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融入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探究
2020-01-06刘金凤
刘金凤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 河北保定 071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与时俱进,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中。最近,教育部颁发了新的教育改革指令,希望学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和改革,利用历史学科知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地融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中学阶段是培养各种能力的关键时期[1]。中学教育能否成功对学生的后期教育至关重要。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历史学科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融入历史学科知识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中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学科知识相对较少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优秀历史人物、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及保存下来的珍贵的历史文物层出不穷[2]。如果将这些口口相传的历史文化故事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将课程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但是,调查发现,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材料中,历史性学科知识少之又少,且大部分并不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求,对学生而言仅是阅读材料,内容单调,不能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品格。因此,课本中的大部分历史知识并不能作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而存在。
(二)部分教师对教材中相关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效率不高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为了达到课程培养的目标,往往会忽略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学科知识,只是讲解与课程相关的内容,甚至只是讲解高频考点,让学生死记硬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来就存在讲解内容枯燥,学生对课程学习存在厌烦心理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就会越来越低,造成这门课程很难起到相应的教育作用,难以让学生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历史学科知识的策略
(一)合理增加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相关历史知识
调查发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涉及的历史学科知识甚少。因此,合理增加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及相关历史知识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但是,在增加传统文化及相关历史知识时,教师必须注意,增加的知识不能仅是数量上的,而且必须是与教材内容相关,又能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3]。这不仅能增加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先人优良的品德,更能传承和发扬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
例如,在“友善相待、礼让他人、相互关心的集体”这一部分,教材并没有引入相关历史故事,学生在理解时就可能觉得比较抽象,不易弄懂。因此,在讲授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加入我国古代历史故事“孔融让梨”“将相和”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友善相待、礼让他人、相互关心的集体”这个知识点加深印象,而且间接弘扬了我国古人的优秀品德,有利于学生内化于心并效仿前人。
(二)提高教材相关历史知识运用的效率,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所需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听讲的主要工具。教师应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工具,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存在的历史学科相关知识本来就少,教师往往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舍弃其中的大部分,部分教师运用教材以外相关历史知识的意识也不强,就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历史学科知识的程度不够。教师应在课前借阅书籍,整理本堂课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将其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逐渐养成利用历史学科知识调节课堂气氛的习惯,主动提高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
三、结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将历史学科知识合理地融入是一种有效、有趣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中学生的听课质量、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知识应有的意义,让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