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材,提升教学设计力
——以人教版四下“鸡兔同笼”为例
2020-01-06余渝
余 渝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小学校 重庆 400050)
《鸡兔同笼》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一节课,这个问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教材在本单元安排该问题,一方面想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另一方面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却难倒了不少同学,列表法思路简单但对计算要求高;假设法好算却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这让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两难境地,造成最后解题只能“依样画葫芦”,生搬硬套,不理解问题的本质,一旦问题发生变化,这些同学就会不知所措[1-3]。
为什么在学生的学习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提供怎样的帮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课堂教育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这无疑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我们走进一节《鸡兔同笼》常态课中的两个教学片断,慢慢品味反思,或许能找到答案。
[教学片断1]
师:出示主题图: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它是什么意思呢?这道题是以文言文的方式表述的,雉就是鸡。
生: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 个头,从下面数,有94 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看来大家的语文水平真不错,正是此意,那么你能从中找到什么数学信息?
生:从上面数,有35 个头,从下面数,有94 只脚。
师追问:从上面数有35 个头是什么意思?
生:鸡和兔一共有35 只。
师:古人说话呀真是惜字如金。我们再想想,能不能再挖出什么隐藏的信息来?
生:鸡有2 条腿,兔子有4 条腿。
师:同样是找信息,但深度却不一样,真厉害!
师:这个问题和我们平时所研究的问题比起来,你觉得如何?
师引导生说:有点难。
师:如果我帮帮忙把这里的数字改小一些,你们还觉得有那么难吗?
师把35 改为8,94 改为26,题目变为书例1。
师:我们从简单的情形入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好不好?
[随感]
这个片段,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曾使用过的教学设计。整个教学流程相当流畅,过渡衔接自然,节约时间,学生也不会出任何差错。可是,总感觉缺失了些什么?如果深入挖掘一下教材就会发现,此处蕴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化繁为简。教材的意图是要通过前后两道题目中大、小数字的变化,让学生经历猜测、数据调整的过程,激发学生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欲望,从而体会到化繁为简的必要性与价值。可是,因为老师没能准确把握教材内涵,在本该着力的关键之处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使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产生了缺失,这样教学后,思维发展变通的方法来源于老师,学生由于缺乏交流、对比,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难以在他们的头脑里生根发芽。其实,只需换一种方式:首先,让学生通过估计,想一想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经过几次不准确的猜测后,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提出:“为什么猜不准呢?”“数大了不好猜,我们应该怎么办?”借助这样的问题自然过渡到例1,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从简单问题入手的必要性,经历先用简单问题寻求解题策略后,再将其应用到解决复杂的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化繁为简的思想深入人心。
[教学片断2]
师出示活动要求:试做例1。先自己思考,想好后可以和小组的同学讨论,然后在本子上写或画出自己的想法。
生活动、交流。
生汇报:
1.尝试列表法(略)。
2.探究假设法(略)。
[随感]
热烈的讨论结束了,列表法、假设法工整清晰地写在了黑板上,可是,学生真的懂了吗?为什么最常见的画图、猜测的方法全班无一人使用?为什么列表的形式如此单一?学生真的明白题目中2 的含义了吗?
再来关注课堂细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发了一张写着鸡、兔、脚的表格,还分成了三行七列,原因是书上也列着这张表格。那么,是不是书上写的东西就必须用这样的方式呈现呢?正是这张小小的表格,彻底限制了学生思维,教材对例1 的处理并非只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是用问题作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完全可以更开放些,先让学生经历猜测的过程,尊重学生最初的直觉反应,猜测3 只兔,5 只鸡不对,学生便产生根据这些信息调整猜测的结论的意识,而这种经历是后续列表法、假设法形成的基础。
同样,列表法的教学也并非教材中所呈现的如此单一,有序列表可使学生经历数据逐一调整变化的过程,找到规律,为后续假设法埋下伏笔。当学生逐一列出数据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探究,如果跳着列表,用逐步缩小范围取中间数的方式列表,可以更加开阔学生视野,同时为较大数使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
[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与教师是否具备专业的教学设计能力息息相关。
要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必须把握教材,领会例题及编排体系编写意图,思考“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的问题,充分挖掘例题提供的教学素材,明确不同知识点的年段特点,找准学生认知规律,准确把握教学深度,落实课程标准中用教材的理念。
数学教学本质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要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必须正确把握教材,创设有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知识获得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读懂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涵与本质,才能把握教材,拓宽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切实提升教学设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