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的伦理化机制探略
2020-01-06莫飞平
莫飞平
(邵阳学院 湖南邵阳 422000)
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但是,对照立德树人的新要求,目前的学生管理也存在着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管理过程缺乏人文关怀和伦理化设计。比如,在管理过程中,高校常常是重视“管”,忽视“理”;重视学生外在行为的约束,忽视学生内在心灵的生长;重视学生成才的“标准化”设计,忽视学生成长的“个性化”需求;如此等等,导致了管理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很难使管理的主客体“同频共振”。因此,我们需要更新学生管理理念,改革学生管理模式,探索新的管理机制,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伦理化管理机制是新形势下一种有效的学生管理机制。
一、伦理化管理机制的基本内涵
伦理化管理机制指的是将最新的科学管理思想和管理伦理理论有机结合的一种管理机制。这种机制不仅是大学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反映,而且是管理科学化、人文化和民主化的反映。其根本宗旨是通过既“管”又“理”的方式,使学校的教书育人系统处于最优状态,立德树人目标达到最佳效果。这种机制既重视行政规范系统和制度规范系统的管理功能,又重视以人为本的伦理规范系统的管理功能;它彰显的不仅仅是行为“约束”和“规范”,而且处处时时渗透着伦理“应当”的“心灵牵引”;它隐藏了“必须”“不准”“严禁”等“霸道的身影”,蕴含着“应该”“最好”“倡导”等“人性的呼唤”,有效地避免了“制度对抗人”和“人对抗制度”的尴尬局面。这样,它就能通过一系列具有人性化色彩的规范和要求,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导入学校期望的轨道。
二、伦理化管理机制的主要特点
伦理化管理机制吸收了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优点,既重视规章制度和行政纪律的刚性要求,又重视伦理准则的柔性关怀,进而从内心深处激励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其根本特征是“外方内圆”:既有形式上的规范控制,又有内容上的以人为本;既强调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又强调在人格面前人人平等;既有“管”的约束,又有“理”的昭示;既有“情”的感化,又有“德”的牵引。具体而言,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刚柔并济、方圆同行、中西合璧。
(一)刚柔并济
就以往的学生管理机制而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刚性管理机制;二是柔性管理机制。刚性管理的主要特点是直接性和强制性,主要是以控制、规章制度、经济处罚、行政处分等手段“管、卡、压”,控制色彩浓烈。由于它特别强调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执行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因此很容易忽视人的情感、个性、欲望、能力等因素的作用,进而影响管理对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柔性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内在驱动性和有效激励性,它不是依靠权力影响力,而是依赖于管理对象的心理过程,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管理对象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它期望通过灵活性和弹性空间的运用使管理对象把管理规定转变为内心的承诺,并最终将这种承诺转变为自觉的行动。由于它特别强调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因此很容易成为迁就学生的借口。
伦理化管理机制则有效地整合了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优点,是一种“刚柔并济”、对“稳定和变化”同时进行管理的新的管理模式。它强调以人为本,既重视“管”,更重视“理”。它不仅依赖于学校的组织机构、稳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而且特别重视研究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将道德的“牵引力”和人性的光辉蕴含在管理过程中,给学生一种内在的说服力,从而把学校的管理意愿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方圆同行
刚性管理机制运用组织纪律、行政措施、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信奉的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现的是“方”的“规制”,“能做的”和“不能做的”或者说“对”与“错”界限分明,能较好地坚持公正平等的管理原则。其缺点是过分强调“以规章制度为本”,是一种机械的、非人化的管理,过分强调遵守和服从,否则便给以惩处,带有强烈的强制性。而柔性管理机制强调的是一种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以尊重人的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为前提,以提高人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为出发点,实行以人为中心的分权化的管理方式,它信奉的是“将心比心”,体现的是“圆”的“润滑”,强调管理应该随着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其缺点是过分强调“变”,容易滋生放任自流的思想和行为,弱化规章制度的强制功能,不利于公正平等原则的贯彻实施。
伦理化管理机制既重视规章制度建设,强调“方”的作用,又重视伦理道德建设,强调“圆”的功能。在大学生管理过程中,既需要“制度”这只“看得见的手”彰显“管”的“技巧”,又需要“人性”这只“看不见的手”彰显“理”的“艺术”,这样的“两只手”可谓学生管理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既要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监督,直至运用处分等强制手段进行法制化管理,也要运用引导、启发和激励等方法进行人性化管理,使学生产生一种情感的认同力,进而心悦诚服地投入到学校的各项管理事务之中。
(三)中西合璧
伦理化管理机制既继承了中西方管理思想的优点,又克服了中西方管理思想的不足,可以说是融合了中西管理思想的经典模式。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是:重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长于协调平衡各种管理要素,善于从长远目标出发来制定管理措施,注重在管理过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倡导协同精神,培养道德情感。但它却不重视个人的价值和独立的人格,缺乏个性和活力,容易压制竞争、反对革新等。西方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是:善于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讲究管理活动的效率性,强调创新,重视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和专长,注重发挥法律和契约的作用等。但它容易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往往把局部的规律当作管理活动的普遍法则,从而产生以偏概全、易走极端的弊病;它还一味地强调专业化、规范化、严密化、制度化,从而产生片面追求数学化、模型化、计算机化的倾向,人的心理情感因素被排挤得无影无踪。伦理化管理机制既把学生视为管理的对象,又把学生当作管理的主体;既重视管理制度,又重视内在引导;既追求学校意志,又保障学生权益;既强调集体观念和社会需要,又重视学生的个体需求与自由发展。它是一种典型的“经权观”管理模式,既讲究“执经达权”,强调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又提倡“通权达变”,强调通过人性化的关怀与帮助来导引学生的行为。
三、伦理化管理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对学生实施人文管理
众所周知,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被管理者感受不到管理的存在”。人文管理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境界,它是一种充分关注人性和文化的要素,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要,充分激发和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感受到管理者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从而促进学校办学目标顺利实现的管理模式。它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无形的管理”,但并非无章可循或无处下手。它有其特定的管理内容:第一,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都当作“人”来对待;其次要尊重学生的参与权,通过学生代表大会、征求意见、校务公开、听取意见和建议等制度,让全体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第二,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高校人性管理不仅不排斥制度管理,而且应特别重视富有人情味的制度建设。第三,对学生进行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基于“文化人”假设之上的一种管理方式,其目的在于针对高校文化人的特征及需要,在满足其物质关怀和精神关怀的基础上,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二)对学生实行情感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情感管理指的是管理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正向情感,通过情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实现有效的管理,从而形成情感融洽的工作、学习氛围的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情感人。管理者要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情”字当头,“感”字领先,情随理走,情理交融,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不装袋子。第二,和谐共生。管理者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建立一种具有亲密感的人际关系,利用学校各种正式、非正式的交流渠道,打造一个自由开放、信息共享、人人平等的良好的沟通平台,形成一种和谐共生的校园环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第三,将心比心。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与学生在情感上也存在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你出言不逊,他会怒目而视;你不冷不热,他就若即若离。这就需要管理者对学生充满热情,了解他们,体贴他们,体谅他们,以心换心,不求全责备,不吹毛求疵,用真挚的心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以便更好地打开学生的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使学生管理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三)对学生实施自主管理
自主管理指的是在管理者的指导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其核心是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团组织、社团组织和学生党支部等学生组织的作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精神;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他们自觉地加入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来,成为学校重大事项的参与者、见证者;要充分激发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学校的管理实践,在实践中学会自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