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讨
2020-01-06李颜英
李颜英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第二小学 广西南宁 530299)
现在老师对于小学高年级应用题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趋于模板化,缺乏创新性、生动性。因为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解力,这样逐渐忽视了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所应达到的教学水平,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不达标。所以老师应该在确保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解力能够稳步提高的同时,也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高年级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开拓解题思维,明确解题步骤。帮助小学高年级的同学们提高自身解题能力,确保高水平的教学质量[1-3]。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题问题脱离实际
大多数的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十分相似单调,缺乏新颖性。题目几乎都是按照某一个模板出的,只是进行了数据的改变。而且部分题目是为了出题而存在,完全脱离实际。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问题严重脱轨,学生只靠思维惯性思考问题,不深究题目的现实意义。应用题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用题问题脱离现实违背了教学初衷,而且还不利于学生灵活思维的培养。
(二)思考问题的角度单一
题目脱离生活实际,解题思路单一,应用题没有反映出现实意义。从而学生只会套标准答题步骤解题,缺少思考,老师教学因循守旧。最终导致学生不能从多角度对该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思路,脱离实际,缺乏实践,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不能保证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质量。
(三)语言生硬死板
在形成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关键阶段,题目中的语言表达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也是至关重要的。语言生动有趣,有利于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是带有好奇心,这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乐于思考问题的推动力,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重视问题实际意义,问题来源于生活
小学高年级老师要巧用生活,将生活和问题恰当地结合起来,并采用生动的语言对题目进行描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思考习惯。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安排教学工作应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调整课程表现方式都是教师应该重点考虑的。将问题放进生活,学生在生活中有实践感,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进行理解解释,这样就能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实在的生活应用问题,表现出应用题的实际意义。以生活为素材设计问题,素材面广,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在例题:出租车起步价为7 元(3 千米内),超出的距离按照1.6 元/千米的价格收费。小林乘坐出租车前往姥姥家,付车费21.4 元,求小林家距离姥姥家的距离。显然,乘坐出租车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很多城市都是设置出租车起步价的,学生们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联系实际。首先因为车费大于了7 元,显然距离是大于3千米的,超出的车费即乘坐3千米以外的车费,即(21.4-7)÷1.6=9(千米)。通过联系实际意义既可以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又能拓宽视野,从题目中获得生活的小知识。
(二)培养学生解题技能,促进学生思维灵活转变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相较于低年级的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思考方式还有较强的简单理解能力。解决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问题,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特殊的解题技巧。通过熟练使用解题技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灵活转变。学生在做题时应牢牢抓住问题的中心,找到真正的目标问题,教师应该逐步引导学生学会从现象看本质。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应对前后多次遇到的类似问题。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其自己的思维特点,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该阶段的学生特点,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审题辨题能力。比如在题目:鸡兔笼中共36 只,脚数100 只,问鸡兔各多少只?在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时,可以通过运用公式:兔=(实际脚数-2×鸡兔总数)÷(4-2)=14(只),鸡=(4×鸡兔总数-实际脚数)÷(4-2)=22(只)来解决此类问题。
(三)创造自主支配的学习空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高效教学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小学高年级教育中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需要适当地给予学生思考空间。从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最后再到实际运用都需要充分的时间。教师不能单纯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要会运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阶梯式提高问题难度,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度。还可利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结束语
在当前追求高效教育的背景下,教学方式也应紧跟当前时代发展方向进行改进,因材施教针对阶段性的学生制定特定的教学制度。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作为中心,多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创新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找到学习乐趣,在自主思考中挖掘出学生更多潜力,这样一定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