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利用案例分析初探──以宜陵镇社区教育活动为例
2020-01-06吴盛华
吴盛华
(扬州市江都区宜陵镇成人教育中心校 江苏扬州 225000)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在发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客观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别、发展差别、城乡差别、理念差别,不同区域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互相借鉴作用,但发展模式、服务对象不能生搬硬套、全盘复制,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来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活动品牌。
宜陵农业人员比重较大,农场农业走在全省前列,因此说到底,宜陵还是农村,与其他地区既有地域差别,也与以苏南为代表的地区之间还存在发展差别,更存在农村社区教育与城市社区教育的城乡差别,这是以宜陵代表的农村社区教育不容忽视的现状,也是乡镇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发力的基础,为农服务更是我们广大社教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打造社区教育品牌的过程中,注重淡化地域、城乡差别,彰显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坚持内涵发展,切实提升品牌特色“创新力”,努力形成“一镇一特、一村一韵”的农村社教课程品牌特色。
一、古今兼顾,打造特色培训项目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学习、生活、工作需要,乡镇成人校既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注重满足群众对优质社区教育资源的需求,具体工作中,我们全力打造“一古一今”两个特色培训项目。
“东原书场”评话表演培训项目。听戏要听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宜陵作为“少堂故里、评话之乡、扬剧发源地”,我们紧紧抓住本地“王少堂纪念馆”建设的契机,以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牵头,投入十万元建成了集“培训、表演”为一体的“东原书场”。同时,深挖评话之乡内涵,以扬州评话培训为抓手,将“普通话”翻译成“地方话、百姓话”,组织编排具有时代特色评话新段,将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唠嗑”,在说好《武松打虎》等传统节目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具有新时代特色的评话新段,培养了二十多名扬州评话表演者,多次在区、镇进行表演,让评话这一古老的表演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借力农民这一群体的力量,坚持“农”字当头、实用为先,从学员的遴选、内容的筛选和教师的精选三方面着手,主动响应中央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略部署,加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这一项目。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项目的实施,发挥社区教育中心、村民学校网络作用,广泛动员,积极开展中专及以上层次学历培训。具体开发利用过程中,注意坚持做到“时间活”“地点活”“形式活”,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以课程的“点餐式”和教学的“自助式”相结合来实现教学的“不拘一格”,有效满足不同学员的不同需求。从而方便农民学技能,让学员们在家门口就能学知识长技能,为地方培养一批高层次、用得上、留得住的“永久牌”“落地型”人才。
二、动静相宜,建好、用好三支团队
群众是社区教育的受众,也是社区教育的主体。乡镇成人校、社区教育中心可以在“动”(舞)字上做文章,在“静”(唱)字上下功夫,积极开展“政、校、企、社”合作社区教育活动。具体要求实践中,我们全力打造“舞蹈、舞龙、唱扬剧”三支文艺团队,努力形成地方社区教育三张特色名片。
舞蹈团队。目前,群众对广场舞等健身项目乐此不疲,乡镇成人校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引导社区成立广场舞表演队。以作者工作的乡镇宜陵为例,充分发挥居民社区教育文艺表演的“轻骑兵”作用,以群众性文化活动为抓手,主动参与并承担相关社会文化教育活动,社区教育舞蹈队先后在“宜陵镇法治宣传进社区”“文艺进社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化惠民演出”“党员干部冬训班”等活动中进行表演,尤其是七里、焦庄两个社区的舞蹈团队还在市区比赛中获奖,《花香鼓舞》更是代表江都参加了省运会开幕式。
舞龙表演队。自古以来,农村人民就有在喜庆时节表演舞龙的习俗,舞龙这一表演也只能在农村里出现。我们以此为契机,切实加大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力度,以镇成人校、社区教育中心牵头,帮助一些社区组建了舞龙队,每年的春节、“宜陵螺蛳大众美食旅游节”等重大节日期间,两条龙在宜陵街头舞动,为几千名群众送上了丰富的文艺大餐,特别是宜东社区舞龙队,曾于2017 年12 月6 日参加央视《美丽中国唱起来》走进江都外景拍摄。舞龙人让宜陵社区教育的“泥土”芳香更加浓郁,乡镇成人校的“磁场”效应更加强大。
扬剧票友会。充分彰显宜陵是扬剧发源地这一特色,联合社区教育共同体单位镇文体中心,共同组建了宜陵镇扬剧票友会,多次组织扬剧表演进社区、进敬老院等演出,用扬剧说唱表演的形式来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让扬剧这一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更让宜陵老年人的思想更加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更加文明,个人心态始终保持“年轻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