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国际科技合作模式探析
2020-01-06许亚丹王晓龙
许亚丹 王晓龙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 科研与技术转化部,浙江 海宁 314400)
0 引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国际科技合作是指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共享,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公民在彼此接受的协议条件下进行的知识交流。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可分为如下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一批国际性的世界著名实验室,如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汇聚了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到20世纪中叶,大科学时代促进了科技人才的全球流动,官方层面的国际科技合作开始逐渐增多,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为“曼哈顿计划”;在冷战时期政治成为国家间科技合作的推动力;到20世纪末,国际科技合作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发展战略,向外推广先进技术同时吸引全球优势科技资源服务本国科技发展;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国际科技合作已成为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高等院校获得国际资源的便利性使其成为我国国际科技合作中最为活跃的主体之一,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升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取得了大批国际科技合作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经验,而且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和范围不断扩大。同时,高校国际科技合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比如制度欠缺、机制不顺、人才短缺、经费紧张、沟通不畅、渠道不多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我国与国际高水平院校合作深入、紧密和稳定的一种形式,其建立初衷即为利用国际合作院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科教资源探索中西融通的教育模式,国际科技合作是其中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定位研究型大学的学校在完成了合作教学后,自然转向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提升办学水平,同时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区域产业提供创新服务,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1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分析
目前,国内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主要包括: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与合作方共建联合研究机构、国际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合作等。
1.1 国际合作项目研究
联合申报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是高校国际科技合作最常见的模式之一,包括不同国家政府间合作项目和跨国公司资助项目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申报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时相比传统高校具有自身优势。以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为例,该学院自2009年成立以来共获得5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其中不少科研项目都是中外学者合作开展的。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共发表学术论文207篇,其中76篇论文是和国外合作学者共同发表的,反映出该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取得较好成效。
1.2 与合作方共建联合研究机构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注重开展深度的国际科技合作,与国外合作方共建联合研究机构是最常见的模式之一,例如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宁波诺丁汉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经教育部批准引进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外合作大学,由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浙江万里学院合作创办。该校建立了一批具有高度影响力、国际化的科研机构,包括诺丁汉中国卫生健康研究所、诺丁汉大学宁波新材料研究院等10多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2010年宁波诺丁汉大学获得中国科技部授予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是我国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3 国际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国际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是推进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途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普遍对国际化的产学研合作非常重视。以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为例,该研究院于2010年由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并成立,依托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研院孵化器、知识产权学院以及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开展国际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汇聚新加坡及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已孵化多家科技企业。
1.4 人才交流合作
开展人才交流合作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科技合作最常见的模式之一,具体形式包括联合培养研究生、科研人员互访等形式。例如,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清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可以申请到伯克利交流一年并获清华工科博士学位和伯克利学习证明,硕士可申请双硕士学位项目,可获清华、伯克利两校学位,通过教师和学生各种形式的访问和交流,可以融合两所大学各自的优势和经验,实现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2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国际科技合作模式探索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坚持“以我为主、一对多、高水平”的办学理念,与多所国际综合排名或单一学科排名居于前列的世界著名大学或一流学科开展合作,设立了一批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交叉研究中心和成果转化机构。目前,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已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共建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和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浙江大学国际商学院则与剑桥大学等一批顶尖院校开展不同办学项目的合作;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与多家海外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浙大国际联合创新中心。
2.1 变“一对一”为“N*N”的国际科技开放合作格局
浙大国际联合创新中心依托浙江大学一流学科,选择一流名校名企合作成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目前,联合创新中心已汇聚了浙江大学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电气工程等多个A类学科,与多个世界顶尖高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比如,与爱丁堡大学在生物学、生物医学与大健康转化等领域开展合作,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等在光学工程等领域开展合作,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等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开展合作等。与一对一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相比,浙大国际联合创新中心“N*N”的合作格局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多个世界一流学科的优势,与不同领域世界一流的合作伙伴开展深度国际科技合作,而且通过多方资源的汇聚可以实现跨学科的交叉科研合作,进而实现国际科技合作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2.2 设立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专项基金
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专项基金对促进国际科技合作的开展效果明显,以浙大国际联合创新中心设立的浙大—伊利诺伊联合学院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基金为例,基金每年支持30余个国际合作项目,面向浙江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的教授们联合申报,2017年该基金共支持了17个科研项目,联合发表近50篇学术论文。2019年浙大国际联合学院共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项,12项获得资助,其中多个项目涉及国际科技合作。在此基础上,浙大国际联合学院还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设立了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专项基金,面向浙大的所有学科和国际合作院校的教师们开放联合申报,支持包括但不限于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心)培育项目、高层次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针对区域产业需求的国际合作研发项目、“一带一路”国际交流项目等,促进院校间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2.3 打造国际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生态
浙大国际联合学院注重产学研国际合作,与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共建国际中心,与WIPO、丹麦专利交易中心等近10家国际技术创新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国际联合学院正在建设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国际中心、浙大国际科技园和鹃湖国际科技城为节点的产学研国际合作全生态链,通过汇聚国际科技资源和技术转化促进国际科技合作。
3 结语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已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一流高校和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并在国际科技合作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本文调研了我国多个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归纳其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模式,并结合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的具体实践,为我国高校扩大国际科技合作力度、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