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人及其有机农业生产:西部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2020-01-06张晓月

重庆行政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农有机农产品

张晓月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国家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以促进“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当下,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两个紧迫的问题: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需要的是农民这一主体,没有农民就没法构成真正意义的乡村,没有乡村就谈不上乡村振兴。其次,要农民回归乡村,要保证农民的生计,农民要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保证其基本的生存与可能的发展问题。没有生计保证不会有农民回乡或选择留在乡村发展。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基本生存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当下过度的物质消费及其背后的环境污染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开始向物质简单、精神丰富的生活方式转变,开始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更加关心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1]。而在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的激励下,一批在城市工作生活打拼过、有一定的自有资金而暂时不用担心基本生计问题的新农人已经回到乡村从事有机农业生产。他们杜绝使用化肥、农药等而用有机方式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再以与消费者建立产销利益共同体的方式实现农产品相对较高的市场价值,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相对稳定的收入。他们的有机农业生产理念和实践为农业的高质量生产起着示范作用,是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一、新农人及其有机农业生产理念

返乡新农人有机农业生产从恢复土地健康的生态系统着手,努力恢复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向自然的和解和回归。

(一)新农人

新农人的概念是从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上生发、演变而来的。2006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12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此后,农业部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中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进行了明确:“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较高素质,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从业者”。可见,无论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还是新农人,都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

新农人应该从三个“新”来认识和定义,即农民的新群体、农業的新业态、农村的新细胞,是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或开阔的视野、熟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具备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农民新群体[2]。而新农人区别于传统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3]。新农人秉持天人合一的生态生产观,认为农业生产是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纽带,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生存需要合理利用土地,但要尊重土地,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传统的耕作方法,保护并再生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和腐殖质,以此维护土地自身的生态系统,恢复人与土地的和谐关系。

本文的新农人是指在城市工作打拼多年,基于对当下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反思以及对乡土的情怀,主动选择回到农村从事有机农业生产和生活,并希望带动更多人从事有机农业生产,以此维持人类生产与自然的相对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二)新农人的有机农业生产理念

一是内省的生态自觉。返乡新农人在城市工作、生活、打拼多年,熟悉城市生活,也对城市发展面临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诸多问题以及农村衰落、“谁来种地”等问题有深刻的反省与思考,主动选择回归农村、回到土地上去从事有机农业生产。他们有的是退伍军人,有的是离退休干部,有的是在城市打工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资源和资金资本的农民工。

二是有机农业生产理念。新农人有机农业生产主张建立作物、土壤微生物、家畜和人的和谐生态系统,强调人回归自然,把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有意无意地破坏其所处的生态系统。其思想逻辑是微生物——土壤——植物——人和动物是一条完整的生态链,彼此影响与作用。土地微生物的多样性保证土地的活力与健康,健康的土壤才能长出健康的植物,健康的植物才有健康的家畜和人。[4]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的农业生产正是从源头上破坏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导致土地失去活力;严重污染土地和地下水等自然资源;为保证产量,只能更多地使用化肥、农药、激素等化学用品,导致植物农药、化肥、激素等的残留与重金属超标,进一步影响食用植物的动物和人的健康。因此,新农人有机农业生产,是从源头上杜绝使用危害微生物及其多样性的化肥、农药、杀虫剂等,从而保护土地的健康,确保农作物的健康,从而保证动物和人的健康,构建起一个健康的、良性的生态循环。

三是自觉的生态行动。新农人意识到如果只是向农村的留守群体宣传有机农业生产,并让他们从事有机农业生产,而自己作为消费者来享受有机农业产品,那是天方夜谭般。同时,由于在城市工作、打拼多年,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不致担心基本生计,新农人选择回到乡村,践行有机农业生产,让农村留守群体实实在在地看到不用化肥、农药种出粮食的过程,尽管要经过休耕、用有机肥料培养土壤,让土地恢复肥力这一相对较长的过程。在新农人的示范下,更多留守群体的自给生产开始选择用新农人的有机方式来种植粮食,从而逐渐改善了有机方式耕种土地的生态环境,也生产出了更多健康的农产品。

二、CSA模式和新农人有机农业生产实践

(一)CSA模式

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社区支持农业)模式[5],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早出现在德国、瑞士和日本。最初的出现是因为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城市化过程中对土地及城乡关系的关注。它是一种由消费者社区支持农场生产的运行模式,把农民与消费者组合成利益共同体,两者共同分担农业生产风险,共同分享农产品收益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一般由消费者向生产者提前定购食品份额并预付费用,生产者承诺采用有机或产销双方认同的耕作方法进行生产并定期向消费者供应新鲜食品,CSA模式强调生产者与消费者交流、互动、信任、社会及生态环境可持续。

CSA模式是指社区里的消费者,为了获得安全、可靠食物的以及农场劳动体验等需要,基于对农场的信任,提前支付资金给农场预订农产品,在收获时节得到农场配送的新鲜蔬菜。CSA模式不但保证了农民的生产和利益,而且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还在城乡分化的当下,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建立起了实实在在的物质与信息等联系,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乡间的互补。

(二)新农人有机农业生产实践

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是中国第一个实践“CSA”(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农场,也是新农人有机农业生产的典型案例。小毛驴市民农园于2008年由一群致力于乡村建设与有机农业理想的青年大学生参与创办,占地230亩。小毛驴市民农园坚持“有机、健康、公平、关爱”有机农业四大原则,致力于推动市民参与式的有机农业,在生产方式上采用自然农业技术,尊重自然界的多样性,遵循种养结合的原理,重视传统农耕文化和乡土知识的传承。在经营模式上采取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社区支持农业(CSA)理念,发展市民农业,促进产销一体。在社会关系上倡导消费者与生产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践行健康、自然的可持续生活方式,搭建乡村和城市合作互助的桥梁。

新农人的有机农业生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新农人以有机种植理论和技术生产农产品。这种有机生产方式从源头上杜绝对水土的污染并且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可靠和高品质。新农人先通过恢复土地自身的肥力、恢复土地健康的生态链。再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秸秆灰、沼气发酵、家禽牲畜粪便等以有机肥的形式回到土地中去,把人类的农业生产对土地和环境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以生态链中以虫治虫等物理防治方法来防治农作物中的虫类危害,同时坚持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种植农作物,坚持“猪不催肥、鸡不催产”的养殖方式。遇到土壤已经板结硬化的情况,新农人采用合理的休耕方式或有机追肥方式让土壤恢复自身的生机与肥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护植物赖以生长的土地的健康,从而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同时,真正从源头上杜绝化肥、农药对土地和地下水资源造成的污染。

2.新农人采用CSA模式,建立产销利益共同体。新农人以高品质农产品为基础,采用CSA模式,建立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共同体:一方面保障农民收入,维持农民生计,合理体现农民劳动价值,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保证高质量农产品的持续生产;另一方面,以高品质安全农产品保证消费者利益,构建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产消关系。CSA模式以高品质的农产品生产为保证,以普通农产品3~4倍的价格销售给消费者。这不仅解决了农民收入和生计问题,而且使农民群体更加平等地参与到市场活动中,让农民的劳动价值得以更合理的体现,共同享受社会发展成果,提高农民的获得感。

3.新农人促进农民的身份认同、重塑独立自尊等现代农民人格。新农人采用CSA模式保障农民生计,更多农民回归土地,从事有机农业生产。促进农民的身份认同、重塑独立自尊等现代农民人格。一方面从源头上摆脱了农产品价格被低估→农民不愿意务农或者务农难以维持生计→农民进城务工、农田撂荒、乡村空心化→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农产品机械化大生产→食品安全问题、土地和水资源污染严重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形成一种农民有机农业生产收入有保障、可以维持生计→农民回归农村从事有机农业生产→农民认同自我身份、安居乐业→持续的有机农业生產、产业兴旺→农民收入增加、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农民精神层面提升、乡村文化自信的良性循环。

三、新农人有机农业生产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

(一)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1.西部地区乡村青壮年农民持续外流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地外流。西部地区是务工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由于农村人口外流导致的乡村空心化现象更为普遍。留守群体除了零星少量的农业生产以满足自需外,不再有精力进行更多的农业生产,由此导致土地撂荒的现象也很普遍。而农村是相对城市而言,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人口的聚集地。也就是说农村之所以成其为农村,一是有相对聚集的农村人口即农民,二是有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一没有农民,二没有农业生产的乡村,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

2.工业化农业生产导致严重的水土等自然环境污染,难以实现西部地区生态屏障功能。由于农村劳动力外流土地撂荒或闲置,农村部分土地通过流转转移到生产大户或生产企业手中。这些生产大户或企业,为追求产量与经济效益,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杀虫剂、生长激素等,对土地采取掠夺式开发与利用,导致土地板结硬化,地下水污染以及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西部地区平原面积少,且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其耕地面积小而零散,土层较薄,砾石较多,不利于机械耕作,农药、化肥使用的效率极低,比土层较厚的平原地区更容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堪忧。这与国家给长江上游西部地区的定位“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地、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区、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相去较远,难以实现其生态屏障功能。

3.工业化农业生产导致农产品存在安全隐患,难以满足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如前所述,由于留守农村群体除了自给外,很少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大户或企业的生产需要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这种生产方式除了导致严重环境污染外,还导致农产品自身普遍地存在农药残留、化肥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而农产品自身的问题又直接影响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越来越注重健康与生活品质。在国内农产品无法满足其品质需要的情况下,于是出现了人们高价购买进口牛奶(奶粉)、水果、肉类等农产品,而国内农产品面临长期低价且常常滞销的现象。

(二)新农人有机农业生产有利于西部地区乡村振兴

返乡新农人,作为以有机农业生产理念为典型特征的职业农民,已经用其具体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实践进行了示范,起到了引领作用。新农人的生态理念和实践为乡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安全农产品的生产、良好产销关系的建立以及农民自我身份的认同都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这让更多西部农民看到在西部地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概念实现的可行性,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生产有生计和收入保障,乡村变得宜业而选择返乡或留在农村安居乐业,从而为西部乡村振兴解决了“人”这一主体性和关键性问题。而农民的回归和留村则可以推动西部地区产业兴旺和乡风文明,继而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壮大,最终实现生态和谐、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新农人有机农业生产促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广大西部地区,倡导新农人和有机方式生产,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杜绝化肥、农药、除草剂、杀虫剂的使用从源头上消灭了污染可能,为西部地区实现水土保持、减少自然灾害以及国家层面的生态屏障功能提供了可能;二是有机农业生产以自然休耕方式、堆把回田等物理方式让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得以修复,土壤肥力得以恢复,土壤健康得以实现,从而保证了农产品的健康与安全,从根本上保证了消费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三是有机农业生产以有机种植理论和技术生产农产品保护、丰富土地的生态平衡,把人类的生产融入自然生态链中,真正落实中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方针,为西部地区农业内涵式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样本。

2.有利于西部地区农民的回归和生计的维持。广大西部地区,倡导新农人和有机方式生产,以高品质农产品取得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建立CSA模式,以“互联网+”为手段,通过物流能力的不断改善与提升,可以有更多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城市消费者,保障农业生产者的收入,解决农民生计,让更多农民愿意回归农村,安居乐业,振兴乡村。一方面,按照市场规律,西部地区土壤特质、气候条件的差异化使得西部有机农产品得到更合理的市场评估和更好的价值体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西部地区农民收入问题;另一方面,新农人的有机生产方式和CSA“以订供养”的方式同时实现了西部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有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农村变得更加宜居、宜业,从而吸引更多西部地区外流农民返乡或留乡务农。这解决了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切实实施的主体性的人的问题。

3.有利于高品质农产品供应和可持续生产。一方面,有机农业生产,杜绝化肥、农药、除草剂、殺虫剂的使用,保护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保证了土地的活力和生机,从而生产出了天然、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的高品质农产品,从根本上保证了城乡居民的健康。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消费理性与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愿意以较高的价格购买有机农产品以提高健康状况和生活品质。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保证了有机农业的可持续生产。

综上所述,新农人的有机农业生产是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因此,要从保证有机农业生产用地、加强有机农产品保护性认证、组建有机农产品产销合作社、加强有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减少有机农产品运输成本、提高人们有机消费意识、强化基层治理等方面,更好地支持新农人的有机农业生产,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参考文献:

[1]高国荣.生态、历史与未来农业发展[J].史学月刊,2018(03):22-27.

[2]汪向东.“新农人”与新农人现象[J].新农业,2014(02):18-20.

[3]杜志雄.“新农人”引领中国农业转型的功能值得重视[J].世界农业,2015(09):248-250.

[4]林耀奔,叶艳妹,等.土地整治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9,39(08):2644-2653.

[5]周飞跃,勾竞懿,梅灵.国内外社区支持农业(CSA)体系的比较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8(07):78-87.

作 者:重庆社会科学院国际商贸与物流研究所编审

责任编辑:胡 越

猜你喜欢

新农有机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如何养一条有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