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汉代古乐舞文化
2020-01-05沈健
沈健
摘 要:汉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乐舞、民族乐舞、国际乐舞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重要时期,在中国舞蹈史上是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将从《长袖舞》入手去探索汉代古乐舞的文化,在历史背景、乐舞机构中去了解乐舞的传统文化,分析“长袖舞”基本的舞姿体态——“翘袖折腰”特征与发展,从道家、儒家思想中对《长袖舞》进行美学思想的探究,将其融入《盘鼓舞》、“百戏”之中去寻找其审美意识。探索汉代古乐舞文化,深入研究《长袖舞》意义与价值,将传统乐舞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行弘扬与传承。
关键词:《长袖舞》;翘袖折腰;美学思想;《盘鼓舞》;审美意识
引言
汉朝是古代乐舞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尤其是该时期创作的《长袖舞》。《长袖舞》在形式上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柔美、抒情的乐舞特征,服饰在楚国长裙的基础上改为易于技巧表演的长裤,这与《长袖舞》奔放、豪迈、拼搏的特点相符合,更加符合北方农耕民族淳朴、自然、的审美特征。
汉代乐舞在艺术层面富有中华传统风韵的美感。我认为,它呈现出了一个统一而完整的美学形态,而作为一名职业舞蹈爱好者,我呼吁让更多的人喜爱、弘扬、传承中国传统乐舞文化,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乐舞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异彩。所以我选择走进汉代,选择《长袖舞》这一贯穿乐舞史重要的乐舞代表作来探索中国乐舞的博大精深。
一、历史背景
(一)古代中国
1、继承与发展
公元前一零四六年,周武王建立了封建领主制社會,使乐舞的发展开启了全新篇章。《韩非子˙二柄》曰:“楚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周代起轻盈流动、长袖细腰的舞蹈姿态便已形成模式。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代后为巩固统治,继承了两周时期三位一体的乐舞传统。汉代主要在三个方面对“袖舞”进行了发展:其一:技艺结合,注重情感表达。能使“袖舞”在表演层面得到更高的升华。其二:表演形式得到扩展。汉代改变了以往独舞或双人舞的表演形式,将男女双人对舞和群舞融入其中。又利用多人同时起舞扬袖,使得长袖更加灵动感,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其三:明清时期,戏曲舞蹈将“袖舞”放在乐舞表演的重要地位上。
2、 吸收与传播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高潮时期,在对外开放的政策下多民族之间更加融合、共同繁荣,奠定了汉朝在民族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汉代民族之间的乐舞交流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各民族的乐舞艺人以“礼物”的身份被献给汉朝,将多民族的乐舞结合,衍生出更多的乐舞表演方式。其二:中原乐舞艺人不断渗入到各民族之中,增进了中原传统乐舞的发展。
(二) 现代中国
1、国内的研究与学习
1949年我国举行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详细指导了文艺工作中的方方面面。1951年7月出版了建国后我国第一本舞蹈刊物《舞蹈通讯》。主要收录舞蹈作品、舞蹈史论等文章。1954年至1960年间我国众多舞蹈院系相继成立,由此产生的舞蹈学科教材的建设任务也迫在眉睫。1961年4月,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会议在北京召开,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同年9月“舞蹈教材计划审议会”在北京召开,在此期间相继出版了《中国古代舞蹈史》、《历代舞姿图》等重要的舞蹈史论研究。
2、文化强国的发展与要求
在文艺座谈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精神支柱,更是我们发展国家综合实力、走向世界的重要武器。新世纪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中美武林争霸》以具有时代特性的电视舞蹈形式向新世界证明了中国舞蹈的巨大魅力。回首种种,舞蹈早已是我沟通世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鲁迅先生曾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本人以长袖善舞的汉代乐舞——《长袖舞》为论文研究点,就是希望带动更多的人去喜爱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文化强国的发展贡献己力。
二、国家的乐舞机构
1、分掌雅、俗乐舞的太乐署与乐府
雅乐舞和俗乐舞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官署分别掌管的。雅乐舞的机构是“太乐署”,俗乐舞的机构是“乐府”。汉初设立太乐署,是管理演奏雅乐舞的正统机构。汉代选拔雅乐舞人才,有着其严格的条件,只有具备优越的身体条件及秀丽的容貌才可以成为舞人,卑者之子是不能参加选拔。
与乐府和太乐署相对的官署,专管俗乐俗舞。汉武帝时为了宫廷享乐而扩充了乐府人员,收集全国各地的民间歌舞,加以改编和演奏,其次,还有用于祭祀的乐舞。
2、乐府促进了汉代俗乐舞的兴盛
西汉乐府的扩大,对战国以来各地区的民间乐舞进行了广泛收集。吸纳了众多民间艺人参加乐府机构,对乐舞艺术的提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汉代乐府中,为了适应当时对俗乐舞人员的大量需要,开始大规模的培养乐舞生徒。这种制度对于舞蹈技术的继承和积累,对于节目的保留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汉代《长袖舞》的发展与特征
(一)发展
1、乐舞机构、歌舞伎人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乐舞发展的过程中有两股重要的力量始终推动着乐舞技艺的发展,分别来自官方力量的乐舞机构和来自民间归于官方的歌舞伎人,他们共同推动着乐舞的蓬勃发展。
“女乐”是继巫而起的专业乐舞从业人员,西汉时随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的蓬勃发展,使之成为了汉代乐舞队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促成了乐舞发展的突飞猛进,推动古代舞蹈发展成独立的表演艺术。
在乐舞机构、歌舞伎人的推动下使《长袖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将乐舞文化的发展提升到极高的水平,为中华民族今后的乐舞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社会因素的推动
汉代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在众多有利条件下开创了中国古代乐舞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汉代历朝历代人人皆喜爱乐舞并善歌舞,在他们的推动下乐舞机构和表演场所不断扩大趋于专业化,乐舞伎人也不断提升自身的表演技能,推动了乐舞发展到历史的鼎盛之时。
汉代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为乐舞发展所需的硬件设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而乐舞的普及也使得乐舞更新问题得到解决。
(二)特征
《长袖舞》的主要动作技巧有“挥袂”、“挽袖”、“扬袖”、“奋袖”、“振袖”等技巧在今天的戏曲水袖、古典舞身韵中仍旧被使用着,足以见得《长袖舞》对于后代乐舞以及今天古典舞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本人选择汉代《长袖舞》的艺术特征为研究点希望可以故为今用,从历史中汲取中华舞蹈的独特魅力。
1、细腰长袖,“翘袖折腰”
在汉代,“长袖舞”形成了基本的舞姿体态、技术技巧、表演形式。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当属细腰长袖。“翘袖折腰”是表演《长袖舞》时的一种以折腰舞袖为特征,轻盈柔曼为基调的一种舞蹈,在汉代为了增加观赏性逐渐出现双人舞(两女、两男或男女同舞)、群舞等多种形式,但基本体态均为上述几种,汉代人通过舞袖来延长身体线条增加舞蹈难度和观赏价值使《长袖舞》发展成为极具代表性的乐舞。
2、轻盈流畅,飞舞婉转
张衡在《南都赋》中描写到:“俢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从古人的诗词歌赋之中我们看到了轻盈流畅、飞舞婉转的《长袖舞》的形态。“踏鼓舞袖”是《长袖舞》《与盘鼓舞》相结合的产物,歌舞伎人在“盘、鼓”之上跳跃并挥舞,这也要求舞者步伐要轻盈、灵动,每一步都要踏在鼓上并和着乐曲完成各种“袖舞”的技巧动作。这样高超的技艺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着实令今天的我们感到赞叹和自豪。
四、汉代《长袖舞》的美学思想及审美意识
(一)美学思想
中国汉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融会贯通的重要时期,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没有拘泥于任何单一的思想或是文化,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将儒道文化、南北风情融汇于乐舞之中,使得乐舞艺术的发展在形式与思想上得到了充足的补给,开创了中国古代乐舞文化发展的空前盛世。
1、神仙幻境的道家思想
自人们有崇拜天地的意识起便开始有祭天的仪式,随之便有了“巫师”、“巫舞”这样的可通苍穹的人和活动,道家主张顺应天理、顺应天命。《长袖舞》的舞姿飘绕萦回、变幻莫测,让人感到如至仙境一般。虽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但在汉代道家思想早已具有规模,虽不以正统地位影响后人但乐舞之中多有渗透。
2、乐与政通的儒家学说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再次被做为正统思想回归。历朝统治者皆喜爱《长袖舞》不单单是其舞姿令人炫目,更多的是歌舞伎人给带来的心理快感使得“君权神受”的感触不断加深,为统治者带来了权利保障的安全感。
从根本上讲《长袖舞》在汉代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通过“舞袖”将人们对于“神仙”的幻想,“天宫”的追求得以在现实人间实现。所以说《长袖舞》不仅是汉代乐舞和中国古代乐舞的代表,也反映出中国千年历史中人们的思想境界和意识追求。
(二)审美意识
1、南北融会的审美意识
(1)质朴厚重的北方之情
汉代是我国古时农耕发展最为繁盛的地域,所以汉代整体上的审美特点以古朴、自然、硬朗、厚重为主。从汉代出土的舞俑、画像、雕刻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在记录当时乐舞伎人的形态时以一种较为粗狂、简约的方式进行描绘,因为舞蹈本身就是内心情感最为直接的宣泄,退去重重束缚追求自然的表达或许才更能增强舞蹈的感染力。
(2)轻柔飘逸的荆楚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乐舞文化发展较为突出的当属楚国。在其乐舞发展中,因楚国人对鬼神的崇敬故而其巫舞文化发展极为鼎盛,因其将“凤凰”做为“神鸟”和民族的象征,因此象征飞天的《长袖舞》也成为当时楚国重要的乐舞形式。汉代这样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时代用智慧将风格迥异的乐舞文化融汇一体,并注入了柔美的身躯,形成了“汉风楚韵”的时代特点。
2、细节与大局兼容审美意识
(1)高难技巧的应用
汉代对于《长袖舞》最为重要的发展就是提升了技术技巧的难度和丰富了乐舞表演的队形。汉代将《长袖舞》融入《盘鼓舞》、“百戏”之中,在鼓上做技巧舞动“长袖”给予无穷的震撼。河南南阳县出土的画像石乐舞图中,舞者在盘鼓之间挥动长袖并加之纵跳腾跃的技巧,停留鼓上时还会踏出节奏与音乐相呼应。这些技巧的使用难度的加深奠定了《长袖舞》的重要地位,也为后代乐舞发展打下基础。
(2)以大为美的特色
今人形容汉代以泱泱大国而称足以看出汉代对于“气势宏大”的追求在历史上最为突出。汉代在乐舞表演上从整体风格来说以汇聚八方为主,主张突出场面的热闹,从穿着的服饰来看不仅包含了棉、麻等甚至还有金线、玉器、金器、等作为装饰给人以珠光宝器之感。或许正是因为汉代处于社会发展的上升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皆为其乐舞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才带来了这样精彩绝伦的汉代乐舞。
五、研究汉代《长袖舞》的意义与价值
(一)意义
1、便于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
舞蹈的学习并不是单一的肢体训练,理论的支撑也尤为重要。中国舞蹈现今已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学科,遍布各大院校同时也衍生出很多社会培训机构,但真正去关心理论层面知识的很少,更不要说对传统乐舞的关注。只要系统的、详尽的了解当时乐舞的特征、思想、表现形式,当时社会的风俗、审美、信仰才能准确的还原当时的乐舞作品,良好的刻画传统乐舞的经典形象。
2、对传统乐舞的关注
科技快速的发展将各种外来舞蹈文化带入中国,冲击着本身普及程度就不高的传统乐舞。中国汉代乐舞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乐舞,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乐舞形式。无论是否研究考古过汉代乐舞都可以从现在开始关注汉代乐舞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从舞蹈之中去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与精神,与千年之前的古人拉近距离,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拉近距离,让束之高阁的传统文化成为时代流行。
(二)价值
上世纪八十年代外來文化如飓风般席卷中国大江南北,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回首发现,想要屹立于世界舞台民族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于是乎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国家宝藏》再到《经典永流传》等我们推出了众多的传统文化保护节目,将陌生而久远的民族文化拉回人们的视野。所谓真正的保护是要让大家意识到传统乐舞就像我们的文字一样,是具有传承价值的重要精神财富,所以作为舞蹈专业的学生,当从自我做起确立保护传统乐舞的意识,积极去研究其独特的魅力拉近其与时代发展的距离,告诉身边人传统乐舞的精髓和内涵,影响更多的人喜爱传统乐舞。只有当人们愿意走进传统乐舞,欣赏传统乐舞时,被尘封千年的文化才能破茧而出幻化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