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2020-01-06田锡祥肖燕玲
田锡祥,肖燕玲
(武夷学院 体育教学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农村公共体育作为广大农民健身、娱乐、文艺活动、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传承与体育医疗等活动的基本载体,其服务供给能力不仅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振兴的速度、质量与可持续性能力。农村公共体育作为民生工程之一,其建设与体育服务供给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农村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农民体育文化活动与优秀传统民俗等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成果,为广大农民创造了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与能感受到的实惠与幸福。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干扰甚至阻碍,导致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农民的体育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当前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研究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问题,对于完善农村公共体育发展的法律法规、软硬件配置,以及建设可持续性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人才队伍等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所存的问题
只有找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所存的问题,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发展措施。目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要是存在以下五大问题:
1.发展进度与推广深度不平衡
自从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以及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加大了各地的体育公共服务建设,许多农村地区也都纷纷建立专门的体育运动功能区,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发展现状,那就是发展进度与推广深度不平衡[1]。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地区差异。城乡之间经济落差、教育落差都导致人们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看法和认知存在不同,因此在建设投入与成效上也明显不同。二是,不同农村地区差异。有一些思想较为开明的村镇,率先完成了公共体育建设,而一些思想较为保守和传统的村镇,认为体育公共并无益处,导致了公共体育建设落后。三是,不同村民的体育认识差异。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认知差异是最为广泛和重要的差异源头,一些思想比较开放的村民,基本都能认识到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公共体育服务的益处,而一些思想比较固守的村民则认为,平时的农活已经相当于体育锻炼了,并不需要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思想上的不同重视度与偏见,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工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干扰。
2.供给输出与基本需求不匹配
经过不断的宣传和思想教育,人们目前对于体育运动健身的需求较为旺盛,但是很多农村地区依然还是缺乏体育运动器材与场所,存在供给输出和村民的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现状。经过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虽然目前我国农村体育公共设施覆盖率已经达到了70%[2],但是还有不少村镇从未开展过相关的体育运动活动,村民体育健身生活严重缺乏,供求关系矛盾日益突出。针对那些已经建设和发展了公共体育服务的农村来说,其建设质量与其服务实践效果也并不理想。多数的农村仅仅只是设置有较为简单的篮球架、乒乓球台以及跑道,无论是从质量还是从专业度来说都很难满足广大农民的体育需要[3]。并且也缺乏相应的体育专业人员管理与指导,有很多已经建好的体育健身器材的维护和保障都尚不到位,导致当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挥不了实效性。此外,很多农村在体育文化的宣传与打造也欠缺新意,很多农村地区还是依靠传统的电视广播媒体来进行体育文化宣传,这样的传播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代农民的个性化、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要[4]。
3.缺乏长效稳定的财政资金支持
推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改革优化的首要保障,就是来自政府长效和稳定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我国城乡具有不同的财政监管体系与应用政策,往往是将从农村获取的资金用来维护和建设城镇发展,从而就让农村的体育公共服务无钱可用,资金匮乏[5]。尤其在税改之后,乡村政府的财权不断改变,财政收入压力日益增加,无法及时调用充足的资金用于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从这个角度来看,资金链的断裂与缺乏成为抑制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完善的最大因素。为了解决财政的缺失以及资金的匮乏,国家也推出和施行相应的财政支付转移制度,这个制度的优势与重点就是将集中性的财政调控变成分散型的宏观干预,以充分调动发达地区的资金对匮乏区进行帮扶,从而逐渐缩小各地之间的经济差异,实现资源的共享[6]。但是在具体的实施当中,却还是没有较好地发挥出其实践的效应,还依然是富者愈富,穷者俞穷。
4.缺乏多元化的供给方式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加大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完善,许多新的供给政策与途径都投入了实际应用实践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逐渐建立起来了一种由政府进行主体指导与干预,人民进行监督,市场实现把控的良好运作模式[7]。但是对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来说,还保留着传统的方式,从而在供给方的途径也稍显单一与死板,缺乏多元化。这对于完善公共体育服务来说并无益处,单一的供给模式导致农村公共体育发展落后[8]。有不少地方在建设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时,没有考察当地农村的实际需要,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去设置公共体育设施[9],造成了公共体育建设资源浪费。多数人对于农村当前公共体育服务开展质量与应用效果评价并不高,不少农民认为当前的公共体育设施实用性并不强,有不少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等,因为长期的闲置只能被农民当作打场晒粮的场所。
5.缺乏精准严格的政府绩效评估
GDP作为衡量我国人民的经济实力与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确实可以用来衡量某一地区政府监管绩效的优劣,但是对于某些农村地区来说,却过于夸大了GDP的指标效应,一味地将精力投入到经济实力的吹捧与美化上,却忽视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为人民生活带来的切实利益,从而在产业结构上不断出现矛盾和断层,轻视竞技体育、健身运动。或者是建设一批表面化形式化的体育公共设施[10]。政府的行为需要人民的监督,农村体育建设的工作更是需要人民监督。对于工作的开展和公共服务的建设来说,最好的反馈与评价就是来自农村村民的看法与体验。但是多数地区都并没有真正看到这一点,再加上制度上的不完善,没有清晰和明确的政策规定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目标与进度,也没有拟定奖惩措施,在各个环节都有漏洞,从而导致村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错失了人民监督的优势[11]。
二、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发展对策
以农民的实际体育需求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导向,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和农民个体等主体协同的、供需互动的发展模式,是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各种问题的有效探索。
1.因自然环境的不同开展适应性、多样性的服务供给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遍及全国的各个角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作为惠及全民的工程,自然要结合各地自然环境的实际,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去发展公共体育服务,既要保证在国家标准下有目的地科学共性投入与供给,也要确保在特定自然环境下提升针对性投入和供给。具体实施方式有三种:一是,对于一些地理、地形、地势比较复杂的山区,可以结合当地区的地理、地形、地势采取多种多样的体育服务供给办法。如对于山区相对平坦的地块较少的地区,要在保护广大农民的农业种地的情况,建设占地面积较小的室外健身器材等,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体育服务工作。同时也可以结合当地的民族体育文化,开展具有当地民族风情的体育活动,这样既尊重与传承了当地的风俗,也能把国家的惠民资源恰当地普照到祖国的每村土地。二是,对于一些地势平坦的地区,可以提供一些相对全面的体育服务供给。如土地资源比较宽裕的地区,可以开展篮球、足球与排球等占地面积较大的体育项目服务,甚至可以建设为某体育项目发现和培养农民人才的孕育基地。对于少数民族杂居或大聚居的农地地区,可以采用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供给方式,如草原地区有摔跤、射箭、骑马等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应在保持该地区民族风俗的基础上来开展体育服务工作。三是,对于一些多雨或天气炎热的农村地区,可以提供一些水上的体育项目服务供给;如对于天气相对较冷的地区,可以供给更多滑冰、滑雪等体育项目;沙漠地区则可以供给以沙漠为特色的体育服务项目等,以实现保护地方的生态环境与体育服务供给的统一。
2.因驻居民类型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针对性
只有在充分尊重农村体育需要的基础上,以每个农村地区常驻居民类型以及外来居民类型的体育需求为导向,去提高农村体育服务供给针对,才能有效满足所有农村居民的体育需要[12]。具体实施方式有三种:一是,对于广大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较多的地区农村,可以侧重于供给常年留守的老年人、儿童等群体的体育服务。在硬件服务供给上以适合各种老年人活动筋骨、留守儿童强健身体和益智娱乐的器材为主,如双人儿童跷跷板、儿童组合乐园等;在体育项目以老年健身操、广场舞、传统医疗体育与儿童体能训练等服务为主,以此来保障留守老人、儿童的身心健康,同时为广大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解除父母与子女健康的后顾之忧。二是,对于外来务工人口多的发达地区农村或村镇,可以相对侧重于适合青壮年的公共体育服务。以适合于体力恢复、劳损修复、身心放松与职业病预防的等硬件建设与服务为主,如可以装备灵敏性器材——脚踩梅花桩、训练上臂力量的举重架、训练腿部力量的自重踢腿训练器等,为广大强壮年创设一个优秀的体育运动氛围。三是,每个地方都要供给残疾人体育服务专区。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康复指导方面,如装备肋木、股四头肌训练椅、偏瘫康复器与系列沙袋等,让其健康肢体得到体能优化训练,让其残疾肢体部位得到康复性训练等,既保障了残疾人应有的体育权利,也保护了其人格尊严。
3.因地域特色制宜强化地方传统体育服务功能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历史文明古国,各地农村都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的优秀地域特色文化。其中,很多传统体育项目、民俗项目与中医体育医疗项目等,成了地方乃至整个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因此在发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应根据不同农村的地域特色,来建设符合当地农村居民体育健身需求的公共体育服务。具体实施方法有三种:一是,对于传统体育文化比较繁荣的地区,应当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要服务供给内容,结合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器材与场地要求实际,供给具有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打造地方体育文化品牌等功能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如为在全国各地武术之乡的农村,供给能开展传统拳术套路、器械套路等现代草坪的服务,以及运用现代工艺技术与现代安全材料制作的武术器械等服务。二是,对于传统民俗文化比较繁荣的地区,按照民俗项目要求供给活动场地、服装、道具、音响、乐器与民俗活动队伍建设等服务,让广大民俗表演者与其他角色的参与中,把体育锻炼融入民俗项目文化当中,让广大农村群众可以相互协作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三是,要为广大农民开展个性化医疗体育方式创新提供服务。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为契机再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性,尤其是那些具有强身健体功能的土方(偏方)与体育技能等,如气功、八段锦、五禽戏与健身舞或健身操等,让广大体育健身农民能在现代化的风景优美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场地中,在适合的音乐伴奏下,开展心情舒畅的体育活动,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
4.因地方发展制宜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与提升供给能力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地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各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不均等。因此,各地基层政府要立足地方的经济实力,要尽可能地不断去拓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范围,最终才能实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全面均衡。具体实施方式有三种:一是,对于发达地区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可以以领先性地方式去发展,为其他地区提升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如在硬件建设标准、健身器材类型及其装备、农村公共体育硬件及其设施管养、农村公共体育专业指导人才配备与农村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弘扬等,以及一些比较时尚的体育项目、老年项目、少儿项目与女性健美等,都为其他地区做出榜样性示范和探索。二是,其他非发达地区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在现有的财政预算内先保质保量地供给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确保广大农民的体育健康权益得到最基本的实现,如按照国家规定的场地、器材等人均标准先投入基本的服务。然后,再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与其他投入主体的参与,逐渐实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提升,例如体育器材、体育专业指导人才与其他相关的增加等。三是,培养与壮大农村本土公共体育服务专业人才,确保体育服务供给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在“人往高处流”的人才发展趋势下,广大农村并不是优秀专业体育人才发挥并展现才华的理想地,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乡镇级政府积极地选拔农民中的文化水平较高者、体育特长者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者等,到所属的市级或就近的高校进行体育教育学、体育项目技能与体育医学等方面的专业学习,并采取聘任制或其他方式,使其在自己所在农村开展公共体育服务的各项业务,为广大农民开展专业、科学的体育活动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5.开放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渠道全面提升供给能力
为了能切实地去解决,当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渠道单一以及服务项目同质化等问题,当前应积极开放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渠道,全面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可实施方式有三种:一是,政府依旧要发挥资源投入的主导作用。由于各级政府都有相关规划与预算,只要各级政府能按照既定的计划严格执行,都能完成各地农村基本的硬件建设,如场地硬化和绿化、大型器材的购置与装备等,为其他主体的投入打下硬件的基础工作。另外,政府也可以结合各种节庆或宣传的需要,组织一些农民广场舞比赛、农民体育比赛等,以培养广大农民良好体育习惯与体育意识。二是,引导社会资源投入,以完善政府投入的不足。除了鼓励体育人才到农村创办体育产业外,还要吸引社会公益资源供给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如捐资、捐赠器材、体育专业人才到农村当志愿者等,在增加农村公共体育器材类型的基础上,有效解决农村体育活动同质化的问题[14]。三是,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个体性的投入。政府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去鼓励那些农村当中的致富能人或带头人等,让他们带头去对农村公共体育开展投入供给。例如可以鼓励土地富余的村民带头捐助土地,鼓励乡村医生自发地去为健身农民提供健康安全保护,以多元化的方式依靠广大农村群众的力量,去发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
三、结语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能以关心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发展角度,为广大农民群众创造优势的强身健体体育服务氛围。通过努力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将更会促进农村成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场域。当前应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去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才能广大农民群众打造一个良好的体育健身氛围,为推进我国实施全民健身、打造健康中国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