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等院校西药教学模式的探讨
2020-01-06叶笑杏
叶笑杏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财经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我国高等院校药学专业的学科教材中不乏西药的教学,如药理学、医药商品学、药物分析等。学生对药品的熟悉程度能极大地影响其专业自信度和学习兴趣。因此,怎么让这些翻译过来的西药名深入学生心中是我们教学任务中一直在探索的。人之所以不容易忘记一个人的名字,是因为对应的人立体鲜活,一听到名字就自然联想到其人其事,从而广泛激活头脑的相关区域。然而,一个只有书面描述且缺乏生活相关事件的翻译而来的西药名,要在学生脑里形成长期记忆确实不易。另外,我国高等院校在药房建设和药学生专业实习这些方面相当欠缺。基于这个现状,学生对西药的熟识重任就落在了课堂教学上。改进我国高等院校西药教学模式可谓箭在弦上。
近年来,心理学在我国迅速崛起。如今,学科交融是大势所趋。相关的心理学结论纷纷被引用于其他学科,尤其应用于教学环节中,也取得了喜人的效果。心理学研究情感交流程度时发现:同理心体现双方对彼此行为和情感的感同身受,从外到内、双向互动;同情心则主要强调优势方对劣势方处于疾病状态的怜悯,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单向情感体验。同理心是医药人员的一种职业能力,而同情心带有个人情感色彩,容易影响职业判断[1]。HOJAT M等还研究发现,同理心水平与医学生专业能力呈正相关,即同理心水平越高,学生表现的专业能力越强,越能激发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动机,督促自己夯实知识功底,形成勤奋好学的行为习惯[2]。
相当部分药学生当初自主选报药学类专业的时候都是秉着治病救人的初心,但由于药学基础理论“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加之缺乏医学生那样的实操条件,渐渐把药学当作文科背诵而敷衍应试,从而淡忘了读药的目的。如果按照医学和护理学要求,将同理心训练引入西药教学课堂,将会时刻提醒药学生不忘初心,引发共鸣,加深记忆,巩固专业技能。此外,现今大部分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少见伤残病痛等灰色场面,往往无感于民生疾苦,学到某一西药时完全不知该药的重要性和伟大性,体会不到该药给世界人民带来的影响,更想象不到该药从无到有、漫长而艰巨的研发过程。不知者不懂珍惜。鉴于各院校教学水平的差异,针对人群多样的特点,运用具有特色并对各种人群拟定有针对性的沟通及同理心干预方法,将成为以后工作的重心[3]。
目前,高等院校的课堂除了常见的传统教学模式,还有引导式教学模式,包括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方法和以小组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等[4]。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教师只有灵活选择,因材施教,找到最适合的模式,才能与学生建立真正互学互助的联系。那么,教师可以在现有合适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将同理心训练贯穿于课堂,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过程,形成一种陪伴式、浸润式的西药学课堂,通过同理心训练引发西药相关知识点,以便在情感上取得共鸣[5]。在一定情感氛围的支持下,教师可将不同的学习情景通过故事或录像等手段呈现出来。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促使学生改变认知方式,从而全面提升学习效果[6],加深学生的记忆。这样也能改变长期单纯记忆和模仿的方式,改变由于学生学习滞后和任务繁重而产生的压力,从而改变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7]的局面。
将同理心训练引入西药教学课堂是学生入行的初心。勇担大任、立志成才的信念贯穿于学生专业成长的整个过程。教师通过同理心训练引起共鸣,西药不再是枯燥而冰冷的名字,它有故事,更有内涵,学生也会更感兴趣而记忆深刻。西药学重在基础。在不断积累的西药这个蓄水池中,基础越扎实,视野越广阔,药学生将越愿意主动探索,延展和加深对一个个看似熟悉实际却陌生的西药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