效、克服自然瓶颈。同时,推进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也有助于实现多业并举、产业融合的多方联动发展目标。
5.调动农民的能动性。农民作为改革的直接践行者与受益人,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宣传、示范工作等多方措施,引导及动员农民,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Antonio Andreoni,Roberto Scazzieri,Triggers of Change:Structural Trajectories and Production Dynamics,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14,(38):1391-1408.
[2] Itishree Pattnalk,Amita Shah,Trends and Decomposition of Agricultural Growth and Crop Output in Gujarat:Recent Evidence.,In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5,(70).
[3] 苏旺,周云,王舰.青海马铃薯生产的比较优势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9,(9):161-164.
[4] 张晴,刘洋,周振亚.中国桑蚕产业主产区比较优势[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11):113-120.
[5] 唐江云,雷波,曹艳.四川省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