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研究
——以知识产权专业“知识产权法学”为例

2020-01-06高金娣

科技创业月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知识产权育人

高金娣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0 引言

“课程思政”是指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及其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实现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要求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12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要构建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2019年,笔者所在学校知识产权专业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一流专业要有一流的课程。“知识产权法学”是知识产权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内容中寻找与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专业伦理、学术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关的德育元素“触点”,通过对教学素材的设计和运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做到“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学生成为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扎实、创新精神和求实态度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浓厚、实践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知识产权实务人才,既是知识产权一流专业建设需要,也是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课程育人”要求的需要。

1 提升专业认同,培养家国情怀

有这样一句话: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持。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并热爱上自己的专业,并在毕业后仍继续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第一堂课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面对知识产权专业学生,《知识产权法学》授课教师必须对第一堂课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比如,课堂第一讲可以问学生一个问题:你认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的回答可能迥异,譬如:我是一个勤奋的人;我是一个有进取心的人;我是一个缺乏自律的人。当然,也有可能有学生回答:我是一个法律人。对于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设立这个问题希望得到的答案则是:我是一个知识产权人。通过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认知自己的角色。

随后,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知识产权?学生基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会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但基于专业知识欠缺,很少会有全面准确的回答。这个时候,可对知识产权进行精要介绍,譬如:知识产权在诸多民事权利制度中最具科技含量、最多知识要素。它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发生在文化创作领域,与文化创新、文化产业息息相关,如以电影、游戏、玩具、主题公园等版权开发形式创造2 000亿元产业经济的英国小说《哈利波特》系列;专利权产生于技术应用领域,与科技创新、科技产业紧密相连,比如通信巨头华为投入巨资进行研发,在将引发新科技革命的5G行业发明专利授权量第一;商标权则运作于工商经营领域,涉及商品销售、市场贸易等问题,比如“江小白”系列商标归属案。通过以上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产权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与教育的繁荣,从而对知识产权制度有一个感性认识,初步感受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

然后,可以提出第三个问题: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现状如何?此时,可用图表形式为学生展示自1982年以来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取得的伟大成就。短短30多年,经过几次修订,我国已基本构建了以《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基本法律为主导,以《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行政法规为主体,以司法解释和政府规章为补充的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从而树立学生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在介绍中国知识产权战略和相关政策时,要通过数据图表让学生们认识到我国目前虽然是专利申请大国和商标申请大国,但远远不是专利强国,更不是品牌强国。通过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核心技术论”的一段讲话,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在进行知识产权对外转让时,引导学生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让学生明白,在知识产权对外转让过程中,如果未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核心知识产权转让行为进行严格审查,就有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将带来重大负面影响。通过以上介绍,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为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行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为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推动知识产权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知识产权从“量变”到“质变”而努力奋斗。

最后,把观看记录片《国之利器》作为课下作业,要求学生提交观后感。纪录片《国之利器》是全面反映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第一部大型纪录片,从政策、法律、经济、历史、社会等角度,专业解读了知识产权在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和转型升级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通过17个具体个案生动解析了知识产权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作用。通过影片观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产权专业的认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养成科学思维,拓宽国际视野

歌德认为,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知识产权制度起源于西方国家,是近代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已成为国际经济、文化、科技、贸易领域中的法律秩序。知识产权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法律,每个法律制度,每个条文,都有着深厚的社会生活基础,体现着创制者深刻的立法意图。在介绍知识产权制度产生、发展和变革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探讨该制度的历史类型、社会基础、时代背景,寻找其发展规律和趋势,从而得出近代知识产权制度存在一条联结科技、经济、法律一体化的发展轨迹,即从社会生产科技化到科技成果商品化,再到知识商品产权化和权利制度体系化,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在分析科技发展与知识产权的辩证关系时,让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出发,把握知识产权的发展动力和在不同阶段对科技进步的作用,从而得出:知识产权制度在适应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时,就能够起到促进科技发展的作用;相反,知识产权制度不适应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时,就会对科技发展产生阻碍的作用。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会体会到事物的两面性,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在进行中外知识产权立法案例比较时,要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不同国家、地域因文化传统、经济体制等原因导致的立法差别,如大陆法系的“著作权”制度和英美法系的“版权”制度差异,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在讲述知识产权国际立法时,让学生们明白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必定随时代而发展、变化[1]。以《知识产权协定》为例,在《知识产权协定》谈判及签署中,发达国家的绝对主导地位很明显,因而形成的规则显然是不平衡的,结果导致发展中世界所掌握的智力产品搁在了全球公共领域,而发达世界的智力产品紧紧地掌握在公司手中[2]。随着发展中国家对知识产权理解的加深和经济实力增强,开始在生物多样性公约、世界卫生组织以及联合国相关人权组织等体制内寻求弱化《知识产权协定》的影响。与此同时,嵌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释,解读其对知识产权国际新秩序的影响,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应以知识共享取代权利垄断,以国际合作代替南北对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的“和谐世界”,确立人本主义与和谐发展的知识产权价值观。

3 形成批判性思维,提高创新意识

知识产权制度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先进性。所以,知识产权法学教育不仅只是传授法律知识和技能,还具有创新性、研究性、开放性特点。课程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使其敢于对现有法律规定提出质疑,培养学生预测知识产权政策和法律制度发展的能力。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著作权是法律关系最为复杂、内容最为丰富、变动最为频繁的制度。在讲授“著作权客体”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著作权法》中规定的“模型作品”是作品吗?解决此问题的常规思路就是用《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的第二条规定对“模型作品”的定义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模型主要是对其它作品的复制,缺乏著作权作品所需的独创性要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错误规定?应该如何修订?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来龙去脉,养成不盲从盲信、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讲授“著作权权利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们思考“汇编权”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吗?如果没有,应该如何对其重构?在让学生结合《伯尔尼公约》和我国《著作权》相关法律条文进行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其严谨、客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讲授“著作权权利主体”时,可以让学生们思考涉及肖像权的委托作品著作权归属问题,从而反思“著作人身权不可转让”的绝对性规定是否合适,探究“著作人身权”与“一般人身权”在本质上的不同。在讲授“邻接权”时,可以让学生们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邻接权保护范围上的差异,学会积极吸收和借鉴,同时也要加以甄别,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在讲授“著作权的限制”时,引导学生结合《伯尔尼公约》和某些发达国家的著作权立法,思考我国《著作权法》某些“合理使用”规定是否恰当,能否较好地平衡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相应法律条文应如何完善。总之,课程讲授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做到自主思考,共同讨论。换言之,让学生们动起来,课堂活跃起来,“课程思政”才能更有效率。

《知识产权法学》课堂教学中,除启发式、讨论式、问答式教学方法外,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传播技术不断革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著作权领域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教师在授课中要体现内容前沿,结合热点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比如,杭州的“音乐喷泉案”“新浪诉凤凰网中超赛事案”“斗鱼案”“梦幻西游2案”中的音乐喷泉、体育赛事直播画面、游戏画面、游戏直播画面是否构成作品?如果构成作品,作品类型是什么?著作权应属于谁?对相应的侵权行为应如何规制?这需要学生熟悉新的科学技术,探讨新的法律问题,从而使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

4 坚持专业伦理教育,健全学生个人品格

就法科教育而言,传授其知识,培养其技能,生成其伦理,塑造其品格,应丝丝相连、环环紧扣。在《知识产权法学》授课过程中,在讲解法律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自主领悟法律知识背后的法律价值,将其内化为自身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思维方式,是进行专业伦理教育和个人品格塑造的重要途径。比如,知识产权法规定有国民待遇原则,其实际上就是国际法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体现。又如,立法者将知识资源划分为专有领域和非专有领域,同时规定了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和有限性。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进行如此权利配置呢?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发现知识产权法的权利配置实质上是一种对知识资源的利益分享,从而体会到其制度背后利益均衡的分配正义。再如,没有专利权,信息产品将严重“不足”,专利权的授予起到了激励效果,但如果专利授权门槛太低,就会产生众多垃圾专利。所以,对技术成果授予专利并为专利授权设定必要的门槛,既实现了激励技术创新的目的,又同时提高了专利技术的利用价值。经过分析,学生体会到专利制度背后蕴含的效率价值。最后,通过讲授专利权制度保护的是“技术商品化”的创新成果,著作权制度保护的是“作品商品化”的创新成果,让学生意识到知识产权法背后蕴含的创新价值。学生只有将法律知识和理念真正吸收,内化为人格要素与精神养分,才会在面临职业伦理困境时学会作出选择。

5 结语

“课程思政”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在“思政”,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产生割裂甚至冲突。在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将“课程思政”落实到《知识产权法学》这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上,根据思政要求优化专业课程,发掘并运用好课程的思政育人要素,让专业话语对接思政话语,同时借助课程思政的动力和资源提高课程学术水准,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真正实现同向同行,实现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完成一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知识产权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内容构建的思考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他们用“五招”育人
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