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精准就业服务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

2020-01-06张振芳梅贤臣华晶晶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精准

张振芳,梅贤臣,陈 思,华晶晶

(湖北科技学院 招生就业处,湖北 咸宁 437100)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就业工作,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1]2016年,教育部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要求:高校建立精准就业服务机制、帮扶困难学生就业、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工作“精准”理念的提出,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明晰了新要求和提出了新目标。在新形势、信息化、大数据背景下,精准就业成为指导高校就业工作的新航标,构建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机制,对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一、精准就业服务机制内涵

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高校就业工作的理念、方式和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教育部2015年首次提出“建立健全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3], 把“精准”作为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要求,到2018年教育部再次强调“健全精准信息服务机制”,做好201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对高校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化、规范化、标准化。“通知”特别要求全国各高校要“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供需数据库,运用现代大数据技术实现供需智能匹配,为毕业生精准推送政策、指导和岗位”[4],从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水平、效果和质量。

随着“精准就业”的内涵越来越清晰,根据多年的就业工作经验,结合湖北科技学院实践成果,认为“精准就业服务”应该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供求双方变化为指引,对毕业生个性化的“人格特点、学业状况、生活状况、就业意愿、就业状态”进行分类分层次细化,准确掌握供求信息,通过云服务平台精准匹配双方需求,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就业服务,构建以“精准就业信息、精准就业指导、精准就业帮扶、精准就业管理”为核心的精准就业服务机制,在实践中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二、高校构建精准就业服务机制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新增就业人数增长迅速,近年新增就业人数在1 000万左右,而高校毕业生人数基数大,近年来处于递增趋势,2020年毕业生人数达874万人,占新增就业人数的80%以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对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大局稳定意义深远。

其次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没有很好与市场需求契合;二是高校课程设置与市场就业岗位存在脱节现象,学校培养的大学生的专业方向及大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三是学校培养的大学生大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而相对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毕业生的技能和用人单位的需要人、岗不匹配的问题依然存在。[5]

第三,就业信息不对称与渠道的不畅。目前,由于就业市场不够健全、不够完善,用人单位、高校、学生等相关方就业信息不对称,相关信息不能及时、精准、高效流动,大学生对就业市场信息转换消化率低,导致信息脱节、失灵和浪费。迫切希望资源共享,多方联动,实现就业服务精准化、精细化。网络人才市场平台虽然建立起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便捷桥梁,但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市场就业信息存在一些虚假等缺陷。

第四,自我认识不足,盲目定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追求高薪酬。有的毕业生自我认识不足,目标定位不准,择业期望值过高,就业目标定得过高,宁可成为大城市的“漂族”“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西部地区和基层就业,在就业岗位上多数毕业生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等稳定性较强的岗位就业。

三、精准就业服务机制的实践

多年来,教育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中连续提出精准就业服务机制,但没有统一的构建标准,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策略和做法。湖北科技学院在贯彻上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为了确保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将“精准化”理念作为毕业生服务工作的核心,贯穿于就业工作的整个过程,明确学校、学院两级就业工作主体责任和工作职责,按照“专业化、职业化、信息化、全程化”的要求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从“精准就业信息、精准就业指导、精准就业帮扶、精准就业管理”四大块探索构建精准就业服务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精准就业信息

在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运用互联网思维系统重塑和优化学校的就业服务机制,关注毕业生、行业、用人单位等的差异性,精准采集相关信息,实现“智能化匹配关键信息一生一策”的动态管理。

1.精准意向采集

精准服务的主体是大学生,“精准”的基础需依托大“数据”,因此采集毕业生就业意向的数据是做好精准服务的基础。学校在学生进入毕业季时,就对毕业生“基本信息、择业意向、就业态度、指导需求以及意见和建议”进行询问摸排,采集学生多维度信息。为了做好差异化、个性化的精准就业指导,同时有针对性地收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校园活动、学业科研等相关动态信息,建立学生个人数据包。

2.收集就业市场需求大数据

就业市场需求数据主要收集用人单位日常招聘信息、行业状况等;其次是收集国家政策、经济、规划、各级就业优惠政策及各类招考信息等。

3.就业云服务

为了打造精准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学校与省就业指导中心全程对接,全力打造“91WWLLM”就业智能化服务平台。用人单位可以通过智能化平台开展线上招聘交流;毕业生可以通过平台获取各类求职信息,可以网上投递简历、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真正实现指尖上的就业。云就业平台自2017年搭建以来,已入驻用人单位2 480家,进校招聘的单位逐年递增。

利用QQ群、微信公众号、App等宣传媒体为学生统一推送海量的招聘信息,没有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对就业信息需求的不同性,没有关注学生对系统信息的筛选能力,给学生学习和生活可能带来干扰。利用云就业服务平台可以为每个学生定制推送就业信息,为毕业生“一对一”及时推送准确的、动态的就业信息,学生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微信接收相对应的定制信息。

精准的就业信息能够为学生求职带来极大的方便和帮助,学生掌握了准确的就业信息,结合自己的生涯规划、就业能力结构和求职诉求,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动态合理地调整自己的就业创业意向,实现高度适配的就业。

(二)精准就业指导

每个学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是多样化和多元化的,从而决定了精准就业指导必然是个性化、差异化的。

1.个性化、差异化的就业指导

为了做到精准就业指导,学校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低年级阶段开展就业形势的指导,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了解行业状况,具备基本的就业意识,为就业开始着手准备;中年级阶段加强就业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指导学生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后阶段的学习;高年级阶段,经过大学生活的历练,已经不再迷茫,这个阶段主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不同的发展选择,并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意向开展精准指导。

整个大学期间,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塑造,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注重潜能开发,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取向,特别要强化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职业选择、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利用网络服务平台,学生可以开展职业生涯测评、网络课程学习;可以网上预约就业咨询,从而实现“点对点”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

2.在实践中提升就业能力

为全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开展就业能力训练营活动,通过训练提高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磨砺学生的性格、增强学生的毅力,锻炼学生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团队意识,让学生能够与用人单位和社会很好地对接,顺利完成从学校到职场的角色转换。

开展就业咨询问诊活动,引导毕业生科学制订生涯规划,掌握简历撰写技巧,熟悉求职面试注意事项。开设生涯工作坊、生涯预约咨询、简历门诊等具有个性化的咨询室;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制作设计大赛、求职模拟大赛、模拟面试大赛、无领导小组招聘讨论大赛等各类大赛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求职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组织开展“毕业生座谈会”“与高管面对面”“成功校友访谈”“毕业生经验分享会”“企业HR 进校园”“就业创业大讲堂”等活动,让毕业生全面提升求职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施“三百”帮扶指导工程,确保百分之百的学生接受创新创业基础教育,指导百分之十的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指导百分之一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给所有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兴趣+创意公社、项目+创新工坊、课程+实践训练、产品+敏行众创空间等方式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就业能力。

兴趣+创意公社

创新创业学院和校团委联合发起,在全校范围内组建不同兴趣方向的群众性的创意团体。兴趣主导、探索求知、创新创意,以兴趣沙龙和创客体验营的形式开展活动。

项目+创新工坊

按科学原理创新、集成技术创新、工程能力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及依托行业、产业链的专业服务创新五个层次,结合学生需求,采取项目或任务驱动的方式,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班。

课程+实践训练

实践训练形式包括SYB培训、创意设计、创业计划书、社会实践报告等。

产品+敏行众创空间

学校敏行众创空间定位于创新创业苗圃基地、创业孵化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完善“从创意、到创新、到创业”的成长路径。

学校积极探索就业指导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无缝对接、融为一体,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3.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师资队伍是做好精准就业指导的基础,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重视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的业务能力,为毕业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是精准就业指导的必然要义。组建就业指导骨干教学团队和就业指导咨询团队,建立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全程立体的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天候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校内师资培训、线上线下专题学习、开展教育改革研讨活动,及时掌握新的就业理论、就业政策及就业流程。外派教学和咨询师资团队成员深造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业务强、保姆式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

(三)精准就业帮扶

建立以二级学院为主导的毕业生动态就业监测系统,准确掌握就业困难毕业生的情况,建立就业意向和就业困难情况档案,建立动态数据库。了解就业困难学生的经济、生活及思想动态,特别是针对经济困难、零就业家庭、残疾、少数民族、农村生源、重灾区等困难毕业生群体,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机制,实行“一生一策”的动态管理。根据毕业生的不同情况开展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辅导和培训,精准推动岗位信息,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精准发力。为了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学校各级领导、党员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都有“一对一”的帮扶对象;同时,学校主动出击,寻求当地政府、校友及长期合作企业的帮助,建立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各层各级就业优惠政策,优先推荐和鼓励困难毕业生就业。

(四)精准就业管理

1.建立健全就业工作机制

精准就业服务就是全过程管理。在长期的就业服务工作中,充分发挥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的强效作用,建立了“市场主导、学生主体、学校主管、学院主抓、专班推进、全员参与”的学生就业工作机制,凝练了就业工作“三三”工程,构建“精准服务、精准指导、精准帮扶”三“精准”体系,做到“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实现“就业率、就业质量、满意度”三提高,从“责任明确、过程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形成全闭环的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管理的就业工作模式,设立学校、学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就业工作领导负责制和具体工作责任制;学院列出就业工作责任清单,全力实施任务责任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学科专业设置、专业招生计划等相挂钩,并纳入学校年度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实施奖惩激励机制,促进工作全面落实和推进。[6]

2.建立精准反馈机制

就业服务不仅面对在校大学生,同时也应该包括毕业3—5年职业稳定的校友,因为该阶段毕业校友反馈的就业数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学校建立了用人单位、学生、学校三位一体的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机制,通过用人单位的质量跟踪评价,通过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评价,收集对学校各方面的反馈信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毕业生就业综合能力。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共同参与、通力合作,使就业质量信息对招生、培养、专业建设等的反馈作用进一步凸显。

3.就业市场拓展

建立学校统筹谋划注重面、学院组织实施侧重点、全员多方参与的开拓市场新模式。各学院逐渐成为就业市场开拓、毕业生跟踪调查的主体,重点围绕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走访用人单位,不断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突出学院学科专业特色,开发利用好学院教授、校友、学科等校企合作资源。截至2019年,学校累计签订就业基地400多家。

全面导入学校主管、学院主抓的提升就业质量的工作模式,形成校院协同、各方联动、共建共享、活力呈现、共同发展的“大就业”新常态。及时宣传报道各项就业工作进展和展示工作成果,统一认识,更新观念,打破学院界限,形成学院之间相互学习、借鉴,经验分享、成果共享,多种方式适时组织践行就业工作新模式阶段性总结交流活动,总结推广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举措、品牌和经验,激励先进,彰显示范效应。

构建高效精准就业服务机制既是国家就业政策的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学生个性化需求、就业市场细分的推动,同时也是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发展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问题为导向,整合资源,通过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对接、环境保障等,做到就业精准教育、精准指导、精准服务、精准帮扶、精准研判、精准管理,做到过程精准与结果精准的有机统一,构建高效精准就业服务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确保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精准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