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经济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例
2020-01-06李海东张露尹
李海东 张露尹
(景德镇陶瓷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0 引言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处于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文化经济总量明显增加。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8 737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15%提到4.30%。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随之也带来了对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为适应文化产业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高校开设了文化管理、艺术经济学等硕士研究生专业。例如,景德镇陶瓷大学(简称“陶大”)依托景德镇丰富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资源、完善陶瓷产业配套体系、以及陶瓷大学艺术学、设计学、美术学和经济管理等优势学科资源,在2016年招收了第一批艺术经济学硕士生。经过几年的探索,艺术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绩,但在人才培养质量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本文以陶大艺术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例,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思路,从而为该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提供参考。
1 艺术经济学专业简介
艺术经济学是以艺术品为研究对象,探讨艺术品的价值创造、转化和规律的学科。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发展,对既懂艺术又懂经济管理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由此也对艺术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艺术经济学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其融合了艺术学、设计学、美术学和经济学四大学科群。艺术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一方面要打通艺术学、设计学、美术学和经济学门类的学科和专业知识壁垒,促进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建立学科规范、严谨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能够指导文化产业的管理实践;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学生的学科和专业背景以及培养院校的优势学科特色,制定出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使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提升得到协同发展,成为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
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艺术经济学专业是陶大依托艺术学、设计学、美术学、经济学等优势学科而设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若与学校理工科专业、艺术学、设计学与美术学等专业相比,艺术经济学这门新专业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再加上国内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还较少,其人才培养机制与新时期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艺术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还面临着很多制约。根据近几年对艺术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毕业论文开题,与研究生以及导师的课上课下交流,发现影响该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研究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研究生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偏弱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方面。其中,在知识学习与传授方面,研究生学习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核心课程,一方面有助于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奠定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把握本学科领域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演化脉络,从而明确学科和专业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在能力培养与提升方面,研究生需要培养和形成多种能力,例如,资料搜集与分析能力、问题捕捉、分析与解决能力、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与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这些能力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在艺术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传授知识,一些研究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研究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挖掘新问题、设计新方案的意识和潜力未能被有效激发出来,研究生知识结构出现固化,未能随着时代环境变化、新技术发展、社会实践而更新,因此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
2.2 专业课程设置总体偏向经济管理学科,交叉性学科课程与前沿课程设置明显不足
目前陶大艺术经济学的研究方向有两个:艺术品价值及实现、艺术品市场经营与管理。其中,艺术品价值及实现研究方向主要是综合运用经济学、艺术学、设计学与美术学的专业知识探讨艺术品的创作特征、艺术价值形成、市场价值变现的规律。艺术品市场经营与管理研究方向主要是立足于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演化特征,从经济学与管理学学科的视角艺术品市场的运营,包括艺术品价值评估与投资、艺术品拍卖、艺术品市场与经纪人、艺术市场管理等。针对这两个研究方向,陶大艺术经济学开设的课程除了诸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英语读写》等公共课之外,还开设了《艺术管理学概论》《艺术经纪人》《艺术市场学》《艺术产业品牌经营》《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传播》等课程。从总体来看,这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偏向经济管理学科,并且课程主讲教师基本上全部来自于管理与经济学院,而陶瓷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硕导或高职称教师则较少介入。师资力量有限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艺术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多学科交叉课程的设置。同时与专业相关的一些前沿性课程设置也明显偏少,这不仅限制了研究生对本专业前沿领域的把握和了解,而且也不利于艺术学、美术学、经济学、设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的传递。
2.3 艺术经济学专业生源不足
艺术经济学专业的学科交叉性意味着该专业录取的学生专业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跨专业特征。从陶大艺术经济学近几年的招生情况来看,该专业存在着研究生生源不足的问题。依托于陶大艺术学、设计学、美术学的学科优势,若能吸引艺术学、设计学和美术学专业本科生报考艺术经济学专业,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尽管每年学校都会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但从近几年的招生实际情况来看,艺术经济学专业的生源主要是靠调剂和本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解决,极少有艺术学、设计学、美术学学科专业的本科生报考。例如,2018年和2019年艺术经济学专业招收的研究生均来自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这些录取的研究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极少接触艺术学、设计学、美术学等学科的专业课程,只是在研究生备考时比较全面和深入地学习了《中国美术史》,专业知识基础还不够完善和扎实。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研究生来讲,在艺术学、美术学和设计学等专业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形下,立足于专业的跨学科性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无疑提出了更高要求。
2.4 学术氛围不浓,制约研究生创新活动开展
学术氛围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境因素。具体包括校内的学术会议、专家讲座、学者报告、学术沙龙,以及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也包括校外的学术会议、研究方法培训、学科竞赛等。浓厚的学术氛围有利于激励研究生开展各类创新活动,从而增强其创新能力。陶大作为以理工、设计、美术见长的陶瓷特色高校,很少举办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也较少邀请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构建
3.1 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规律来看,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导师创新意识、科研活动开展、对研究生的指导风格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产生直接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研究生主动性比较高的情形下,导师的支持型指导风格对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具有显著影响;而在研究生主动性比较低的情形下,导师的控制型指导风格对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大[1]。因此,从导师的角度来看,导师要积极地承担起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责任,以自身的言传身教为学生塑造一个好榜样。要树立创新意识,积极申报各类科研课题项目,开展横向和纵向科学研究活动,为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和锻炼科研能力创造条件;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和最新的学术动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并及时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从而为引导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供知识支撑,满足研究生期望从导师那里学到更多新知识的内在需求;带领研究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开拓视野和增长见识,使学生从专家学者和相关专业的学术交流中受益,进而激发研究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视研究性学习,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与能力
为进一步增强研究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等方式,引导研究生去阅读课程参考书、国内外学术文献,并积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与任课教师、同学进行互动,从而在吃透现有专业知识的同时,又通过广泛阅读拓宽专业知识面。同时,教师还要高度重视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将课程专业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2]。比如,陶大针对艺术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学科优势以及景德镇区域产业特色,专门开设了《陶瓷文化创意研究》前沿课程。在此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知识之外,还紧紧围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演化特点,向研究生讲解陶瓷文化创意研究领域取得的学术成果、存在的不足以及可以进一步拓展的领域。同时,教师还引导和鼓励研究生围绕“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构思科研选题,并在与教师的互动讨论与思维碰撞中,进一步厘清科研选题的研究思路、研究难点、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从而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真正地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科研训练结合,实现学以致用。
3.3 围绕学科研究前沿组建导师团队,开阔研究生学术视野
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除了发挥导师的主体作用之外,还有必要围绕学科前沿组建导师团队,发挥集体培养的力量,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在艺术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面,《经济管理研究方法》《陶瓷文化创意研究》《陶瓷产业发展专题》等课程完全可以组建导师团队,开展课程教学。导师通常会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开展科研项目研究,以其对某一研究方法的精通和对某一学科领域的钻研,完全可以胜任某些专业核心课程和前沿课程教学。导师团队共同参与某门课程教学,既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又可以开拓学生视野。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有多个研究领域可以选择,这将有利于研究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进而激发其创新意识。同时研究生通过与多个导师接触,在找到自己的兴趣、专长与其他导师研究领域之间的契合点后,还可以参与到其他导师的课题研究中,而不局限于自己的导师。通过导师团队的共同培养和提供更多的科研实践,研究生在开阔学术视野的同时,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3.4 增加跨学科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开展多学科有机融合
学科交叉培养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3]。结合艺术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可以考虑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度修订,适当增加跨学科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推进多学科间的有机融合,改变目前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设置过于偏经济管理学科的倾向,任课教师多以经济管理学科为教育背景的现状。结合陶大在艺术学、设计学、美术学等学科优势,可以创造一定的条件来动员和吸引从事艺术创作与设计、具有深厚艺术学、设计学、美术学理论功底的博士、副教授以及硕导针对艺术经济学研究生培养的内在要求,开设门类和内容丰富的专业课程与选修课,从而推进经济学、管理学、设计学、美术学等多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并从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角度,学校可以出台跨专业选课的管理机制,鼓励研究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跨学院选课。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将有利于研究生发现和捕捉到新问题,开展跨学科创新活动。
3.5 加强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培养与锻炼研究生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创新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而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开展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训练,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激发研究生掌握科学的科研方法至关重要。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中,切实加强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引导研究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所学习的前沿理论知识、研究设计思想、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等融入,争取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能够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研究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同时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以及阶段性科研成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增强其科研信心,从而为毕业论文选题和撰写提供经验。
3.6 增强研究生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能力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专业课程学习、科研方法训练和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研究之外,参加社会实践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也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4]。研究表明,研究生创新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是体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素质教育特征[5]。基于产学研联合的视角来提高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研究生人才[6]。目前艺术经济学导师和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除了主持各类纵向科研项目之外,还均有广泛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他们扎根于行业并与行业内的代表性企业建立起比较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比如,在《陶瓷产业发展专题》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充分利用其自身的社会资源,带领研究生到陶瓷产业园区深入陶瓷企业进行调研,了解陶瓷企业生产运作、陶瓷产品研发设计与经营管理。通过企业考察,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陶瓷产业的发展特征、工业化制品的艺术化、艺术制品的工业化,使学生将所学的艺术学、美术学和经济学三大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创新思维,催化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明确可能的创新领域。
3.7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支撑
学术交流平台是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构成学校科学研究创新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科研氛围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陶大围绕着学校“艺术设计与陶瓷文化、陶瓷材料工程与机电、陶瓷经济与管理”三大优势特色学科群,搭建一系列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比如陶瓷文化高等研究院、中国陶瓷发展研究院、中国陶瓷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江西陶瓷产业经济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等省级学科平台;主办陶瓷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3种学术期刊《陶瓷学报》《中国陶瓷》《中国陶瓷工业》。此外,学校科研处还定期举办高层次、高水平、涵盖多学科领域的“高岭论坛”,研究生院定期举办“陶冶讲堂”,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做主题报告。学校构建的多元化学术交流平台在开阔学生学术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的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其能够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进行探索,助力科研能力提高。因此,为充分发挥这些平台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和导师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科研项目研究,听取与专业相关的各类学术讲座,在导师指导下撰写专业学术论文,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4 结语
艺术经济学作为发展时间比较短、学科交叉性高的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当前,艺术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明显偏向经济管理学科,在研究方向与研究选题方面多以经济学学科的视角来探讨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的运行规律,再加上课程设置学科交叉性不高,这将影响着艺术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为提高艺术经济学研究生创新能力,有必要从学校、导师、研究生3个方面出发,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思路和新模式,并将新思路和新模式落实到实践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