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自身定位 创造自我价值
2020-01-06李辰
李 辰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苏州 215000)
一、案例简介
小甲(化名)同学,在刚刚入学时是一个积极上进的学生。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校学生会的一员,在校学生会的各项活动中发光发热,3 年时间内小甲同学成为一名出色的学生干部,帮助学校组织了很多活动,并且获得了很好的影响。可能是她的努力和表现让她获得了学校师生的认可。而这份认可,导致了她忽略了在班级中所应该进行的学习任务,小组作业很少参与。更忽略了身为班级一分子应该负起的责任;这份认可,更让她觉得自己获得了一些“特权”。慢慢地出现到班迟到的坏习惯,那段时间还经常收到她的请假条,有一次竟然连续一周申请请假。
小甲同学的家庭条件良好,在家里她是最小的孩子,家人对她的态度主要以她的心情开心为主。家长对于孩子经常请假的情况不做表态,认识不到这件“请假小事”的严重性。通过了解、分析小甲同学的具体情况,包括在校表现、心理表现以及学生的家庭情况后,快速制订出适合学生的处理方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二、案例定性分析
此案例反映的是学生在各方面获得认可之后,表现出来的各种盲目自大心理的表现。因为这种心理表现导致的学业成绩下降,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
此案例反映了学生家庭的宠溺,家长无法严格管理学生行为习惯。逐渐使学生养成了散漫的心理个性。这种心理表现不仅导致学生不能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对学习、工作的松懈,更助长了学生的盲目,不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三、案例问题关键点
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盲目自大的心理状态。并引导她走出这样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变错误。
改变家长的观念,认识到宠溺对孩子的危害。做到能够严格要求学生,做到家校紧密联系,改变学生缺点。
如何让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让较优秀的学生看到学校外更宽广的世界,不断进步。
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不能止步不前。
四、解决思路和实施办法
(一)深入家庭,进行指导
有一次周五,小甲同学一如既往地请假了,但是因为上午有一个科目需要期末考核,考核之后她跟我说她身体不适,她母亲一会来接她回家。向班委了解了具体情况之后,我询问她连续请了多少天的假,她回答5 天。我问她请假的原因,她回答身体不舒服需要休息。当天并看不出她有不舒服。我问她:“你难道不担心你妈妈在这么冷的天还要请假来接你会冻感冒吗?”听了这句话小甲同学沉默了。“难道你觉得你妈妈在公司里请假和你请假一样容易吗?”小甲陷入了沉思。在等待学生母亲来学校的过程中。我和小甲谈了一下关于她未来的规划。并告诉她人生路不可能永远有人为她护航,父母总会慢慢老去。并且告诉学生,她很优秀,但如果盲目局限于自己现在的成就,以后发展就会更加的艰难。
她母亲来了之后,我跟她母亲谈了谈,关于小甲近期的请假问题以及学习问题。家长表示自己知道孩子连续请假一周的事情,但是因为身体状况并不会阻止她。我向家长谈了一下关于进入社会上班之后,孩子总要变得强大,今后不可能为了一点身体不适而请假一周。她母亲认识到了小问题的严重性,并表示今后会尽量严格要求孩子,不让孩子养成自由散漫的个性。让孩子面对困难时可以更加坚强地面对。让家长意识到我们更加应该做的是锻炼她迎接困难的能力和面对问题的毅力,而不是一味地宠爱。
(二)发现她积极的因素,促进转化
通过观察,我发现小甲同学只是因为这份师生的“认可”盲目了眼睛,她心中还是有一个积极上进的自己。在本学期设计课的外出调研课上,我安排了一个汇集了国内外优秀设计的家具购买地点。让她感受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知识面的渺小。后来通过个人谈话,让她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做得不好的地方。并且,经过这一次谈话之后,小甲同学的学习态度很快地端正了,不光继续在校学生会中发光发热,在班级中也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并且小甲同学她很爱她的家人,后来她向妈妈主动道了歉,承认了错误,反思了自己任性行为。并且认识到了自己身为成年人所应该担起的责任和所应该面对的挫折与困难,不应一味地寻求最爱自己的人的帮助。
(三)尊重和信任她
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的问题。但是发现问题后的处理方式,并不是马上提出他的错误。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地尊重学生感受,从这件事件的影响开始慢慢引入,这样才能更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才不会产生逆反的心理反应。
在循序渐进的提出问题后,应该信任学生可以自我改正缺点,使效果更加深入学生的心中。要相信信任是一种人格力量,它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努力,使之改正缺点,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1-2]。
五、经验与启示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自由发展的个体,学生随时会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迷失自我,这时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要正确地观察学生的情况,找出其中的根本原因。并且尊重学生人格,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在改变过程中信任学生的自主能力,正确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尽快制订出适合学生的解决方案。此外,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更不能忽略学生本质的优点,而要善于利用孩子的积极面促进缺点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