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分析
2020-01-06朱治欣
朱治欣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无锡 214206)
大多数高职阶段的学生并没有较高的就业能力,而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机电专业理论知识不全面、机电实践技能不突出等,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职机电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障碍,使得高职阶段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1]。因此,构建基于项目驱动的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当前培养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桥梁,其有效实现了学生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力的培养。
一、构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内容联系性不强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可以发现,课程教学当中的知识内容并没有较强的联系性,具体分为:首先,机电专业所学习的课程知识内容并没有与企业岗位有较强的连续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体化教学的形成。其次,许多教师在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过程中通常会忽视培养一体化人才的重要目标,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模式设置课程,而这种比较传统的理论性的教学模式具有枯燥乏味的特征。
(二)专业课程考核的方式单一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的关键部分就是围绕着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来展开考核,但是许多教师在高职机电专业的考核模式设定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具体分为:首先,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考核方式设定的比较单一化,通常将高职阶段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作为比较重要的标准,而产生忽视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考核。其次,许多教师在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反思,而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创新机电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
(三)课程设置缺少企业的参与
机电一体化课程中培养人才是需要依赖于相关的行业与企业而开展教学工作的,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在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并没有重视对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与调查,导致开展教学过程中所制定的课程教学规划并不能符合机电岗位的需求,具体体现为:第一,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忽视与相关企业的调研情况,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用人企业的岗位标准与需求,比较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等情况。第二,一些教师在机电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强调了与相关企业的对接,但是在实际开展课程教学过程中容易受到教学理念与学生思维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在具体的课程教学活动中依然比较注重偏向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实施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
二、优化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的措施
(一)优化课程内容的设置
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基于项目驱动课程体系的要求,将项目驱动课程作为载体,并且需要立足于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对课本教材知识内容进行相关的优化与调整,从而有效实现相关用人企业的要求。所以,教师在开展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立足于相关企业岗位的要求,并且需要掌握到当前机电行业技术发展等方面的趋势,从而对高职机电课程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
例如,在进行“机器人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PLC 与机械设计课程教材当中的知识存在着一些相关的知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将这些重合的知识进行整合,以此有效促进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效果提高。然后,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企业岗位的要求增强实践教学,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为主的理念,还可以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以后的就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优化课程内容的设置,并且结合相关用人企业的要求展开教学,从而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以往的高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大多数教师通常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但是这种评价体系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的,所以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例如,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课程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建立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形式,并且注重其中的规范与标准,注重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的监控,结合产品、服务、竞赛等多种方式对机电一体化教学效果进行多层次的评价,从而有效体现出学生的实际工作当中的能力。由此可见,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全方面出发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三)构建校企合作的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活动项目主要来源于相关的企业,这样才能够最大化构建出比较真实的实际工作场景,并且还可以有效缩短企业岗位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促进高职阶段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
例如,在“救灾机器人设计”项目教学中,教师可以请相关的企业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实际指导,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正确地处理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校企共同培育人才的机制,从而最大化发挥出校企合作的优势。由此可见,高中机电一体化课程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构建校企合作的模式,这样才能够及时结合企业岗位的用人需求而调整课程的设定,从而有效实现校企共赢的效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构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成为当前高等院校的重点关注问题之一,教师可以从优化课程内容的设置、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校企合作的模式等多方面出发,构建专业化的课程体系,从而有效推动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