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TEAM视角下的科学教学思考

2020-01-06

科学咨询 2020年33期
关键词:逻辑形式学科

李 丹

(西安欧亚学院 人文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一、STEAM和科学学科的渊源

人学习的本质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科学学习的意义如此,STEAM诞生的意义也是如此。科学教育与STEAM 教育的整合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趋势。2007年,奥巴马等首次提出将STEAM教育理念拓展延伸到中小学教育。2015年,美国政府批准了将《STEAM教育法》拓展到全学段教育体系[1]。芬兰等欧洲国家、日韩等亚洲国家都在积极探索,以便让STEAM教育助力本国基础教育改革。

中国在2010年,由谢作如老师提出将STEAM和创客教育整合起来“柔软地改变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2]。2017年,教育部公布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建议采用探究学习方式来进行教学,鼓励师生尝试采用STEAM教育理念来推进学科课程整合的教育形式,尝试有效解决现实问题”[3]。

STEAM融入科学教学是必要的。作为STEAM首字母S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最高的,联结知识、技术、方法、技能、思维、精神的学科;也是最容易和其他学科发生碰撞的学科。它能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像工程师一样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已成为科学教育者的共识。

二、STEAM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STEAM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是目前最主流、特色的科学课程形式。笔者学习、观摩了众多案例课和示范课,发现了很多课程都是属于拼接结构的。虽然课程围绕主题、涉及学科丰富、表述清晰流利、课堂气氛活跃,但逻辑结构很混乱,重难点模糊。究其根本,教学者并没有从根本上了解STEAM的真正内涵。笔者总结了众多文献和案例,将STEAM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分为两类。

(一)融合STEAM各个学科

学科融合是STEAM理念在科学教学中最常见的存在形式,且目前大多数的参考文献都是基于这种应用形式。这类融合课程一般是围绕主题/现象进行设计的。它是围绕既定的主题或现象,聚焦主题对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结构进行设计。在逻辑主线上,各学科的内容有着不同的材料或活动支撑。这种支撑可以是对于概念的迁移,对于知识的延展,对于技能的拓展,对于任务的统合,对呈现形式的丰富等。在这里,特别说明一点,对具有支撑作用的多学科内容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并不是和主题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安排到融合课程,而是应当高度聚焦主题,仅选择可以使用的、适合使用的、应当使用的内容。在内容设计程序上,袁磊等人在《基于学科课程重构的STEAM课程设计》中提到了具体的方法[4]。有些著名的模型可以作为设计指导,如ADDIE模型[5]、广域课程学习模式等[6]。另一些学者也会提出一些对具体环节的思考,如苏乐在毕业论文里面提到如何在分析问题环节融入各个学科理念[7]。

(二)角色分工STEAM化

这是笔者在课程实践中获得的另一种STEAM的应用形式,即将STEAM角色化。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是不争的事实。每个人的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各不相同,都能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科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科学主题进行探究,以S、T、E、A、M分配角色,有助于学生发挥优势,合作完成探究,形成成果。笔者在课程中对学生的角色分配如下,S-科学家:担任科学家角色的同学负责科学原理、科学课程结构及逻辑主线;T-技术员,负责各个版本的电子稿件及电子过程材料,还有各类电子图纸及可视化、信息化;E-工程师:负责技术图纸的设计、工程模型设计和搭建等;A-艺术家角色:承担完善艺术设计及设计表达美化的任务;M-数据专家:负责数据处理事务,即运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和分析资料,通过计算、测量、制图等方式获得数据并通过分析推理得到数据背后的启示。

三、STEAM视角下科学教学的设计建议

对于STEAM视角下科学教学的设计,笔者总结了16字经验:跨而不散、跨的合理、跨得有理、跨的创新。跨而不散是指虽然STEAM强调多学科、综合,但是并不是无理的堆砌,而是必须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呈现,即围绕主题,教师要设计合理的知识/技能的教学结构,以完整的逻辑结构呈现,此时不应特意考虑跨学科,更重要的是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性;跨的合理是指教师的教学设计需符合教学的基本原理,这也是STEAM视角下的教学设计要遵循的基本教育原则;跨得有理是指教师的教学设计须符合教学目标达成,不能被扑面而来的各学科所谓的“相关知识”模糊原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因为都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跨的创新是指这类课程一定要打破传统教学壁垒,产生新的教学碰撞,让学生学有所得。

猜你喜欢

逻辑形式学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学科新书导览】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