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羲皇故里”美丽校园的时代印记
——新中国成立70年天水市改善办学条件成就巡礼

2020-01-06闫锁田

甘肃教育 2019年20期
关键词:校舍天水市天水

■特约记者 闫锁田

天水被誉为“羲皇故里”。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天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环境,校容校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书写了天水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时代篇章。

从茅草屋到教学楼 校舍建设的N次蝶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水专区共接管校舍面积15.1万平方米,大部分是利用古庙宇和民房改建的,空气流通不畅,光线不足,院子狭小,课桌凳很少,5人一张桌或10人一张桌,用土台、木板代替课桌凳的现象处处可见,就更谈不上有活动场所了。

今年已93岁高龄的陈性真是天水师范学校的退休教师。她1955年毕业后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被分配到天水师范学校任教。“上班第一天正好是国庆节,到学校一看,校园破破烂烂,教室和食堂是几间破旧的土坯房,没有操场,借用部队的操场做操,男生都挤在伏羲庙后面的大殿里住大通铺。学校把我安排在1栋简陋的办公楼上,上楼的时候楼梯颤抖厉害,大家都戏称‘颤颤楼’,没人敢上去,我当时年轻还是去住了,办公室里只有一张窄小的办公桌和一把破旧的靠背椅。”陈性真直言当时的办学条件对现在的学生来说简直不可想象。

◄武山县宋庄小学旧貌

►新建成的天水市三中校园一角

从50年代开始,天水市依靠国家投资和群众自筹资金,投工投料,对原有破旧校舍进行改造。1959年,全地区教育基本建设项目投资仅为86.55万元,占全区基本建设投资的3.3%,其中自筹4.55万元。同时省上拨发基建木材650立方米。共安排新建扩建项目36个,其中新建项目中学11所,中等师范学校5处,大专学校1所;扩建项目学校19所。

60年代初期,由于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校舍基本建设投资减少。利用旧庙宇改修的校舍占相当比例,一些校舍简陋,年久失修,桌凳短缺,教室不合格,教师住宿和办公条件较差。到1963年,全地区小学校舍建设面积27.1万平方米,教室4622个,其中1949年前的校舍建筑面积15.1万平方米,占58.8%。“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校舍改造基本停止。

1970年才开始恢复教育基建投资,到1975年的6年间,全区校舍基建投资239.2万元,由于投资项目多,资金使用分散,所建的校舍普遍质量差。同期学生增加,课桌凳严重短缺,农村学校用水泥台、土台替代桌凳的现象比较普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天水在争取国家省上专项投资的同时,采取地方财政挤一点,动员社会各界捐助一点,学校勤工俭学收入补助一点等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1985年天水实行市管县体制,改善办学条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当年用于基本建设总投资就达到784.5万元,新建校舍2.46万平方米,改建校舍1.8万平方米,维修校舍4.64万平方米。

据《天水市志》记载,从1983年到1989年的7年间,全市累计投入校舍改造资金7482.51万元,新建校舍25.91万平方米,改建校舍13.57万平方米,维修校舍28.87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增加了12.5万平方米。这7年中,增加的校舍面积接近新中国成立初的校舍总面积。

杨兴胜曾任天水市教委主任、党委书记,2006年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关心支持教育。1985年他任天水市三中校长,当时,学校共有36个土木结构的教室,晚上住校学生集中在4个教室上晚自习,每个教室只有几盏40瓦的灯泡,当时学校经费很紧张,但千方百计筹措5000元给每个教室换成了6盏白炽灯。学校通过协调把伏羲庙东边一处政府管理的闲置院子借过来,经过改造安排了24名租不起房子的学生。

在这一时期,虽然大多数学校结束了在“黑屋子、土台子”条件下上课的历史,但在经济条件差且发展缓慢的山区、边远地区,仍有80%的农村小学无围墙、无大门、无厕所、无窗户、无玻璃。有的学校占用庙宇寺院,秦州区当时还有“马圈、牛圈、羊圈”改造成的教室。

1995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五年内使中学达到七配套、70%的完全小学实现六配套、村学基本消除危房、人人有课桌凳的目标。到上世纪末,全市中小学校舍总面积达到192.6万平方米,生均3.08平方米。

今年68岁的安文涛曾任北道区教育局局长,2010年从天水市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休。在他看来,天水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阶段是合拍的,经历了由弱到强、由差到好的漫长过程。上世纪末,天水正值“普九”,那时是穷国办大教育,提出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口号,通过征收城乡教育费附加、动员群众和社会有识之士捐款捐物的办法修建学校,尽管困难,但还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校舍严重短缺的困难。

1999年,安文涛任北道区教育局局长时,一次去五龙乡的凌温小学检查,发现学生坐的全是土台台,于是提出绝不能把土台台带到下个世纪,回城后马上协调区新华书店捐了100套课桌凳,学生从此告别了坐土台台的历史。

进入21世纪,天水市先后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世行“贫三”项目、“义教工程”项目、危房改造项目、国债投资职教项目、高中扩招项目、邵逸夫和田家炳捐款项目、“全面改薄”项目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全部由国家承担,改善办学条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然而,“5.12”汶川大地震使刚刚恢复元气的天水市中小学校舍又一次受到重创,地震共有1802所学校受灾,其中校舍坍塌48所,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严重危房学校1449所,建筑面积67.37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1.2亿元。

遭受大难而又豪迈奋起,历经艰难而又创造奇迹。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天水市一律按照“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裂”的要求设计施工,切实保证了校舍建设质量。新华门小学教学楼就是一个范例,其采用了钢架结构、抗震性能高、墙体节能、通风透气、采光效果好、集雨节水、种植屋面、装修环保、外形美观等先进的设计理念,这座“鸟巢”式的抗震绿色学校,成为天水市校舍建设建筑风格多样化的标志。

据统计,天水市先后实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340个,总投资7.31亿元,改造校舍52万平方米,经过三年重建,宽敞、坚固、漂亮的学校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这些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不仅让人回望天水教育历尽艰辛的发展轨迹,而且更加感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天水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

天水市校容校貌的变化,折射出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真实地再现了感天动地的历史成就以及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

从2015年开始,天水市政府在秦州、麦积两区城区实施教育资源提升“2521”计划,规划投资11.7亿元,新建、改扩建、迁建普通高中2所、初中5所、小学2所、幼儿园10所,其他5县也根据本地实际建设城区优质学校,增加学位3.4万个。这项工程催生了名校办分校的改革创新,天水市一中、天水市三中、天水市新华门小学等一批名校都办起了分校,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得到拓展,尽可能满足了学生就近上好学的需求,体现了教育公平,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

“全面改薄”如一场春雨滋润着美丽的校园,给天水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天水市“全面改薄”项目累计投入资金40.66亿元,实施项目5062个,新建改建校舍126.64万平方米,全面消除了中小学D级危房,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如今,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亮丽的环境是校园,最快乐的群体是学生已经变为现实,实现了由“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广大人民群众有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总投资2.99亿元的市三中新校区于今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天水市城区教育资源提升“2521”计划的项目之一,新建校舍8.73万平方米,按照75个教学班3750名学生的省级示范性高中标准建设,除常规教学生活设施外,还配建有标准足球场及400米田径跑道等。新校区的投入使用,有效破解了市区学校布局东密西疏的难题,发挥优质学校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从“画实验”到“做实验” 教学设备配套的历史跨越

据有关资料记载,1952年,天水地区的教学设备购置费仅为2.7万元,占当年教育经费总支出的3.31%。到了1959年,虽然这项支出增长到55万元,但仅占当年教育经费支出的8.45%。

到上世纪70年代,主要的教学仪器和教具由省上统一配发实物,一般的教学仪器和教具由各地、各学校自行添置。为了解决教学急需,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大力发动教师自制教具,以弥补教育教学设备的不足。

“从黑板上画实验到实验室做实验,这是一种历史的跨越,这种变化真真切切。”对秦安县一中退休的老校长王炜来说,他一生从教感受最深的是物理实验教学的变化。

《小数比较大小错误分析》(P4)一文中指出,学生数学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一种必然并且普遍的现象,错误的产生往往源于误解,而误解往往源于直觉。比如,学生会凭借直觉认为“三角形越大,内角和越大”。鉴于此类直觉现象十分普遍并由此会形成的错误认知规律现象,对于一种认知规律,教师必须予以充分了解并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王炜酷爱物理,物理课讲得形象生动,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简陋的教学条件还是严重限制了他的物理实验教学。那时他在县二中任教,由于搬迁校址,本来稀少的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基本损毁殆尽,当时哪怕最简单的实验仪器都没有,物理实验课都是由老师在课堂上画,有些花费时间较多的就必须在课前画在纸上或小黑板上,所以画实验是老师备课讲课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后来有了一些小家电,就想办法创造条件做,比如讲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要用空气压缩机,但学校没有就找个做饭用的吹风机代替;等到有条件用示波器做三相交流电实验了,但没有实验室,就在老师的办公室演示,学生里三层外三层挤在一起看老师演示,兴奋得不得了。

进入80年代,教学设备配套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86年,天水市在农村办学条件较好的26所中学建立了中心实验室,全年教学设备购置费152.17万元。其中中学支出占设备购置费支出的36.15%。配发理化生仪器7616台(件),音、体电教设备364台(件),其他各类仪器1371台(件),添置课桌凳1.71万双人套。

据《天水市志》记载,从1983年到1989年的7年间,全市共购置理化生理仪器1.61万台(件),音、体、电教器材3893台(件),其他各类教学设施1.36万台(件),添置课桌凳9.65万双人套,中小学基本上人人有课桌凳。各类学校的教学设施有较大的改善。

王炜1999年调任秦安县一中校长。从2000年起,他积极争取省上项目资金,建成了集实验、图书阅览、远程教育、音乐美术于一体的科技馆,多功能室、舞蹈室、音乐室、电教室,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应有尽有,成为全市第一个建科技馆的高中学校,正式结束了黑板上画实验的历史,给学生科技创新搭建了平台。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秦安县一中的理化生实验条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如今学校有符合国家一类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16个,多功能厅3个,通用技术实践室3个,录播室、音乐室、舞蹈室、书法室、美术室、心理辅导室、微格教室等各1个,图书室及师生阅览室5个,藏书量14万册,生均图书达43.3册。学校有15000余平方米的师生公寓楼,建成了塑胶标准化体育场、排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秦安县体育中心体育馆也建在一中校园。

高秦生是秦安县二中体育教师,经他训练考上大学的体育专业学生多达300多人,1988年天水师专体育系毕业后分配到魏店中学任教,学校地处偏僻,条件非常艰苦,缺水,交通不便,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体育教学的家底是一个木制山羊、两个篮球、两个排球、两个铅球,红胶泥土的操场只要下一场雨,校园背后山上的水流下来,一个星期都干不了。

武山县沿安初中学生做化学实验

为了改善体育训练的条件,没有沙坑,高秦生就带着学生到河坝淘沙;没有铅球就在河坝捡石头;弹跳没法练,就和学生一起在校园后面的北山坡挖台阶;为了练习速度拉力,他专门到废品站把回收的拖拉机轮胎和钢磨盘买回来让学生拉上跑;学校只有一个篮球场和一个排球场,学校组织师生拉土垫大坑建篮球和排球场。有一次,学校操场上堆放打碾麦子的麦草,有几个学生在上面玩翻跟头,高秦生突然有了思路,可以用麦草做成垫子,让学生练跳高,妻子刘晓琼也是体育老师,回去两人合计,买了麻袋布把麦草装进去然后再缝好,不但弹性好,而且坏了换起来很方便,成本很低,就这样用了好多年,后来当地老百姓又夸他“在麦草堆里训练出了大学生”。2003年高秦生被调到秦安县二中任教,那时魏店中学的操场硬化了,篮球场增加到4个,排球场变成了2个,篮球、排球都有10多个,还配置了4个棕垫。

教育信息化建设构成了天水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在近20年的推广应用实践中,为天水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2000年开始,天水市率先在全国实施边远贫困山区学校“电教扶贫工程”,之后教育部在天水召开了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现场会,光盘播放、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等“三种模式”让全市广大农村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天水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多次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天水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全市中小学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理、化、生、小学科学实验室1831个,实验仪器1831套,各种功能教室6796个、计算机教室1168个,图书总量达到1145.49万册,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2.8%;使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的班级比例达到96.3%;教师空间开通率94.75%,学生空间开通率92%。

甘谷县大石镇马家窑教学点“云课堂”刷新了边远农村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记录。该校离甘谷县城32公里,2017年公益组织“北京童年一课助学发展中心”免费建了一个“云教室”,开起了音乐、国学、英语课,中心招募的青年志愿者教师在国内外不同地方给孩子们上课。“云教室”教学模式不仅放大了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效率,学校也开足开齐了课程,而且教学现场感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山区学生得到了全新的体验,边远山区教学点的课堂长出了翅膀漂洋过海,学生上课就像看童话电影似的。截至目前,大石学区所有学校都建起了“云教室”,开设的英语、艺术类、国学类、素养类等“四大模块”课程都列进了课程表,受益学生达到了2274人。

从漏雨房到公寓楼 教师待遇的华丽转身

教师作为文化群体,不仅给当地经济社会注人新鲜活力,而且是传承弘扬先进文化的骨干力量。只有让教师安居才能乐业。

但上个世纪天水市教师队伍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据杨兴胜回忆,80年代,天水市三中80多户教师在校住的宿舍类似于破旧不堪的茅草庵。1985年教师节,时任天水市市长的王文华到三中慰问教师,那天适逢下雨,市长走进教师宿舍,家家都在用脸盆接房顶漏水,市长当场表态给学校建教师公寓楼。通过项目资金、学校校办工厂积累的资金和企业捐助建筑材料,先后建起了3栋教师住宅楼,解决了100多户教师的住宿问题,使市三中成为当时全市教师住宿条件最好的学校。

秦安县一中教师家属院的土坯房大部分成为危房,有些教师住房外墙用几根檩条顶着,每逢下雨外面下大雨,房子里就下中雨,晚上每家每户都拿脸盆接漏水,床上打着伞,有的老师一家四口人挤在12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当时工资不高,在外面买不起房,大家都为住房的事情揪心。2003年学校决定建设教师住宅楼,虽然旧房拆除后生活遇到一些困难,但大家都能克服,建成后100多户教师的住宅都解决了,还建起了食堂,从根本上解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

天水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生源逐年萎缩,基础教育生态脆弱,发展后劲不足,尤其是边远山区面临教师留不住、学生往外转等新的挑战。针对这一状况,秦安县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入手,通过扩大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的手段,来提升农村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

2013年,秦安县委、县政府率先在陇城镇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按照“资源共享、联合互动、集中住宿、巡回走教”的总体思路,建成了集食宿、办公、管理于一体的陇城教育园区,变学生“走读”为教师“走教”,推行“学生不动教师动”“学生不动资源动”的模式,大力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最大程度地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保证山区各校学生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

陇城教育园区于2015年秋季建成并投入使用,基础设施建设分为住宅区、办公区和综合服务区3个区域,住宅区建设教师周转住房3栋144套;还有食堂、锅炉房,配套大门、围墙、健身设备、绿化等附属设施。动员社会力量捐助校车4辆,用于接送走教教师。教育园区下设的后勤服务有限公司负责教师住宿、各功能室的协调分配等后勤保障工作,基本构建起了“全镇教师由园区统一调配,教师在园区统一食宿,走教教师统一接送,教学教研活动由园区统一安排”的“四统一”管理模式。园区的144套教师周转房由教师免费居住,退休或调离后交回。园区内体育活动设施齐全,设有食堂,附近建有商贸市场,教师子女上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都在家门口。园区在每个教学点都设有走教教师休息室,并配备了必需的生活用品。园区舒适的居住生活条件,既保障了现有教师能够安居乐业,又对新招聘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让农村教师收获了幸福感和职业尊严,教师身份实现了华丽转身。

据了解,天水市通过先后实施深度贫困县区教师周转宿舍等项目,共建成教师周转宿舍2383套8.34万平方米,解决了4000多名农村中小学教师住宿问题;近两年实施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温暖工程83个,采暖面积达到35.98万平方米。

“党的好政策让广大教师得到了实惠,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发生了改善,广大教师树立起了职业的优越感,真应该感谢党,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天水市教育局局长伏金祥说起教师跨世纪的变化感慨万千,“今后,我们将继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改善办学条件的力度,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天水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校舍天水市天水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精彩童年“玩”味无穷——天水市新华门小学社团活动走笔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会泽加固改造C级校舍让师生工作学习更安心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走进天水市秦安县王窑初级中学——大山上最美是坚守
《天水之镜像》
丹阳市南门幼儿园的校舍改造
重庆处置“超期服役”临时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