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中华名言警句探析
2020-01-06邓汝仁
邓汝仁
(韶关学院 广东韶关 512000)
一、问题的提出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自私自利,常常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事而丝毫不知羞耻,当人们责问他时竟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来反驳别人;有的人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利益而对他人穷凶极恶,恨不得置人于死地,而美其名曰“无毒不丈夫”。这样的人和事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会经常发生,究其原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错误理解,并把错误理解的“名言警句”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导致这些人违法乱纪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名言警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浓缩的精华[1]。对“名言警句”的原意有些比较容易理解,而有些就不好理解,容易使人产生困惑而出现误解,因此有必要对一些在大众日常生活、行为准则联系紧密、经常用到的而且容易误解的中华“名言警句”进行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最大限度贴近和努力还原其真实意思,让大众从中正确理解这些“名言警句”。避免因误解“名言警句”而带来的道德滑坡从而产生社会问题的负面影响。
二、中华名言警句定义
名言警句是古今中外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学者、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等生活经验立身处世的总结。它是人生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对他人和后世的告诫[2]。一些名言警句,千百年来广泛流传,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不少人受到启发,从此走上了成功之路,改变了自己的一生[3]。名言警句的定义,从狭义上来讲不就是指那些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富有知识的名人所说的,能够让人懂得道理的一句较为出名的话;从广义上来讲就是指有意义的,向人们揭示一定道理的言语,或流传于世的谚语、格言等等[4]。
三、误解中华名言警句举例
(一)父母在,不远游
对“父母在,不远游”的极端误解就是“只要父母还活着就一直在父母身边,什么事也可以不做”。这种误解成了某些人“无所事事”的借口;现在有为数不少身强力壮年的轻人成了“啃老族”,应该奋斗的年龄选择了安逸,不知羞耻还以为荣。“父母在,不远游”成了他们虚度光阴的理由,这是对“父母在,不远游”的一知半解和断章取义;原句出自《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古代,由于交通与通讯落后,绝大多数人的交通工具靠两条腿,只有少数人用马或马车等作为交通工具。因此,如果子女哪怕为了生计外出离家较远,万一年迈父母出现意外,急需子女照顾或者做出决定时,因为交通和通讯落后的原因,子女往往无法及时赶回父母身边照顾父母,有的等子女赶到家时父母也不在人世,成了父母与子女的终身遗憾;在古代,对“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正确理解是:当父母年迈或者体弱多病时,作为子女应尽可能留在父母身边尽孝,当万不得已要外出远门时,要对父母的照顾一事考虑周全;当今社会,交通和通讯高度发达,对“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理解要与时俱进,子女有照顾父母的义务,对父母的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条件允许的话子女尽可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子女外出时要告知父母外出的时间和地点,以免父母担心。万一有什么紧急事情发生也比较容易告知子女,如果因为其他原因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甚至离父母很远,也尽可能抽空多看望父母,在外时多与父母保持联系,过问父母的健康和生活情况。同时给父母报个平安,子女在外,要争取立功、立言、立德,为父母争光彩。
(二)人定胜天
对“人定胜天”的极端误解就是“天不怕,地不怕,与天斗,与地斗,老子天下第一”。“人定胜天”还有一种解释就是“人心安定,人人都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人类体现出的凝聚力和力量能够超越自然界”。这一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也有凸显积极的一面;要正确还原“人定胜天”的原意。首先要搞清楚“定”的意思,《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由此得知“定”就是“坚定和顺应”的意思。其次“天”就是“天道”即“自然规律”,“胜”就是“化解、避免、减轻”的意思。因此“人定胜天”的意思就是“人若坚定的顺应自然规律,就能够适应自然、并通过改造自然来化解灾难”。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两者的排斥对立。
四、避免误解中华名言警句的建议
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中华名言警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浓缩的精华,要正确理解中华“名言警句”必须注意如下三点:
第一,必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不要一知半解,断章取义,望文生义。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历史延绵不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仁礼安邦”,“无为而治”,“万法皆空”,为中国文化之国粹命脉。其根本核心是:倡导善良,尊重天体自然,传播改造世界,增进人类文明的理论,让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遵守规律,平等进取,使世间生活更和谐美好。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来龙去脉,再解读中华名言警句时才能避免出现一知半解,断章取义,望文生义;例如不要只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而不知道下半句“只是未到伤心处”,否则就会出现一知半解,断章取义,望文生义的情况。第二,中华“名言警句”的本意是教人向善,绝对不会教人行恶。如:善恶到头终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等。第三,中华“名言警句”是圣贤或者圣贤和名人经过长期观察发现的做人做事的规律,既是天道和人道,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它不是什么人发明的,是做人做事的规律,人们必须认识、遵守、适应和敬畏规律,否则就要承受违反规律带来的恶果。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王永彬)等。
五、结束语
名言警句犹如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颗珍珠,经历了时间的淘洗,或流淌着岁月的血液,或镌刻着历史的沧桑,或折射出深邃的智慧,或散发出古朴的幽香……它们或精致,或典雅,或幽默,或睿智,或深沉凝重,或清新飘逸……它们引人思考,催人奋进,散发着恒久的艺术魅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