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舟山海岛民俗歌舞艺术的“在线”传承

2020-01-06

关键词:在线歌舞海岛

孙 靓

(浙江海洋大学 艺术素质教育中心,浙江 舟山 316022)

从2006 年12 月1 日起施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到如今实施中的“文化遗产守护者计划”,因海而生的海洋文化在新时代获得了全新的生命力。舟山海岛民俗歌舞艺术作为海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紧跟时代步伐,有了新的传承形式与发展走向。这些民俗歌舞艺术内容各异,形式不同,但都与海洋、渔业紧密联系,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海岛渔乡的风俗,独具特色地实现了歌、舞、乐三者相互交融发展。其中,舟山海岛民俗歌曲风格粗犷豪放,淳朴直率,歌曲的内容与渔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发音特点运用舟山方言,是舟山渔场独特的歌曲艺术。在民俗活动中运用比较多的是渔民号子和渔歌。民俗器乐在舟山海岛民俗音乐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每逢佳节良辰或红白喜事总要奏乐起兴。吹打乐是舟山海洋民俗器乐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舟山锣鼓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舟山海岛民俗舞蹈是舟山渔民在鱼汛休闲期间以及传统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时,用来烘托气氛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比较常见的有跳蚤会、打莲湘、马灯舞等。

一、舟山海岛民俗歌舞艺术的传承现状

民俗源自百姓生活与需求,突显实用性,体现百姓心理,是一种常见却又特殊的文化现象。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与政治、经济等因素始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随着外来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加速冲击,许多民俗艺术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舟山海岛民俗歌舞艺术中许多优秀的内容在今天由于没有生存的条件(时空、环境、生活生产方式的变迁)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针对舟山海岛民俗艺术中最具区域性和相对独立性的海岛民俗歌舞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困境,文化工作者们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抢救型”传承

以挖掘采集、整理记录、归档保存、应用研究为基础过程的“抢救型”传承适用于散落在舟山各岛民俗歌舞艺术的保护,尤其适合“岛屿间隔”的海岛民俗歌舞艺术的研究保护。具体形式有:整理并建立影像数据库、专题工作室;建立国家级、省厅级、市级、县区级四级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进行分级保护;以“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的形式进行技艺扶持等。然而单一采用记录手段并不能保证舟山海岛民俗歌舞艺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被淡化消减,最后只留下“档案化石”。

(二)“开发型”传承

“开发型”传承指的是对海岛民俗歌舞艺术及其附属资源进行效益开发,转变为劳动生产力和商品,经由“生产—销售—流通”的方式,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然而这样的保护手段有其文化自身的选择性。类似于渔民画、贝壳景观等工艺类的民俗文化本身具有生产性,采取该手段也是合乎其传承特点的;曲艺、跳蚤舞等表演类项目具有观赏性和表演性,可进行舞台表演,收取观赏演出等相关费用,也属于其范畴。[1]

(三)“数字化”传承

随着科技进步,文化“数字化”已经做出尝试,一些涉海类的高校都陆续建成了海洋文化相关的实验平台,实现了分支型海岛民俗艺术的数字化传承。如浙江海洋大学就已经对舟山渔民号子的数字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开发,建成了相关的数字平台及开拓网络途径。其他途径还包括开发民俗文化APP、建设民俗资源库等。

相对于“抢救型”传承,“数字化”传承效果更为可观。但由于数字化保护技术更新换代,后期的运营、维护成本较高,并且“数字化”的民俗资源与人群年龄结构存在冲突——老一辈利用效度不够,年轻一代不太感兴趣。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进一步的探索。

二、舟山海岛民俗歌舞艺术“在线”传承新方向

舟山海岛民俗歌舞艺术传承新方向强调“online”的关键特性,极大地发挥了手机、互联网+、虚拟现实等多重技术手段的综合优势,将科技与海岛民俗歌舞艺术互融,以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体验感强、符合互联网传播特点的民俗歌舞项目为主,针对当下传承困难、传播滞后等现状开展在线传承的模式研究。这是海岛民俗艺术传播机制的创新应用,其重要意义在于对濒临失传的各种海岛民俗艺术进行有效、便捷式的传承与推广。

舟山海岛民俗歌舞艺术的在线传承旨在强调“科艺互融”,依托教学实验平台以及专业学科优势,涵盖科普、展示、体验、教育、交流等各个方面,对海岛民俗歌舞传承、保护进行全面创新,设计开发相关应用,完善动态虚拟资源数据库,以可视、可感、可交互的方式展示符合互联网传播特点的海洋民俗歌舞。利用新媒体的增值性、传播性和选择性的特点,支持手持式移动终端实时查询浏览,达到互融体验的预期效果。其优势在于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影响力大。相比传统的数字化保护手段和展示途径,更注重受众的交互体验与反馈,还为线下的有机互融提供有效的资源共享和技术保障。

从文化角度来说,舟山海岛民俗歌舞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资源储备。缺失了这一有机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不完整的。在当代条件下,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弘扬本国优秀文化,利用、传播其精神价值,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自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现代技术角度来说,科技与文化的交融已成为必然趋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离不开技术的依托。在线传承的具体形式为舟山海岛民俗歌舞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舟山海岛民俗歌舞艺术“在线”传承模式

舟山海岛民族歌舞艺术在多样化的保护模式下,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与时代发展存在些许脱节,为此,利用现有技术,提出在线传承形式,旨在为舟山海岛民俗歌舞艺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体感交互

体感技术又称动作感应控制技术,是一种直接利用躯体动作、声音、眼球转动等方式与周边的装置或环境互动,由机器对用户的动作识别、解析,并做出反馈的人机交互技术。它强调创造性地运用肢体动作、手势、语音等现实生活中已有方式和计算机交互。[2]该项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早有应用,一些体感交互类游戏就是借用摄像头,对游戏玩家的肢体进行定位联结,使游戏角色的动作与游戏玩家的动作保持一致。

舟山海岛民俗舞蹈艺术的“传承难”主要体现在“教学难”。原因在于传承的人力资源及传承人的精力有限,一般教学方式较传统单一,而远程视频教学的局限性也很大。以体感交互技术为依托的教学视频采集,借用了摄像头内化的定位技术,将教学者的身体进行定位,细化到每一个关节,能采集到第一手的民俗舞蹈视频。学习者根据视频进行动作学习时,也同样运用到体感交互技术,既有了视频的动作直观,也有了动作要领的精准定位,学习全程可操控,可暂停、回放、重放。

这样的一套视频采集,既包含了传统的视频记录与保护,又实现了海岛民俗舞蹈实时、远程教学指导,还实现了传承人力资源的减负,达到高效的利用。

(二)虚拟“音乐室”

民俗音乐(含民俗器乐、民俗歌曲)的传承与普通乐器的学习一样,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乐器的投入,尤其是大型乐器,或是组合类乐器(如架子鼓),价格高昂,携带不便,且只能针对性地去学习某种乐器,涉及面狭隘。

吹打乐作为舟山海洋民间器乐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完全可以结合一张打击乐器膜,构成一个虚拟在线“音乐室”——只需要将打击乐器膜(上面已划分乐器区域)铺开,接通电源,连上手机,调成相应的音乐练习模式,就可开始学习。这种方法基本能涵盖所有的打击乐,且学习成本低,体验感真实。

(三)开发“小程序”

在很多数字化传承保护民俗文化的途径中,常见的做法是开发相关民俗文化APP,但是随着APP 市场趋于饱和,对于手机用户来说,APP 占据手机内存,并且文化类APP 五花八门,同质性强,很难脱颖而出。此外,APP 开发、推广、运营和维护成本高也是不争的事实,故开发新的APP 成本高且活跃度不强。小程序是手机应用的附属应用,它无需下载即可使用,能实现“APP+”的多种功能,让各类应用变得“触手可及”,符合人们生活中“随用随停”的习惯,也无需担心安装太多应用而消耗内存的问题。

利用小程序来保护和传承舟山海岛民俗歌舞艺术,可以体现现代科技手段的长处。支持各类移动客户端进行查询浏览,使海岛民俗歌舞艺术的传承保护兼具趣味性、互动性、便捷性和共享性,让更多的人接触和分享,使舟山海岛民俗歌舞艺术不再局限于一个区域性的、封闭性的专业圈子。

(四)制作艺术纪录片

艺术纪录片与一般的纪录片一样,都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艺术者和该种艺术的生存现状和风格特色为表现对象,引发人们对这种艺术或艺术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思考的一类电影或电视短片。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艺术纪录片的本质和视频拍摄的本质上是相同的,通过摄影人员的跟踪拍摄,对边缘化的海岛民俗歌舞艺术生存现状和传承人生活做客观真实的记录,从而获取第一手影视资料。这些影像素材既是海岛民俗歌舞的记录,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资料价值上的共享性。

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交流是增进了解、消除隔阂的有效手段。海岛民俗歌舞艺术纪录片无不浸透着创作者对拍摄对象的深入跟踪、了解和研究,以及对人类学思想的理解和学术倾向。这种学术成果主要通过影像的直观表达并配以严谨、科学的解说词,[3]作为一个地方的 “文化大使”,能穿越时空,起到文化传播、交流和促进的作用。此途径适用于各类民俗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五)MOOC+微课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的简称,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在“MOOC”模式下,整个课堂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得以完整、系统地在线呈现,它具有规模大、开放性强、网络在线等特点。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结构化的教学资源进行细化和再呈现的过程,它具有时间短、内容少、资源容量精细等特点。

以上两种模式的呈现基本是相对独立的,这也造成了诸多优秀课程“全而不精”和“精而不全”的现状。在此提出将MOOC 的完整性与微课的精细化相结合,在完整呈现艺术课堂的前提下,又能将课堂的重难点部分进行细化解剖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其中要领。此类教学形式特别适用于民俗舞蹈教学和民俗器乐的演奏教学。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舟山海岛民俗歌舞艺术作为其中小小的分支,也同样不可忽视;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我国实力的直接体现,其中技术的高效运用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各类民俗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也要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创新,运用科技手段助推海岛民俗的优秀文化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在线歌舞海岛
从“歌舞演故事”到“故事演歌舞”——论“梅舞”的缘起与形成
浅谈藏北巴青“果谐”歌舞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在海岛度假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
代表“在线”助力监督
综合气象业务在线培训考试系统设计
MOOC综述与高校图书馆应对策略
神奇的海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