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核心、双情境、双驱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模式探究
2020-01-06余旭力覃元理
余旭力 覃元理
(1.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重庆 401331;2.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 400054)
伴随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中国携手世界各国已进入网络时代。2020 年4 月,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为9.04 亿、手机网民8.97 亿,20 ~29 岁的网民占总网民数的21.9%。而在职业类别中,学生群体最多,达26.9%,其中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网民占19.5%。正值青春的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规模最大的网民群体之一。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世界各国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全方位、革命性的影响。在享受网络带来“红利”的同时,人们也不得不面对网络安全方面的诸多问题和挑战。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网络安全列入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高校已成为网络必争之地,近年来涉及大学生的网络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深入探索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模式,切实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水平,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也越发受到各界关注、受到学界探究。
一、“双核心、双情境、双驱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模式的提出背景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体现,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举措,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要,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国家层面: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事关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网络空间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1]在建设网络强国的时代背景下,维护网络安全已上升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而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则成为共筑网络安全防线的重要路径。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促进网络内容建设,增强网络舆论引导,提升管网治网效能,营造有利于青年学生成长的晴朗网络空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社会层面: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事关社会风尚引领。作为最具鲜活力量的社会群体之一,大学生也是具有强烈社会关注度的社会群体,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成为社会风尚的重要引领者。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发出校园好声音,汇聚青年正能量,会对社会风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会在社会上产生“放大镜”作用,容易形成持续扩散的舆情传播,消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同时也对青少年成长成才产生负面导向作用。
学校层面: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事关人才培养质量。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教育改革中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网络安全是校园安全的重要内容,网络素养是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构建校园安全体系,增强校园治理能力,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重要体现。
家庭层面: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事关千万家幸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而孩子是家庭的幸福所系。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家庭的管束,真正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大学生在校的安全与否、快乐程度、成长情况,依然是家长不变的牵挂。面对互联网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诱惑,离开家长陪伴的大学生能否安全触网,不被网络所害,是家庭之福。否则,一旦在大学生身上发生网络侵害事件,小则影响家庭和谐,大则甚至断送一个家庭的幸福。
个人层面: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网络深刻影响社会,也深度融入校园,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一。作为触网频次最高的群体之一,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直接影响其个人成长发展。如果在大学生身上发生网络安全问题,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思想品质养成带来消极影响,严重的则会使学生误入歧途而悔恨终生,甚至会葬送学生的宝贵生命。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积极推动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取得积极成效。但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愈加深入,大学生网络安全形势呈现新变化、带来新挑战,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显得相对滞后,存在不少应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是大学生网络安全事件频发。近年来,涉及大学生的网络安全事件屡见报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比如,江苏一高校超千名学生信息遭泄露,疑被用于偷逃税款;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容易成为受害者,南昌大学50 名女生隐私网上遭曝光事件、北影女生网曝不雅视频事件、黑客盗取华中科技大学女生证件照建比美网站事件等等;山东女孩徐玉玉被电信诈骗,因突然晕厥,最终导致心脏骤停而不幸离世;南京某高校毕业2 个月的大学生小徐,因陷入非法“校园贷”留下遗书后跳楼身亡。
二是大学生网络安全观念不强。虽然100%的大学生都是资深网民,但许多每天尽情于“网络冲浪”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却比较淡薄。比如,江苏某高校大一新生陆同学在登录某兼职网站时缺乏应有的辨别,按照要求填写自己的真实姓名和QQ 号等信息,随后她的网银就被人通过“财付通”分三次刷走了近四千元。再如,兰州市某在校大学生小Z 接到一自称苏宁金融客服的陌生来电,未经证实就给所谓的“注销专员”QQ发送重要的个人信息,下载苏宁金融、微博和360 借条等借款APP 借款8 万余元,并全额转入对方指定账号后发现被骗。
三是大学生网络安全应对欠佳。缺乏应有的网络安全知识,遇到网络安全问题后束手无策,是发生在一些大学生身上的普遍现象。比如,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后不懂得及时补救;没有做到科学安装、使用防火墙软件;手机或电脑遭遇病毒入侵后应对无策;因网络安全问题个人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财产受到损失时没有及时报警,不敢或不善于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导致越陷越深甚至最终走上不归路。
四是大学生网络使用功效不高。虽然大学生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已达到100%,但使用功效却还有些不足。有的学生把主要的上网时间都给了“娱乐消遣”,比如追剧、追星、看娱乐节目;有的学生24 小时QQ 在线,热衷于QQ 聊天、发表情包,或者不间断刷微博、微信;有的喜欢上各类网站或APP 看新闻,但不是主流媒体平台的官方报道,而是各种非主流网络平台的社会百态或花边资讯;有的沉迷网络游戏或网络购物,甚至为此投入不可承受的巨额费用;有的则喜欢到各类社交软件“冒泡”,幻想遇到“高富帅”或“白富美”。相比之下,在了解官方资讯、查阅学习资源上用时不多,在利用优质网络平台发展自己上着力不够。
五是大学生成为网安“施害者”。当不少大学生遇到网络安全问题而陷入苦恼和懊悔的同时,一些大学生则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漏洞”,甘当网络安全的“黑手”。比如,据澎湃新闻网报道,2019 年,江西在校大学生高某伙同女友、在校大学生张某等成立所谓的“工作室”,以帮助他人解封微信账号做起灰色生意,通过收取十几元至几十元不等的价格解封微信账号后谋取不当利益,致使多名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最终被检察机关以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批捕。再如,河南某高职院校学生郑德幸因赌球冒用或借用同学身份信息网贷,无力偿还数十万元欠款而跳楼身亡。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缕析
在内容方面。一些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缺乏科学设置和合理安排,导致工作的指向性、精准性不高。在一些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重“知识”而轻“素养”,更多强调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工作,而偏废于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的培育工作。“网络安全教育内容过于技术化、理论化”[2],导致学生缺乏对网络文明与道德的尊重和践行。而在一些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重“素养”而轻“知识”,更多强调如何培育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道德与伦理,而忽视传授给学生科学、全面的网络安全知识与技能,导致学生缺乏应对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
在情境方面。一些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路径缺乏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导致工作的实效性、创新性不高。“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不仅要利用课堂,还要充分结合第二课堂,以最大程度发挥网络安全教育作用。”[3]在一些高校,偏重“第一课堂”,一味强调通过课堂教学来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形式呆板单一,难以受到学生欢迎;而在一些高校,偏重“第二课堂”,一味强调通过开展各类校园活动来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容易走过场、浮于表面,难以覆盖到更多学生群体。
在主体方面。一些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主体缺乏协调配合和一体作战,导致工作的针对性、协同性不高。在一些高校,偏重依靠“教职员工”的作用,更多强调依托教职工开展工作,导致学生参与度较低;而在一些高校,偏重依靠“在校学生”的作用,更多强调学生的自觉行为,导致工作的力度较低。
总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尚未建立健全科学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模式,导致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价值认知不够、动员不足、组织不力。
二、“双核心、双情境、双驱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
在现状、问题和原因的深刻解析基础上,基于内容、情境、主体这三大因素,构建一种新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模式,即基于“双核心、双情境、双驱动”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模式,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基于“双核心、双情境、双驱动”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模式具有其独特的内涵意蕴。“双核心”即将“知识普及”与“素养培育”这两个要素作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双情境”即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这两个方面作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情景依托;“双驱动”即将“教职员工”与“在校学生”这两支队伍作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驱动力量。其中,“双核心”是内容;“双情境”是载体;“双驱动”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构成具有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一种新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模式。
三、“双核心、双情境、双驱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双核心”:知识普及与素养培育相互兼顾
把知识普及与素养培育作为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两项“核心内容”,既要抓好网络安全知识的传授和宣传工作,同时要做好网络安全素养的培育工作。
一方面,要做好网络基础知识、安全基础知识的传授工作。同时,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国家安全法、密码法、电子商务法、电子签名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工作。
另一方面,要做好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培育工作,关键是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网络安全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系统部署和全面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做出了许多重要论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的网络安全观,是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的科学指南。
(二)“双情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推进
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作为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两种“情境依托”,既要抓好第一课堂的理论与技能讲授工作,同时要做好第二课堂的资源与活动拓展工作。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科学设置网络安全教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等相关课程要做好网络安全专题讲授,创造条件开设网络安全选修课或系列主题报告。有条件的高校可积极开设并建设好网络安全学科,发挥学科专业的带动作用。要借助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努力让课堂教学更贴近时代、更贴近网络、更贴近校园。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不断拓展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广度。主动顺应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加强校报、广播、宣传屏、校园网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建设好数字校报、数字广播、数字电视。同时要特别加强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发展,主动占领网络舆论宣传阵地,以充沛的正能量让网络始终唱响主旋律。同时要开展网络文化节(季)、网络安全宣传周(日)等丰富多彩的网络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
(三)“双驱动”:教职员工与在校学生形成合力
把教职员工与在校学生作为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两个“驱动主体”,既要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同时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安全教育领导机构,根据职能分工,充分发挥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等相关机构在顶层设计上的重要作用。各职能部门、学院,政工干部、任课教师,都应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立足本职岗位,协同做好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
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发挥学生团体、学生社团、班团组织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自尊、自律、自爱、自省,自觉做到安全上网、科学用网、文明触网。
四、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要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4]新时代下,高校已经成为整个网络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任重道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战略高度、长远角度、全局视野进行系统谋划,构建并实施“双核心、双情境、双驱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模式,切实提升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