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实施目标责任制的探索与思考
——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
2020-01-06於建明
袁 旦 ,於建明
(1.南京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3; 2.浙江工业大学 发展规划处,浙江 杭州 310014)
目标责任制,也称目标管理责任制,是以目标管理理论(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作为理论基础的一种管理方法和制度,因其集管理、控制、激励等机制于一体,能有效提升组织的战略达成度和工作效率,已广泛应用于企业和公共管理部门。鉴于目标责任制所具有的显著优点,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特别是广大地方高校的重视和运用。
一、地方高校目标责任制的内涵
目标责任制可以从“目标”和“责任制”两方面理解,“目标”指组织在一个时期或阶段所制定的总体目标和支撑达到这个总体目标的各子目标(指标),是一个整体性的目标体系;“责任制”则是将目标体系进行分解、落实到各责任主体并明确其责、权、利范围的制度。“目标责任制”可概括为“以指标体系为核心,以责任体系为基础,以考核体系为动力,辐射形成目标管理网络,以期获得最佳行政效能的一套综合管理方法”[1],其运行关键环节是目标任务的制定、实施和考评。
高校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因此,高校目标责任制是以学校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为引领,以一个工作聘(任)期为时间周期,学校围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制定总体目标任务,对其二级组织分解这一总体目标任务,二级组织获得相关办学资源和自主权,对完成相应目标任务承担主体责任的一种内部管理方法和制度。地方高校隶属于地方政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中央部委所属高校而言,地方高校数量较多,资源较少,区域属性较强。鉴于此,地方高校在目标任务制定时,要基于历史现状,着眼区域战略,找准办学定位,构建精准指标;在目标任务实施时,要压实主体责任,强化过程管理,善用区位优势,善借外部资源;在目标任务考评时,要优化考评分类,加强考评组织,及时做好反馈,强化激励导向。
高校承担各类目标任务的二级组织一般包括二级院系、独立科研机构、机关部门和教辅机构等,不同二级组织承担目标任务的性质与内容并不相同。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承担各类目标任务的二级组织分为四类:一是学院和部(即二级院系),它们是承担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任务的主要组织;二是校直属研究机构(即独立科研机构),以承担科研任务为主;三是党政群部门(即机关部门);四是机关直属单位(即教辅机构),后两类组织以承担内部管理和服务任务为主。本文探讨的二级组织主要指二级院系。
二、地方高校实施目标责任制的价值分析
(一)实施目标责任制是地方高校推进分类管理的现实需求
地方高校的发展过程都会经历走综合化发展道路或提出综合化发展战略的路程,目的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因为“实现综合化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高等学校办学规律的本质要求和必然反映,是实现高水平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2]。综合化是学科综合化,但学科综合化带来管理上的问题,主要是对不同学科属性的二级院系采用单一的管理方式并不科学,因为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有差异,基础和目标也不同,就好比用一根尺子去衡量不同的事物,显然是不合适的。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1953年建校时学校以化工学科为主,隶属于当时的重工业部,属单科性院校;之后经历了杭州化工学校、浙江化工专科学校、浙江化工学院、浙江工学院等发展阶段,向多科性院校发展;1993年学校更为现名,开始将综合化战略作为重要战略之一。目前已有28个学院1个部,学科涵盖11大门类,成为综合性大学。实施目标责任制,可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发展阶段对不同二级院系提出差异化的目标任务(指标)及相应的考评方案,通过目标管理引导同行比较,能较好解决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问题,使二级院系工作目标更清晰,重点更突出,基层办学活力得到更有效激发。
(二)实施目标责任制是地方高校加快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内涵式发展“是一种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适度规模发展”[3],而且“高校的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高水平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4]。因此,内涵意味着质量、水平和特色,内涵发展强调数量、规模和质量、水平、特色的协调发展。地方高校作为承担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和区域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数量规模扩大的同时,也普遍面临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对内涵发展的需求更为迫切。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学校从1998年的8 500余名学生、近1 800名教职工、37个专业(含专科),发展到如今的28 000余名学生(含研究生)、3 000余名教职工、66个专业,体量增大的同时亟需强化内涵发展。因此,学校强调“特色鲜明”,其核心是注重“三个强化”,打造区域特色、行业特色、应用特色三大特色品牌;建设“国内一流”,其核心是通过“以点带面”,推进“整体一流”;提出“研究型”,其核心是注重“研究型共性”,兼具“应用型特质”[5],通过内涵提升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施目标责任制,能促使地方高校更好构建数量、规模和质量、水平、特色协调发展的制度机制,是“学校科学管理、突出重点、集成目标、提高质量的一种优化选择”[6],有利于地方高校走内涵发展道路。
(三)实施目标责任制是地方高校实现战略目标的有力保证
高校的战略目标是学校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全局性、方向性的发展奋斗目标,是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和创新性思考,它关乎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7]。随着近年来高校规模扩大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二级院系办学体量和自主权逐步增大,若学校层面战略管理意识薄弱,则摊子越大资源越容易被稀释。况且地方高校在师资、经费、政策等方面本身资源就相对更少,更需要采用“选择性卓越”策略增强战略聚焦度,从点上突破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学校早在1999年就提出使二级学院成为具有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建立“学校-学院-学科”两级机构三级管理的校内管理体制,实行年度行政任务书制度,并倡导“人人进学科”以提升教师科研意识。但这一机制带来的问题是校院之间目标一致性不强,学校宏观调控职能弱化,目标任务琐碎,战略性前瞻性不够,教师更多关注自身任务,教学科研成果低小散等。实施目标责任制,可使地方高校围绕战略目标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加强对二级院系目标管理,按照目标任务配置资源,提升学校宏观调控能力,以“充分调动学校的一切力量,为目标尽快实现而努力,实现由离散、随机管理向系统集成管理的转变”[8],进一步强化学校战略意志,提高资源使用绩效。
三、地方高校目标责任制运行的实践探索
地方高校目标责任制的良好运行须抓好目标任务制定、实施、考评三个关键环节。以浙江工业大学最近一轮目标责任制的实践探索为例,对此进行阐述分析。
(一)精准制定目标任务
精准制定目标任务是地方高校目标责任制运行的前提基础,包含三部分:一是制定机构(谁来制定),二是制定内容(制定什么),三是制定程序(如何制定)。
制定机构一般是学校非常设机构,采用多部门协同机制,由学校领导牵头,发展规划部门(也有一些学校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具体工作。如浙江工业大学成立目标责任制管理与考核工作委员会(简称考评委),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双组长,分管副书记、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事、外事、学生工作等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学校发展规划处。
制定内容一般包括学校目标任务和二级院系目标任务两部分。学校目标任务是总体目标任务,纵向根据不同职能和工作性质,可分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国际交流等方面;横向根据对战略目标的支撑度、与标志性成果的相关度,可分成重大、重点、重要等层次。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学校发展的“相对速度”(即分析对标高校办学状态情况和自身办学基础,确定自身相对位置和整体进度)与“加速度”(即分析国家区域发展形势和自身优势特色,确定自身加速领域和突破方向)来设计指标内容。二级院系目标任务是对学校目标任务的具体分解,不同二级院系因为学科、基础、阶段以及发挥作用的差异,目标任务也不同。如浙江工业大学的科研目标任务,不同学科二级院系的重大突破性指标、重要基础性指标的条款、数量差别很大(如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军训部等以公共教学为主的二级院系的科研任务就比较少)。这样,校、院就共同建立了一个涵盖各方面、体现层次性的目标任务体系。地方高校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决定了目标任务体系的结构和形态。
制定程序一般需要经过“几上几下”多轮商讨和论证。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学校目标任务由机关部门牵头制定相应条线(职能)的任务指标,发展规划处负责统筹,并以考评委的名义提出初步的目标任务(指标)体系方案。之后考评委会以书面、座谈会等形式向二级院系党政负责人、学科负责人、教师代表、民主党派代表等征求意见,不断修订指标条款内容和任务下达数量,体现民主性和科学性。意见征求后,考评委召开专题研讨会,进一步论证、研讨并审核,最终提交学校党委会审定后发布。二级院系目标任务在学校指标体系确定后制定,由各条线对照学校目标任务按照一定的“放大量”进行分解,经分解、商定后的指标有机合成之后,形成二级院系目标任务指标体系。
(二)有效实施目标任务
有效实施目标任务是地方高校目标责任制运行的重要保障,包含三阶段:一是目标分解,二是责任落实,三是过程监测。
目标分解既属于二级院系目标任务制定,也属于学校目标任务实施,因为学校(各条线)目标任务的分解往往伴随着校、院之间的博弈,需要校、院不断地沟通协商。这之后,二级院系会结合人事岗位聘任制度,对学科、团队、教师个体再进行二次分解。经过“几上几下”的分解与商讨,学校、二级院系、学科、团队、教师个体等不同利益相关主体会对具体指标达成“思想共识”,为后续推进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建立重要的思想基础。
责任落实一般以学校党政负责人与各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正式签订目标责任书为标志。责任落实的关键是明晰校、院之间的责任关系。学校应以制度形式,按照不同目标任务来配置资源,给予二级院系相应人、财、物保障;各二级院系对下达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负主体责任,形成责、权、利的匹配。另外,在推进目标任务时,地方高校要善于利用区位特点加强产教融合,积极向地方、行业争取资源,并引导二级院系“眼睛向外”,把资源供给的路径从校内拓展到校外,更好助推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过程监测首先是建立动态信息获取途径,掌握各二级院系、各条线目标任务完成进展,如浙江工业大学会通过年度考评、召开战略研讨会、定时搜集事业发展数据等举措,加强信息掌握和全时研判。其次是做好目标任务调整应对,一方面对目标任务完成难易做出及时研判,增减、删订过易、过难或不合理的指标内容;另一方面对外部环境作出快速反应或战略性调整,即国家、区域出现重大政策调整或新情况时,及时修订指标条款及内容。最后是注重即时成效宣传,对目标任务推进过程中取得的标志性成果、目标管理成效显著案例加强宣传,为全校教职员工上下同心完成目标任务营造良好氛围。
(三)科学考评目标任务
科学考评目标任务是地方高校目标责任制运行的关键举措,包含三方面:一是考评分类,二是考评开展,三是考评反馈。
考评分类即按照评价的功能分为过程性考评和结论性考评。过程性考评是为了解二级院系工作进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形成性评价,同时为学校调整目标任务提供现实依据。结论性考评是对二级院系任期内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总结性评价,其结果直接体现二级院系工作成效,也是学校进行奖惩的直接依据。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考评按功能、周期分为即时考评、年度考评和任期考评,其中,前两种考评属于过程性考评,后一种考评属于结论性考评。过程性考评以定性评价为主,结论性考评以定量评价为主。
考评开展即组织实施考评工作。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开展考评工作由发展规划处会同各条线有关职能部门共同负责,但不同类别考评的实施有所差异:即时考评重在“讲速度”,某项目标任务一旦完成就进行即时组织(发规处)、即时认定(考评委)和即时奖励,以此激发二级院系积极性,支持“扩大再生产”,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年度考评重在“评优秀”,与年终的评优相结合,分成教学、科研、师资等8个单项,各单项由各条线相对独立组织开展、考评委审核,每个单项评选出优胜、优良、鼓励并给予表彰和奖励;任期考评重在“看结果”,是对二级院系整个任期的考评,由发展规划处组织开展,以量化算分办法进行定量赋分计算,并综合考虑有关因素(如是否存在一票否决项),经考评委审核、学校党委会审定后,按照优秀、达标、基本达标和不达标四档对各二级院系进行评定。
考评反馈是发挥考评指挥棒作用的重要内容。及时反馈结果有利于二级院系了解发展状况、开展比较分析、明确改进方向。如浙江工业大学会在年度考评、任期考评后按照一定程序公布考评结果,跟进数据分析和问题剖析,反馈并指导二级院系加强后续改进。反馈的同时要做好相应的奖惩,并体现激励原则。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一是给予物质激励,对完成目标任务和获得考评优秀的单位给予奖励;二是精神激励,对考评优秀单位在各类先进和荣誉评选中予以优先考虑;三是岗位激励,将考评结果与干部任用、岗位聘任挂钩。
四、地方高校优化完善目标责任制的思考
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目标责任制也需要不断完善改进。结合浙江工业大学目标责任制的探索实践,地方高校优化完善这一制度要更好地处理“三对关系”。
(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虽然从理论上讲,目标责任制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两者可以有机结合,但在实践当中,对当前与长远关系认识上的偏差会带来操作层面的冲突,如定指标的高低、难易都是在当前现实与长远所需之间“平衡”的产物。对地方高校而言,长远的价值要大于当前,应该用长远来引领当前。从本质上看,目标责任制是一种阶段性、战术性的管理制度,解决的是一个时期内的发展任务,因此,阶段性必须服务于长期性,战术性必须服从战略性。概言之,地方高校必须要明确、清晰自身的长远目标,坚持用长远目标引领目标责任制的制定、实施和考评等各环节,这样,每一轮目标责任制都是学校长远目标下的一个有机的、阶段性的组成部分,保证了地方高校发展的方向性和加速度,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干”。
(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从制度的构成和运行上看,目标责任制是涉及校、院不同层级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不同领域的整体性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具有全局性特点。二级院系或各条线的工作,相对于学校目标责任制而言都是局部性的。因此,地方高校要以整体性为前提解决整体与局部的复杂关系,以提升整体的宏观调控能力,达到有效的战略聚焦度。在目标层面,要做到总体目标统领各子目标,各子目标对接总体目标,各子目标又相互协调以支撑总体目标。在政策层面,要统筹制定人事、教学、科研、用房等制度,如岗位设置要与目标分解相配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教学科研奖励要围绕目标任务制定等,形成有力的“政策组合拳”。在工作机制上,要加强系统推进、协同履责。
(三)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共性是地方高校所共有的,包括办学中共同追求、普遍所需的要素和一般性的发展规律;个性是每所地方高校所特有的,往往是一所学校所具备的传统优势和办学特色。在实施目标责任制时,地方高校要努力“把握共性,突出个性”。把握共性就是在目标责任制中,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等各方面建立相对普适性、基础性的指标,为推动地方高校整体事业发展、提升综合实力水平夯实基础。突出个性就是在目标责任制中,围绕自身优势和特色建立质点性、突破性的指标,在资源配置、考核评价中对承担质点性、突破性指标的二级院系予以倾斜,为地方高校在某一领域、某一局部取得突破蓄力布局,不断扩大自身竞争优势。另外,也要保护好不同二级院系学科性质、发展阶段的个性特征,如对建筑、艺术等学科可设置一些适合其学科特点和发展的指标,不搞“一刀切”,加强目标责任制的分层分类,形成良好的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