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仁爱”思想对大学生的当代价值

2020-01-06王培培

科学咨询 2020年33期
关键词:仁爱儒家论语

王培培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万州 404120)

“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9次,且在不同场景的不同问题中有不同内涵的解释。以“仁”为核心,儒家“仁爱”思想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内涵。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认真解读并践行儒家“仁爱”思想,对提高其自身修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爱生命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独一无二。每一种生物体都经过精心孕育才来到这个世界。对于脆弱的生命而言,它们有时会在不经意的一瞬间就消失了,且在失去后就无法复得。儒家对人的生命特别重视。儒家“仁爱”,先就表现为爱生命,爱自己。“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认为人的生命优于水火、草木、禽兽,是高贵的,要倍加珍惜。《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不能损害,都应当珍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看到浩浩荡荡的河水,不分昼夜地奔流向前,由此联想到消逝的时光,也是如此匆忙,因而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争取有所作为。汉代杨雄说过,人一定要先自爱,然后才能被他人所爱。因此,人,只有热爱生命,爱自己,才有可能做到爱他人、爱社会,爱天地万物。[1]

生长在当今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很多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其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型。另外,当代“00”后大学生大部分从小娇生惯养,习惯了享受独生子女的优厚待遇,从而淡化了对父母、家庭、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据我们在校内的调查统计,62.3%的同学有过自杀念头,甚至3.7%的同学曾试图尝试。当他们遇到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扰时,他们最先考虑的就是如何解脱自己的痛苦感受,很少会考虑到他人的不良影响,经常会冲动地做出自杀或者杀害他人的极端不理性行为。卫生部曾进行过一项关于中国人死亡原因的调查,数据显示自杀处于我国公民死亡原因的第五位。其中,青壮年自杀高居首位。云南大学马加爵、西安大学生药家鑫等,大学生杀人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尤其是“北大学子弑母案”,犯案人吴谢宇更是令人震惊。他采取极端恶劣的方式杀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并且无任何悔过之意。若在当今的社会中,大学生都能将儒家的“仁爱”之道深刻感悟,领会于心,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性,那自杀和他杀的比例肯定会大幅度下降。

二、爱他人——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从字体结构分析,单人旁加“二”。“二”是指他人。因此,“仁”就是爱自己的同时也想着爱他人。“仁”,其原本的意义就是“人”,以人为中心。不同的人之间应相互依存、互帮互助。[2]

爱他人,首先是爱亲人,即“仁”的根本——孝悌之道。《论语·学而》中,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该书把“孝悌”作为检验人是否忠诚的首要标准,并放到了至高的位置。该书还进一步指出,“孝”如果单是指物质上赡养父母,那和养狗养马是没有区别的,因而只有同时做到“孝”和“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人生在世,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孝,那他怎么可能会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呢?孔子多次强调孝悌是“仁爱”的根本,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有温度的。孟子在此基础上,指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只有先爱自己的血缘亲人,才会去爱他人。爱他人,其次是爱众人,即泛爱众,爱所有的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然而,儒家的“仁者爱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通过恭、宽、信、敏、惠、敬、忠等条目实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宽厚就会赢得他人的赞成,言而有信就能获到他人的信任,敏锐就会容易获得成功,慈惠就能更好地使唤人,这些都是“仁”的具体表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对人宽恕需要一个宽阔的胸怀。忠恕之道也是仁爱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在表现。节约国家开支,爱护百姓,给老百姓留有休养生息的时间,这是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对统治者的建议。《论语·乡党》中记载,马棚失火了,首先关心的是养马人(养马的奴隶)的安危,而非马的生死。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以“爱亲”为起点,不独亲其亲,渐而推广至“爱众”,维护了伦理道德和社会的稳定。这都说明了儒家的“爱人”具有广泛性,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3]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社会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儒家“仁爱”思想不仅包括对生命的热爱,还很重视对亲人、对众人的爱,对集体和社会的归属及认同。据调查访问,当今部分大学生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感官的满足,对父母的养育和照顾认为是理所应当,一味地向父母索取,甚至只有在没钱的时候才想起父母。他们对亲朋好友、兄弟姐妹鲜有关心和帮助,缺乏爱心,在现实中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坐享其成,认为所有人都应该为自己服务,缺乏社会责任感。孔子的“仁爱”思想,虽然提出的年代已久远,但其作为我们推崇的价值观在今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仍有积极的作用。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68%的同学认为大学考试作弊是不应当的,12%的同学认为大学生作弊很正常,甚至有8%的同学认为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从某个方面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的“仁爱”是相当缺乏的。当今大学生应该学习儒家“亲亲,仁也;敬长,义也”的品质,在生活中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应该学习儒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豁达,在为人处世时学会换位思考,尽量给予他人方便;应该学习儒家“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胸怀,形成互帮互助、同舟共济的和谐氛围;应该学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心态,常对人怀以仁爱之心。

三、爱社会——克己复礼

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孔子认为应当恢复周礼,以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认为周礼的破坏是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本症结,只有恢复“礼”,才能回归“仁”。“克己复礼”,其核心在于“克己”,最终落脚点是“复礼”。“克己”,不单是指克制一己不正当的欲望,更是强调应有严格的自我管控能力,做到慎独,从内心出发,重视个人思想、修养的养成,努力使自身言行符合“礼”的相关要求。此处的“礼”不单指对稳定社会秩序起到重要作用的周礼,也涉及到伦理、天理等。虽然后人对“复礼”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自古以来其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理想人格的建立发挥了重大作用。“礼之用,和为贵”。“复礼”即是回归到礼上,一个有秩序的大环境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4]

斯科特曾说,当一个人拥有了克制,也就拥有了解决各种人生问题最主要最有效的工具。儒家“行己有耻”“内省不疚”等思想强调人们要从自身出发,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学会严格自律,自我约束,用“规则”来矫正自己的言行。这些对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当今大学生应该学习儒家“吾日三省吾身”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个人品行;应该学习儒家“见贤思齐”的准则,时刻督促自己,向圣贤学习,提高个人修养;应该学习儒家“言过其行”的品格,加强自律,言行合一,从实践上努力,做一个合“礼”守“仁”之人。[5]

四、爱天地万物

自爱是仁爱的起点。爱他人、爱社会是仁爱的内在要求。儒家还把仁爱推向了天地万物,把爱物作为仁爱的必然内容。《论语·述而》中有记载,夫子用鱼竿来钓鱼而拒绝大网去捞鱼,通过弋射的方式来获得食物,但一定会放过正在休息的鸟兽。这表现了孔子爱护生态环境,取之有度的思想。《论语家语·曲礼子夏问》有载,已经失去生命的狗和马,孔子也要先用物品包裹起来,才将其埋葬于土。这说明了孔子对动物的怜悯之情。《孟子·尽心章句上》提出,对亲人亲爱而对百姓仁爱,对百姓仁爱而爱惜世间万物,主张在爱人的基础上,将爱心进一步拓展至世间万物。《孟子·梁惠王上》载,不耽误百姓的耕种时间,粮食就吃不完;紧密的渔网不放入大塘去捕捞,鱼鳖就吃不尽;按照相应的时令来砍伐树木,木材就用不穷。由此可见,儒家认为人类应该充分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的肆意蔓延,给人类上了深沉的一课。当代大学生要奉行儒家“天人合一”的理念,不能随心所欲地破坏自然,而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投身于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实践中;要恪守儒家生态思想,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节用适度、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猜你喜欢

仁爱儒家论语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如何读懂《论语》?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