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助力重庆汽车全产业链升级
2020-01-06民建重庆市渝北区两江支部课题组
民建重庆市渝北区两江支部课题组
随着先进技术不断创新,传统汽车产业正在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方向推进。汽车全行业数字化转型正持续激发汽车融合产业实现高增长、新跨越。本文通过从智能化、数字化赋能汽车全产业链升级,对专家、企业家开展专题调研,从国内外相关经验中寻求发展思路,并落足于重庆产业实际。
一、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从2014年起,重庆汽车年产量跃居全国第一,其后两年超300万辆,成为当仁不让的“汽车之城”。2018年以来,在全国汽车市场遭遇寒冬的大背景下,重庆汽车产业重挫下行,下滑幅度远高于全国平均降幅,2019年全市汽车累计产量138.30万辆,已不足高峰期产量的一半(见图1)。
汽车产业作为重庆工业支柱产业,其下滑趋势导致全市工业经济出现困难局面,走出低谷仍需时日。究其原因,一方面,重庆汽车产品处于中低端、研发创新能力较弱、市场变化应对迟缓、企业发展困难增多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另一方面,国五清库,以及汽车市场整体低迷等。但同时,在重庆汽车产业整体出现较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量稳步增长。
重庆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2019年至今,大量新的汽车产业合作项目纷纷落地重庆,助力重庆汽车产业恢复升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升。例如,瑞悦汽车工业永川基地动工,中交科创科技有限公司与德国Streetscooter公司合资建设的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项目签约落户永川,长安汽车和华为联合创新中心揭牌,重庆车检院、联通、华为共建“5G-V2X自动驾驶创新平台”,东风与小康深化全产业链战略合作等。
二、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的优势及不足
(一)发展优势
1.雄厚的产业规模为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给养。重庆是中国四大汽车集团之一长安集团总部所在地,拥有长安、福特、小康、现代近20家整车生产企业,聚集长安汽车、长安福特、东风小康、力帆、长城、上汽通用五菱、斯威、瑞驰、北京现代、金康新能源、长安新能源等诸多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形成“9+2+4+30”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长安汽车、长安福特、理想制造、力帆乘用车、金康新能源、华晨鑫源、众泰汽车、北汽银翔、潍柴等9家乘用车企业,中车恒通、穗通等2家客车企业,庆铃汽车、瑞驰汽车、上汽红岩、长安跨越等4家商用车企业以及约30家核心配套企业),年产能46万辆(除金康新能源、瑞驰汽车为单独产能,其余企业都为燃油车合并产能)。整车品类涵盖了乘用车、客车、专用车等各细分类别,电池、电机、电控、电空调、电转向、电制动“大小三电”关键零部件都基本涵盖。
2.汽车服务和测试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重庆拥有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重庆车检院等业内具有影响力的汽车研发检测服务机构,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完善的技术支撑、产业引导和服务保障。二是重庆拥有国内首个全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及中西部首个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基地,其中测试示范区将涵盖西部地区90%以上道路场景、全国85%以上交通环境,将吸引更多车企来渝测试。
3.重大国家战略叠加助力重庆汽车智能化升级。一是重庆是全国首批承建5G规模组网建设及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的城市之一,两江新区已建成重庆首个5G连续覆盖试验区,作为智能网联汽车重要的ICT基础设施。二是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助推两江新区自动驾驶产业转型升级,以长安为代表的车企,已突破L4级自动驾驶技术。雄厚的自动驾驶研发实力和超前的测试基地布局为重庆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初具新能源整车与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规模。长安、金康新能源、长安新能源等整车企业已推出了各类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已入驻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长安汽车研究院、金康新能源研发中心、众泰新能源研发中心等新能源汽车研发测试中心;成功引进五龙三元正极材料、力帆三元锂电芯、长安新能源电池PACK、金康电池PACK等锂电池项目和上海电驱动、众联能创电驱动、长安新能源电机等电机项目。
(二)主要问题
1.汽车产业“大而不强”,品质、品牌亟需跃升。重庆汽车产业仍以中低端车型为主,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品牌口碑效应不明显,品质和品牌形象亟需跃升;产品更迭速度慢,品控管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全市汽车出厂均价为 7.9万元,单价高于 10 万元的汽车数量占 13.3%,单价低于 6万元的汽车数量占 27.6%,尤其龙头合资企业长安福特因更新迭代速度慢、发动机油耗偏高,市场销量不佳。
2.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数字经济赋能程度低。一是零部件竞争力不强。博世、法雷奥等全球知名的汽车网联信息系统、ADAS系统、车载娱乐信息系统供应商,凭借领先的技术水平、突出的品牌实力占据重庆智能网联市场,而本地智能制造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整零协同弱,汽车零部件和整车产业链产值比为0.83∶1,低于全国1∶1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7∶1。结构不完善,企业主要集中在汽车材料、车身模具、电气设备等方面,发动机精密零部件、变速箱、汽车辅助驾驶、智能驾驶、电控系统、电子芯片等关键领域仍有空白,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较高。
二是汽车与IT产业融合不够。两江新区作为数字经济发展中心,拥有物联网、人工智能、汽车电子、软件服务、大数据、集成电路等规模产业聚集优势,但是数字经济与汽车产业仍未深入到智能化和网联化融合发展的层面。
3.汽车行业人才短缺,科研投入不均衡。一是政府对人才的激励、引进政策不够完善,研发人员占比和中高级技术人员占比远低于世界主要汽车集团;二是汽车行业投资势头强劲,但是技术研发和零部件投入仍明显不足,与外国大型车企相比远远落后。
4.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缺乏,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新能源汽车在电机、电控等领域自主化程度较低,部分电控核心器件如IGBT等芯片尚不具备自主生产能力。电子控制器、车载空调、车载娱乐系统等电子电器本地采购率普遍低于30%。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配置比仅为3.5∶1,尚没达到国家政策中公共车桩比例不低于 7∶1的要求,未形成充电服务半径小于5公里的公用充电网络体系。
5.汽车服务业水平落后。目前重庆汽车后市场服务行业中存在四大核心痛点。其一,重庆虽是汽车制造基地,但是在企业服务业领域还停留在低水平、浅层次阶段,行业主管局和行业协会重视度不够、引领作用有限;其二,不少汽车后市场服务企业缺乏完备的客户增长体系,难以实现客户快速增长,导致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其三,不少汽车后市场服务企业单打独斗,缺乏高水准的管理与服务能力,缺失高效信息分析、维护能力,无法保障客户粘性;其四,不少汽车后市场服务缺乏可以持续盈利的产品,产品对客户的粘性不足,无法保障客户口碑与客户吸引力,难以快速增加后端盈利与被动收益。
三、重庆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策略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正在兴起,能源技术和智能化发展引领汽车产业大变革,知识产权的壁垒尚未形成,国际标准在制定,规模化生产正在酝酿,竞争格局尚未完全确定。重庆市应该抓住这个国际机遇,以整车品牌提升为主线,抢抓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先机。
(一)推进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升级,提升整车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加快发展高端品牌。支持长安AB品牌项目尽快落地,吉利高端新能源汽车项目尽快启动,长安福特的林肯和野马品牌新能源汽车按计划投产,金康新能源尽快放量;利用国家产业政策放开的机遇,策划适时引进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品牌。二是做大经济型乘用车品牌。支持长安新能源汽车、东风小康等企业加快绿色转型,做大新能源产销规模,提高新能源产品占比。三是做强特色商用车品牌。重点支持长安跨越、瑞驰、华晨鑫源等企业,发挥成本优势,提升技术水平,巩固和扩大在全国轻型、微型电动商用车领域的领先优势。支持上汽红岩、庆铃、中车恒通等企业,加快新能源产品投放,争取在全国中、重型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处于先进行列。
(二)加强零部件核心技术支持,强化智能产业协调驱动
一是加强对零部件企业的技术研发支持,引进更多匹配行业龙头企业的高端零部件企业,对有潜力、有能力的本地企业进行重点培养。二是科技巨头(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成为汽车电子“新势力”,基于自身在算法研发、系统集成等方面的突出能力开发无人驾驶系统、信息娱乐操作系统以及软件平台。政府应大力促进行业资源优势集中和有效整合,通过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牵引等方式推动汽车电子、算法和系统集成等环节加速聚焦发展,助力汽车产业智能零部件升级。三是支持具备较强汽车研发技术和资源整合能力的本地企业(如长安汽车),积极采取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等多种发展形式,推进产业相同环节的横向一体化和不同环节的纵向一体化发展,聚集技术优势资源。
(三)创新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产学研结合
一是加速集聚创新资源,完善人才专项政策,鼓励引进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市外高水平高校和研发机构来渝设立研发分支机构,通过委托培养、在职培养、联合培养、教授兼职、联合攻关等多种渠道培养和吸引人才,建立具有成长性的人才库,抢占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地。二是建立梯级人才培养体系,针对性引进培养尖端领军人才、高端专业人才、 工程技术人才,秉承“术业有专攻”人才培养理念;三是注重引进国际化人才,企业应通过利用外籍人士、海外华侨华人以及留学生力量,扩大国际化人才的比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等措施来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
(四)拓展新能源汽车市场,引进造车新势力
重慶目前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短期无力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但是可发挥应用场景丰富的比较优势,设计出市场创新型赶超路径,实施颠覆性市场创新。一是企业借助知名品牌拓展新能源市场,提升客户接受度,为后续技术升级的全新产品奠定市场基础。吉利通过戴姆勒旗下smart品牌一举进入高端电动车市场;北汽新能源借助戴姆勒的品牌溢价能力、研发管理经验实现双重升级。二是政府在出租车、网约车、汽车下乡等方面给予新能源更多推广指标,出台更多优惠、补贴政策,吸引更多“新势力”造车落地。
(五)完善产业支持政策,构建汽车产业发展新生态
一是开发汽车产业发展平台。构建汽车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推动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搭建产业合作平台,推进产能对接、协同生产、共享工厂等新模式新业态。强化共享供应链服务、共享产业生态圈、共享原材料供给,以应对重点产业企业用工、配件短缺等问题,零部件采购形成规模效应,推动龙头企业配套本地化。二是构建产业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支持初创发展型企业扩量发展,在投融资支持、市场开拓、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环节加大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活下来”;支持快速成长型企业提质发展,为企业在股权结构、创新研发、科研成果转化、品牌打造等方面提供支持,帮助企业“强起来”,形成竞相跨越的良好格局。三是建立产业企业帮扶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将汽车产业企业纳入企业帮扶数据库,按年度对企业发展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形成汽车产业企业发展状况“白皮书”,做到提前预判、服务前移、及时预警,结合企业自身诉求,做到“一企一策、一企一员”的智慧化、管家式服务。(执笔人:冷燕)
责任编辑:胡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