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护环境 我在行动
——记一次线上的班级德育活动
2020-01-06李悦
李 悦
(重庆市求精中学校 重庆 400015)
“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这个2020的春天,因为疫情有了太多的不平凡,从最初的对网课学习的陌生,到后来对网课的一步步探索,不仅实现了网课教学,还开展了线上的家长会,乃至线上的班级德育活动——关注生态文明,我在行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根基。
这次的新冠肺炎病毒疫情足以证明,“文明与病毒,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四通发达且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使得病毒四处蔓延。人类应该对此警醒,我们并不是无所不能,现在新冠肺炎病毒没有特效药也没有疫苗。我们应该牢记,大自然充满了杀手,我们要敬畏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决不能破坏生态文明。
大量证据表明新冠肺炎病毒和SARS在人类间传播,是由于少数人非法捕杀、贩卖野生动物造成。无节制地无视生态保护,导致动植物濒临灭绝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在认识现状的基础上更要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认识,探索积极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途经,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人文情怀,为实现民族复兴和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人类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
本次活动需要借助大量的网络资源,学生制作视频也需要利用软件,所以线上教学时选择这个主题和形式是再好不过了。
一、活动目的
教育是改造人的灵魂、塑造人性的重要途径,建设生态文明,普及生态文明观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让生态文明走进我们的课堂,树立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从自觉维护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化和提倡生态文明行为做起。充分发挥新时期德育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全面提高生态文明素质,自觉推进自身全面发展,从而带动全社会形成爱护自然、尊重自然的道德观。这样一个充满新鲜感的、涌动着生命关怀和感悟的和谐环境,也可以引导孩子们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二、活动准备
①观看由国际性非盈利环保机构——保护国际基金会发起的“大自然在说话”系列公益影片视频。
②在班级群发布该系列公益影片项目中文版视频及文字材料。
③请学生任意选择大自然中某一“成员”并对所选择的“成员”的基本情况做了解,检索有关资料,了解该“成员”与人类的关系。
④建议同学们选择那些“生存”已然受到人类影响的“自然之子”,大到珠穆朗玛峰、长江、黄河、某个湖泊,小到如白鳍豚、熊猫、胡杨树……或者某类有益然而正在消失的昆虫等。
三、活动时间
准备时间一周,展示时长自定。
四、活动过程及步骤
第一阶段,观看公益广告视频。该系列公益广告视频有英文版和中文版,可根据不同学情做选择。
第二阶段,自己选择大自然中的一位成员作了解,检索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主动性积极探索,了解自然之美,感受自然之危,保护自然之迫。
第三阶段,《大自然在说话》公益广告小视频制作。收集自己选定的该成员的视频资料,模仿《大自然在说话》使用第一人称撰写公益广告词,模拟自然界成员与人类的对话。剪辑视频,完成配乐、配音,最终形成自己的《大自然在说话》公益广告小视频。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学习了视频软件的使用,扩展了学习以外的各种能力。
第四阶段,视频展示。发布在班级群里。利用QQ群的投票功能,评选出名次并进行奖励。
第五阶段,将保护自然之美的迫切愿望化为实际行动,进一步推动绿色班级打造。
五、活动总结与延伸
著名动物学家珍·古道尔说过,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会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会有希望。
《大自然在说话》活动很好的依托了国际公益基金会所拍摄的公益宣传片,既让学生通过观看受到教育,又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制作,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了解,广告词语言的撰写,电脑视频制作的能力等都能通过这一次活动得以提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可以进一步打造绿色班级,让环保观念深入人心,毕竟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此外,在复学后我们还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深入生态文明建设,比如聘请校外专家开展生态文明论坛;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生态文明手抄报比赛、生态文明宣传画比赛、生态文明黑板报比赛等;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节日进行“与环保同行”等生态文明宣传活动等。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在学生美好的心灵里种下尊重自然、热爱生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成为生态文化的传播者。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是我们每一个人质朴而坚守的信念。从资源过度消耗与污染中脱身,我们需要决心、信心,更要依赖严格完善的制度和每个人的自觉。这是时代的呼唤,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需要,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