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渴望生活——梵高传》中梵高的人格成长

2020-01-05周爽

人物画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社会支持社会化

摘 要:艺术家拥有比常人更丰富的情感世界,以及对现实情境更過激的行为理解和反射,他们敏感的洞察世间一切,更容易将理想世界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张力扩大,从而做出越轨行为,因此本研究从社会失范理论出发,以《渴望生活——梵高传》为文本资料,从社会化、社会支持、价值认同、社会互动、社会认可等方面来探讨主人公梵高的人格成长障碍,着重分析其人格养成的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因素,力图从梵高的生命历程剖析出导致其人物性格偏移的诱导因素。

关键词:社会失范;社会化;社会支持

《梵高传》是由被誉为传记小说之父的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欧文·斯通先生创作的一部传记体小说,主要描述荷兰画家温森特·梵高的创奇一生。60余年来,梵高的身世打动了无数读者,其魅力至今犹在。这部作品也便成了作家的成名之作,并被译成80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正如译者常涛女士所言:“是梵高那在人生的磨难中摆脱了传统的桎桔而化入永恒的美丽灵魂吸引了一代代读者,《梵高传》也许会因此而有幸成为一部可以传之久远的书。”笔者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主要从社会失范视角分析其人格养成的社会化过程,究竟是哪些社会因素是造成梵高人格一步一步发生变化,最终酿成自杀的悲剧,或许可以给目前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益增强的社会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以及在应对上的经验分享。

一、引言

梵高的一生坎坷,其个人是一个典型的长期心理变态而又间隔性清醒的艺术家。首先在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既得不到任何一方的满足,也不能将它们很好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他对艺术怀有一种狂热的追求却得不到认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与理想世界相差甚远。在艺术品鉴和物质追求上都得不到满足。其次梵高是孤独的,在亲情上、爱情上、友情上都得不到足够的慰籍,社会支持上严重缺失。复杂的社会因素使得梵高的人格不断发生偏移,最终一步一走向极端,在着重分析其最严重的越轨行为-自杀之时,笔者认为任何一种成熟的自杀模型都不足以诠释,唯有深刻的剖析其背后的社会因素,才能系统的揭示出其由人格养成导致的自杀动机向自杀行为的转变,必须从各个方面的角度得以叠加,才能使其自杀行为的动机不断完善到一个爆发节点,最后由一个可以点燃的契机信号促使其选择自杀。他倾其所有的激情投入到艺术创作,同时这份激情又把他拉入孤独伤感的情感世界,这两者在结合后,更加使他在现实和心理层次难以调和,正是由于这双重因素的不断挤压,最后死亡似乎成为了最好的选择,以下则分点剖析其人格养成的具体因素。

二、基本社会化障碍--原生家庭的羁绊

梵高之所以形成敏感孤僻的性格与其原生家庭的培养有很大的联系。首先在家庭教育中承担权威形象的父亲,却没有承担起这一角色,采用的是强权型的命令约束,而非应该有的责任、勇敢和担当,内心叛逆的梵高很难适应这种方式下的约束,因此叛逆的性格得不到及时的疏导规劝,只能在父亲的“统治”下变得越发阴沉。而母亲角色作为家庭教育中的缓冲机制,理应从母亲那里得到的是足够的爱与包容,但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则更加微妙,原因在于梵高出生之前,其母亲还养育这一个孩子,不过却早早的因为什么而离世,其母亲或多或少归罪于他,这必然导致孩子在年幼最敏感最需要母爱的时期,没有足够的爱的回应,甚至在懵懂间感受到母亲的冷漠,在社会化最初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都没能够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给梵高以后得精神世界扭曲埋下伏笔。

三、社会互动缺失--社会环境的背离

贯穿梵高孤独的一生,可以发现几乎完全没有办法与现实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首先在前文中所述,家庭社会化中就没有得到相应的父母的关爱与指导,其性格成长本就有所欠缺,而在进入社会因其形式怪异不被接受,教会也认为他是个异类不接纳他,在法国时也不能融入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连续的被排斥,逐渐的塑造出他孤傲甚至孤僻的性格和疯癫的情感,他没有足够的情感宣泄对象,没有足够的社会互动,与社会的联结程度不断下滑,如果与社会脱节,孤独的灵魂将何以安放,从原生家庭的培养,再到初社会化都面临碰壁的尴尬窘境,这也为他之后艺术创作之路的坎坷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支持单一--无所适从的情感

在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情感需求的缺失是导致梵高人格进一步扭曲的诱导因素。爱情、友情以及亲情,几乎所有期望的感情维系都成为了梦想中的格局,首先他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仅有的社会支持中,仅有的情感显得弥足珍贵,他的所有情感寄托都存放于此,他近乎癫狂的予以重视,对可能失去的恐慌感让他愈发紧张,导致了性格越发郁结,从爱情的几经受挫,亲情的无所适从,友情的来去反复,彻底动摇了其原本就敏感尖锐的内心,而最后其最坚定的情感维系来源--弟弟提奥,在弟弟提奥有了儿子之后,梵高唯恐提高不再继续照顾自己,弟弟对自己的爱会被侄子夺走,梵高的思绪在臆想和恐惧之间不断来回拉扯,梵高的单薄的社会支持体系逐渐走向崩塌。

五、价值认同缺失--知己关系的破裂

唯一在艺术世界可以对话的知己也一步一步走向破裂,其价值世界的认同也走向了破裂。在艺术道路上本来就是枯燥寂寞,难逢志同道合的知己,而在经历了家庭和社会的排斥之后,梵高很幸运的遇到了在艺术世界有足够认同的好友--高更,因此梵高会极其重视在情感和艺术上都有共鸣的知己,但因梵高个人精神的不稳定和极其敏感,最后也与高更大大出手,最后高更愤而离去,有时精神需求的缺失比物质需求的缺失更为严重,诸多事件使得梵高不仅遭受了精神世界的打击,在其艺术创作道路上亦是冲击,慢慢推动梵高的精神世界走向崩溃。

六、社会认可缺失--兴趣领域的抛弃

梵高一生高产,然而其所有创作基本都得不到当时社会的认同和接纳。首先梵高醉心于艺术世界,他渴望容纳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和心血的作品可以得到现实世界的认可,他的价值,他的现世成就,都灌注在他的艺术创作之中,然而他一生大概创作出的1900多幅作品中,只有其中的《红色葡萄园》卖了400法郎,这对于一个醉心于坚定自己社会角色和产出的艺术家无疑是残忍的,他引以为傲的诸多艺术创作,诸多灵感乍现的艺术火花,流芳百世的创奇之作在他死之前都没有得到应有社会认同,在漫长的岁月里他遭受了多少心理上的压力便可想而知。

七、总结

首先整体看待梵高人格塑造过程之时,他是热爱生命的,他渴望亲情、友情以及爱情,但基本都是求而不得,这之间的落差和重压是导致其人格养成和最后越轨自杀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后在社会支持方面,从家庭跨越到社会群体,一系列更尖锐、深刻的矛盾不断产生,他的价值成就在知己认同和社会认同中皆出现偏差。最后在追求自己的价值时,不断扩大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其张力足以摧毁一个醉心于艺术世界的艺术家。因此本文所想阐述的一个观点在于,一个社会个体人格的塑造是由背后的种种社会诱因构成,我们在关注一个人的性格发展养成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其中的一个方面,需要“叠加性”的看待,不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都需要从各个角度,如从社会化、社会支持、价值认同、社会互动、社会认可等各个方面塑造一个健康的价值观念,而非苦陷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中,从梵高苦涩艰难的一生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性格不断养成的一种轨迹,或许可以在目前的社会中,给我们的人格养成提供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1]曲庆云.自杀:从个人行为到社会事实——读E·迪尔凯姆的《自杀论》[J].社会学研究,1994(02):73-75.

[2]陈明.西方艺术家中精神病和自杀现象分析[J].美与时代,2006(04):26-29.

[3]王玉琴.关于艺术家自杀的文化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03):123-127.

[4]刘明玉.浅析梵高绘画艺术的形式美感[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26(01):81-82.

[5]张玉春.解读梵高[J].艺术百家,2003(02):108-109.

作者简介:

周爽(1995-),男,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网络社会学。

猜你喜欢

社会支持社会化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
对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若干思考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