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方法分享
2020-01-06袁长惠
袁长惠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校 重庆酉阳 409800)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笔者认为,学校教育的价值不仅作用于学生的现在,而且要作用于学生的未来。如在初中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教授知识,又要育人[1]。教师应通过拓展学生的见识,教授学生方法,帮助学生守住“初心”,促使初中生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能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积极、健康地成长,进而成为可以为社会发展带来正能量的人。基于此,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育价值对这一时期的学生影响更大。教师可以凭借道德与法治教学促使初中生拥有走出“小圈子”的能力,让他们在生成自我的过程中“塑心”“养神”“健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将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作为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线,促使初中生接受最佳的思想教育、生活教育、未来教育。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
一、研读核心素养教育理念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融入学校教育后,很快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是,要想让其从理念转变为切实的行动,笔者认为,还需要一线教育者拥有学习意识,通过研读理念的内涵、实际的学情、学科优势,促使教育活动展现出现实意义[2]。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教学目标是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发展,因此,其核心素养包括的内容主要有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健康生活等方面。在道德品质方面,学生应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爱国、传承中华文明,要遵守公共秩序、助人为乐、与人向善,要严于律己、诚实守信。在健康生活方面,学生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具备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能正确对待自我和群体。在法治观念方面,学生要尊法、守法,善于用法。作为一线的教育者,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握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内涵,而且要对学科知识进行更深入的解读,在多元化的对话过程中,给予学生最科学的引领。
二、整合生活元素
初中生已经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不仅像小学生一样对现实生活充满好奇心,而且有极强的参与积极性。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虽然对教材资源进行了优化设计,但还应让学生的生活问题成为教育主题,进而让教材资源得到学生现实生活的验证,让学生的生活问题成为共享资源。初中教师面对的是多变的学生群体。他们的个性化问题可以在教师的解读过程中生成共性。而要想推行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就要在备课阶段下功夫,以初中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生活感悟和人生体验为参考内容,将学生身边的真实故事融入教学内容,将生活化的场景搬到课堂上来。此外,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加大创新力度,用身边的故事和案例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有关学生成长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调查研究、讲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教师的工作状态。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体现。当前,师生之间、家校之间往往问题频发。教师苦口婆心式的说服教育已经很难取得预期效果。明明学校教育的空间、时间被占得满满的,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问题呢?在笔者看来,就是因为学生没有“亲眼看到”,而只是“亲耳听到”,就是因为学生只是知道“结果”,却没有经历“验证”的过程。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整合生活元素,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真正产生“原来如此”的生活感触。
三、促使学生行动起来
既然初中生正在生成“自我”,那么,教师不妨顺势而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应用“行动”来生成健全的“自我”。对初中生讲大道理是行不通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会引发他们的叛逆[3]。而这种用“行动”来实现教育目标的方式,显然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当然,让学生“行动”起来的方式有很多种。在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时,笔者建议,可以应用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让学生参与探究性活动。如在开展“我与集体共成长”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分组调查本校七年级学生早餐后食堂的卫生情况,并以此为探究活动的内容。然后,教师在课上总结,并提问:“经过调查,大部分班级的食堂卫生管理方法是相似的,但效果都不理想。那么,该如何完善食堂卫生制度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规则,并评价其他学生所制定规则的合理性及可行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涉及较多需要探究的内容,教师要注意挖掘,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讨论。比如,在“网络改变世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论自己用网络都在做什么,再通过大数据分析,将结果告诉学生,有效地引起学生共鸣,接着,组织他们在课堂上热烈讨论。这种“行动”方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同时改变学生的生活认知与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在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改变立足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而促使初中生在当前的学习、生活中积蓄迎接未来挑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将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作为开展教学实践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