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理念下的道路桥梁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1-05朱涛申莹莹
朱涛 申莹莹
摘 要: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起步最早,福建的马尾船政学堂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教育,洋务派办的学校就是职业教育。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原因,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滞后,近些年有了很大的发展。党的十九大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作出了总体安排,国务院也出台了相关文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加快构建,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800多家,成立各类职教集团1400余个。2019年完成高职扩招116万人目标任务,各级职业院校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约100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1]从2018年开始,我国在高等学校设置过程当中,设置了一批职业技术大学,下一步教育部为落实国家‘职教20条’、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还将推动独立学院转设成为职业技术大学,这将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發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2]
关键词:产教融合;技术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又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是,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4]纵观近期频繁发布的这一系列重要文件,产教融合无疑是我国职业教育今后一个阶段的研究热点,为保证产教融合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充分发挥作用,本文对某高等职业院校道路桥梁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了研究,并结合产教融合理念对道路桥梁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下一步开展道路桥梁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基础。
一、某高校道路桥梁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该专业采用2+1模式,也就是2年理论学习+1年顶岗实习,共计6个学期。该专业授课教师共计93人,其中专职教师52人,兼职教师38人,外聘教师3人。该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训课程、专业限选课、公共必修课6大类38门,其中,开设公共基础课11门、公共必修课3门、专业基础课10门、专业核心课4门、专业限选课3门、实训课程7门,道路桥梁技术专业在校期间,上课总课时共2788个,其中理论课时1356个,实训课时1423个,实训课时:理论课时的比例近似为1:1。
该专业招收对象是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属于文理兼收,基础相对较差,但是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该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在公路建设施工、管理一线从事施工放样、试验检测、工程计量、现场组织管理等工作,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工作领域是道路路基路面施工、桥梁上部下部构造施工、涵洞施工、施工组织、工程造价、公路工程监理等。主要从事施工员、测量员、试验员、质检员、监理员等工作。通过三年的学习,使该专业学生具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能遵守并维护国家宪法和法律,遵守公路交通建设工程行业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服务意识。具有安全、文明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体魄,在校期间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具有较扎实的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本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该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组织上包含两个教学系统:“知识培养系统”和“能力培养系统”。两个系统既自成体系,有互相融合,以岗位技能要求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纽带,将两个系统有机整合在一起。基于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提出本专业核心能力,将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分解到各门课程,在各课程教学实践中以核心能力的培养为总目标进行组织和设计。并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和生产实践联系起来,结合校内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协调发展。
该专业面向道路桥梁施工一线的需要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分析道路桥梁施工一线的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入手,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依据岗位职业标准、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进行能力分析,从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根据核心能力的要求寻求满足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需求的基本技能,最终确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并,同时充分考虑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在公路建设施工中的应用与发展状况,创建本专业面向道桥施工一线的基于能力培养的新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起来。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毕业生主要职业面向公路交通建设行业的施工单位,可担任道桥工程施工项目分项工程技术主管。此外,还可在公路勘测、养护与管理以及市政工程等土建行业单位从事工程勘测、施工(组织)、检测、监理以及工程管理等技术工作。具体可在施工企业担任施工员、测量员、试验检测员等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整体而言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就业形势较好。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二、存在的问题
教材实用程度较低。该专业共使用专业课教材13本,其中2005-2009年出版的教材3本,2010-2014年出版的教材4本,2015-2019年出版的教材6本。部分教材版本偏老,不能反映新理论与新技术,而且部分教材中有内容不符合新规范、新标准的情况,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不相符。
学生实训课建设不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更新逐年加快,但是由于学校环境及硬件设置原因,一部分实训课无法有效开展,一部分开展的实训课效果有限,无法做到与实际工程一致,从而导致学生实训课程,不能很好的和企业、工程项目对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大多教师是由高校或者相关研究院所研究生毕业直接参加工作,理论知识扎实,但是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在实践教学方面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进行深度融合。
三、意见和建议
产教融合出发点在生产,但是落脚点在教育,只有通过从生产一线不停的探索发现,真正查明产业一线的需求,才能根据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拟定出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研究制定出适宜的课程设置方案,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制定每个教学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建议道路桥梁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如下几点开展产教融合探索。
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与企业生产一线实现深度融合,通过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借助校企双方人员的频繁深度交流,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使校企双方人员能够深刻领会到对方的实际需求,然后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将这些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体现在教育教学一线。
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这与高职院校设立的人才培养初衷不谋而合,人才培养要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确定培养的重点,对于高职院校更应如此,因此,需要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所以建议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发掘培养对象的长处,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的发言
(二)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贯彻落实职教20条进展及下一步工作考虑
(三)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19JG022;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1B580002;河南省社科联调研项目,项目编号:SKL-2020-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