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历程及发展建议
2020-01-06张勇强
张勇强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
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
2002年,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开始在我国兴起,是指在公共领域中开放许可的协议下,允许使用者无限制或较少限制获取、使用、重组、重用,并重新散播的各种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学大纲、课件、课程、习题、试卷等课程资源(本文研究的是此部分);二是数据库、开源软件等技术系统。我国高校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几乎与世界同步。从2003年起,我国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已经历经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及在线开放课程三个发展阶段。[1]
二、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历程
(一)精品课程阶段
精品课程是以五个“一流”为特点的单向资源展示的示范课程。2003-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www.jingpingke.com)共收录国家级精品课程3 835门(本科2 583门、高职1 043门、网络课程209门),省级精品课程8 279门,校级精品课程8 169门,OCW课程4 162门,发布各类教学资源1 254 164项,教材44 832本。2011年之后,教育部没有组织精品课程建设工作。[2]
(二)精品开放课程阶段
2011年,教育部启动了精品开放课程工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并统一在“爱课程”(www.icourses.cn)平台发布。迄今,“爱课程”共发布精品视频公开课程996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 884门(本科1 766门,高职759门,教师教育199门,网络教育160门)。
(三)在线开放课程阶段
2012年,是“MOOC元年”,国内知名高校纷纷进军在线开放教育领域。2013年,清华大学创建的我国高校第一个本土化MOOC平台“学堂在线”,迄今开设了1 830门课程。2014年上海交大创建的“好大学在线”,迄今开设了1 696门课程。2014年,“网易云课堂”与高教社创建的“中国大学MOOC”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开放式在线课程平台。目前,共有20个幕课平台参与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其中,“中国大学MOOC”916门课程,占70.95%;“智慧树”140门课程,占10.84%;“学堂在线”124门课程,占9.60%。
三、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重评审,轻应用,大多停留在评审阶段,缺乏维护更新,可用性不强、有效性不高、利用率低、访问受限、下载受限、共享性差、示范性差等问题一直被诟病。候国华(2015)的研究显示:仅有约6%的学习者表示开放教育资源确实有用。目前,国家精品课程网已处于长期维护状态,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精品开放课程存在的问题
精品开放课程在建设理念、技术、要求、标准等有明显提升,但重评审,轻应用、下载受限、共享性差等老问题依然存在。最根本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评审机制过于注重名校名师;二是缺乏用户思维;三是传播机制欠缺,利用率低。资料显示,观看“国际高校公开课”和“TED演讲”占86%,而看“国内高校公开课”的大学生仅占13%。32.5%的大学生不知道有精品开放课程,少数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播放量低于5 000。
(三)在线开放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线开放课程在资源开发、互动交流、教学设计、服务模式等均有所提升,但也存在重复建设、良莠不齐、投入产出效率低、传播机制不足、利用效率偏低、完课率低等问题。笔者近期对已经结束的260国家级精品课程统计,学习人数最多的一门课程共开课5次,有270 885人学习,平均每次有54 177人学习;学习人数最少的几门课程均低于1 000人,平均每次开课不足100人。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学习人数最多的课程很多是由副教授主持。
四、对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发展建议
(一)多方联动,合理规划资源结构
多方联动,注重与时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衔接,以及关注学术前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合理规划开放教育资源的结构:一是合理规划大众类教育资源。比如,人文课程、技术技能普及类课程、社会热点课程等;二是合理规划专业类教育资源。比如,本科与高职结构、学科与专业结构,完善课程结构体系,以解决当前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存在的相对零散及重复建设等问题。
(二)树立用户思维,从需求分析入手
为了更好地服务学习者,我们应当从供给思维,转向用户思维,从需求分析入手,精心组织教育资源,把能否满足学习者需求做为资源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充分做好调研工作,了解学习者最需要的课程,使课程建设具有针对性、计划性和持续性;二是在教学内容上,围绕学习者迫切需要的内容予以设计,把握前沿知识与技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三是在教学方法上,能够抓住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发积极思考和联想,启发学习者能理论联系实际。
(三)多管齐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针对开放教育资源传播机制不足、利用率低等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出发:一是通过教育部门、大众媒体(包括网络)进行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平台知名度和受众认可度;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把传统互联网的“人找信息”转向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找人”,根据学习者的网络痕迹有针对性地推荐学习者需要的学习资源;三是制定积分制,鼓励学习者通过一键转发等方式,推荐优质课程,获取共享积分或权限,学习者可以凭积分下载或换取收费教育资源的权益。以此,扩大开放课程的影响力。
(四)创新评审机制,实施动态监测机制
一是创新评审机制,不唯上,不唯名,只唯实,我们要鼓励中青教师主持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二是我们要对社会满意度高、深受大众喜爱、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教师,在评优、职称上予以倾斜;三是不搞终身制,我们要对网上数据实行动态监测,对上线后无人问津、社会评价差的课程,进行限期整改或下线,为优质教育资源腾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