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文献分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0-01-06王培林
王培林
(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0 引言
当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学专业的《文献分类学》已与《编目学》合并为新课程(一般命名为《信息组织学》)。文献分类一直是图书馆学的重要专业基础,也是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然而,国内文献分类教学并不容乐观:学生觉得难学、教师认为难教。本课题拟立足于双一流建设背景,探析图书馆学文献分类课程教学,以推动图书馆学本科教学改革。
1 文献分类课程教学的当前困境
文献分类学课程教学实属不易,在学生认知、理论知识传授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均面临着困境。
1.1 学生学习兴致不高
文献分类课程是图书情报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在大学二或三年级讲授,时间为一个学期。以文献分类为逻辑起点,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文献分类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文献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便于胜任相关机构的文献分类工作。课程专业性较强,致力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图书馆学这一专业。
现实情况则是,很多学生认为图书馆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是日后当图书馆员,将图书馆学与图书馆员划等号。同时,很多就读于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并非第一志愿选择此专业,而是调剂而来,就读于该专业,非最初志愿。
这样的结果即是,学生的专业学习目的模糊不清,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自然也就没有学习兴趣。再加上对文献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和图书馆实践,学生不明白文献分类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更不清楚学习该课程对于今后职业的影响,对文献分类课程的学习兴致也显然低于同专业其它课程。
1.2 课程学习难度较大
相较于图书馆专业的其它课程而言,文献分类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具体表现在:
(1)文献分类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信息量非常大。课程设置15章,包括绪论(包括文献分类的基本概念及意义)、基本原理、体系分类法、分面分类法、网络信息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概述、《中国图书馆分类》电子版与网络版、《中图法》机读数据的标引与检索、中国现行的其他文献分类法、我国文献分类法、外国文献分类法、文献分类工作概述、文献分类标引方法、同类书书次号、图书改编等。
(2)识记内容多且难度大。各个章节涉及的概念相当多,仅第二章与第三章的概念总和即有40多个,且这些概念之间并无明显的逻辑关联。许多学生因大量的记忆望而却步,对本课程的学习慢慢失去信心。
(3)众多的知识点中,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并重。它涉及文献分类的基础知识、文献分类法(文献分类的工具)、文献分类标引规则,从理论知识到分类工具再到分类实践,涵盖了与文献分类相关的庞大体系。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落地。没有理论,实践知识无法理解;没有实践,理论知识又空有其表。在54个课时的有限时间里,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都讲深讲透,仅靠传统的授课方式显然难以达到。
1.3 学生实践应用机会少
要深刻理解文献分类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环节来增强记忆并加以应用。但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实践环节层层受阻。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用于实践环节的时间少,学生无法充分参与到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内容多,讲授完理论知识已耗费课时的大部分,留给实践环节的课时少之又少,基本上以课堂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的形式来完成。一堂课下来,教师讲解与学生模仿各占据一半时间。学生实际动手较少,无法真正参与到课程教学中。
另一方面,用于实践环节的工具弱,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疑难丛生。文献分类必须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进行分类。该书体积厚且分量重,携带不便、价格较昂贵,远超出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只能多人租借1本,日常使用及学习极为不便。数字化的《中图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并非电子版,而是网络版。相较于电子版而言,正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网络版更为昂贵。因为网络版按并发用户数收费且有使用时效,在学校申请的教学软件中最容易被淘汰。实验教材则更少,目前仅有司莉主编的《信息组织实验教材》质量较好。
实践环节课时少、教材少、软件难供应,成就了当前的文献分类学课程的实践环节。这样的教学,即便学生能勉强理解文献分类的理论知识,也会觉得与实践相距甚远,无法借助于实践环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加以应用。
2 双一流建设为文献分类教学带来新思路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近年来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决策。除了学术队伍、科研成果之外,教学科目建设也是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一环。双一流建设在以下几方面为文献分类课程走出教学困境带来新思路。
2.1 提高学生的乐学能力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需要课程教学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奋发学习。这有利于学生乐学。
乐学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所谓乐学,即乐于学习,对学习有兴趣,愿意主动、积极地自我再学习。学生获得知识,并非主要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借助必要资源、自身积极主动获得的。教师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学生求知的主动性,才能教学相长,知识才会在学生大脑中留下印迹。
乐学能促进奋发学习,随时随地学习,掌握学习技巧。只有乐学的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奋发学习,保质保量完成学业要求。
因此,文献分类课程教学首先要采取措施让学生乐学,使学习成为日常生活必可不少的一部分。
2.2 以小组协作带动学生善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需要高校教育借助于学科建设这一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在创新中与人协作的能力,即根据已学知识或成果, 与他人协作创造出新成果的能力。学生并非读死书或死读书,而是在社会情境中学习知识,学习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素质,如客观认知自我、与人合作、合理接纳他人建议等。
现代单位招聘员工的一条重要考核标准,即是应聘者是否具有小组合作能力。这是因为,现代社会比以往更需要与人合作,不再依靠单打独斗,很多工作都是多人完成的。不能与人合作,即便个人能力再强,单位工作也无法高效完成。
因此,文献分类课程教育要让学生善学,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以便其快速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以及顺利适应工作职位。
2.3 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一流大学需要完善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这就意味着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要转向面向实践、突出应用的实践应用型。
文献分类学要求学生能理解文献分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文献分类法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类型,掌握《中图法》第5版(含电子版与网络版)的使用,了解DDC第23版等多部国内外主要文献分类法以及20世纪我国文献分类法的发展及其历史经验,熟练文献分类工作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内容、文献分类标引方法、同类书书次号等。
因此,作为图书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文献分类学课程首先必须讲解、传授学生必要的文献分类理论及专业知识,如文献分类的基本原理(包括概念逻辑原理、科学分类原理及文献分类标准原理)、文献分类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包括类、类目、上位类、下位类、类系、同位类、同级类等等)及文献标引规则。然后,在讲授这些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能力及分类敏感性,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图书馆工作中能随时随地应用分类思维来解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将这些理论及专业知识与文献分类标引规则结合起来,培养他们应用这些文献分类标引规则进行实际标引的能力。随意拿出一本未分类的书,学生能根据该书情况给出相应的分类号。
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文献分类课程教学改革必要性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文献分类学》课程教学面临着新情况、新条件和新环境,需加强改革。
3.1 走出教学困境、激发专业兴趣
要进行双一流建设,需要课程教学本身走出困境。当前《文献分类》课程教学的现实状况是课程教学内容广泛,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五花八门、方法与手段单一,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专业思想不稳定,理论水平较高但应用能力较弱。
从文献分类的课程效果来看,毕业生在文献分类方面普遍存在着“眼低手低”的现象。一方面,学生将文献分类归结于传统工作,看不到文献分类在网络时代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学生不仅文献分类的动手能力不高,网络信息分类的操作能力也不强。
因此,文献分类学要走出课程教学困境,急需进行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对本专业背景知识的理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的培养需要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要着重思考如何在不同章节、不同知识点、不同情境下有效、适时地感染及影响学生。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让学生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化。
3.2 以社会需求驱动学生善学
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课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当前文献分类所培养的人才不足以满足社会需要。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化及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数字阅读及电子检索的逐渐普及,都要求文献分类学培养出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文献信息的应用型人才。文献分类服务对象已不仅仅是传统的图书馆读者和传统的情报用户,而是越来越多的网络终端信息用户群。与前者相比,后者的信息需求多种多样,其检索习惯与传统读者也有很大差异。
因此,文献分类学的社会需求不再仅仅来源于图书馆,也可能是网站的信息分类。图书馆学学生学习文献分类学的目的并不一定是为了日后进图书馆工作,也可以是为了日后从事网络信息分类工作。
在这种新情境下,传统的分类教学已无法适应新环境的要求,互联网环境下用户的变化呼唤着文献分类课程教学的改革,以现实需求驱动学生善学。
3.3 适应高教变革、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在双一流建设推动下,高等教育在专业、课程、学术研究、教师队伍、平台等各方面均需加强建设,达到教学氛围良好和学生应用能力提高的教学效果,文献分类课程教学需随之做出相应改革。
文献分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文献分类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难点之一。文献分类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文献分类的教学内容广泛而复杂,多数高校的教学时间却非常有限。要在如此有限的时间里既讲授内容又指导应用,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文献分类课程教学需要从学生自身条件和社会对学生的应用技能要求出发,从教学内容选择、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3个方面进行改革,构建积极学习驱动与任务驱动双路径教学模式。
一方面,采用积极学习驱动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该法重点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学习、奋发学习,重视对学生潜能的发掘。
另一方面,采用任务驱动式,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两方面保障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任务驱动重视任务完成的程度,也重视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协调与协作,考察学生倾向于独自完成任务还是协作完成任务。这使得学生不仅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也学习到社会人际中的技能。
该教学模式既能满足学生的积极学习需求,又能体现图书馆学的任务,力求达到教学氛围良好和学生应用能力提高的双赢效果。
4 结语
随着信息资源日益网络化,文献分类面临着如何在网络时代生存并发展的问题,面临着新情况、新技术、新环境的挑战。同时,文献分类课程的教学面临着重重困境。传统的文献分类学课程所讲述的内容理论性强,几乎没有实践环节,学生感觉学习内容离实际应用,提不起学习兴趣,也就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对《文献分类学》课程进行改革并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与以往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研究相比,本文立足于双一流建设背景,赋予文献分类课程教学改革新的时代意义。不足之处在于,本文探索的是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尚未涉及如何改革;侧重于理论分析,未进行实际调查。后续课题组将从文献分类教学如何改革以及改革实效两个层面深入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