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学科课堂评价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2020-01-05田永祥孙婷婷
田永祥 孙婷婷
[摘要] 课堂评价是贯穿课堂教学过程始终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教学实践中高中政治课堂评价现状进行调查,从课堂评价理念和评鉴能力、课堂评价内容、课堂评价的针对性以及课堂评价的参与度四个方面进行问题分析,揭示高中政治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课堂评价;问题分析;高中政治课
2019年3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提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而言,实行有效的课堂评价是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途径。早在2013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明确了评价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并进一步提出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量化及表现性评价结果,将评价与反馈贯穿教学全过程,从而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自身的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是一线教师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主要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使高中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课堂评价问题浮出水面,为进一步改进高中政治课堂评价,进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前期的调查问卷(教师、学生)的设计,中期问卷的发放、回收,后期问卷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教师问卷发放50份,收回50份;学生问卷发放300份,收回294份),了解到了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实践中课堂评价概况。本次的调研对象,覆盖笔者所在地的三个不同层次高中的学生和政治教师。从调查问卷的数据和访谈结果的分析来看,呈现出高中政治学科课堂评价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现将调查中凸显的问题做如下分析。
一、评价理念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一线高中政治学科教师对课堂评价理念的认知是实现其促进高中学生成长旨归的重要前提,而教师教学实践中的课堂评价能力是影响目的达成的直接因素。所以,在这次的调查问卷中,对于高中政治学科教师的问卷主要从“对‘课堂评价的了解程度”“课堂评价实践的目的”“课堂评价实践的依据”“对学生学习反馈的必要性”“课堂评价对师生发展的影响程度”等几个方面进行。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总结和分析(见表1),发现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只有30%左右的一线高中政治学科教师对本学科的“课堂评价”有着一定程度及以上程度的了解,其他都是稍微了解,甚至不了解;大约58%的高中政治学科教师认为,“课堂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提供可供借鉴的意见;大约52%的高中政治学科教师认为,在实际的课堂评价教育实践中将“与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在调查问卷中,超过80%高中政治学科教师认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是非常有必要的;大约22%的高中政治教师认为,有效地实施课堂评价对于师生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实际调查的数据反映出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一部分高中政治学科教师对本学科的“课堂评价”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对课堂评价的认知水平在整体上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甚至还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教师对本学科的课堂评价不甚了解,或者对课堂评价的了解程度还停留在教学经验的、浮于表面的层次上。例如,在调查数据分析中,对课堂评价非常了解的教师占受调查的比重仅为6%;对应地,60%左右的教师认为,对课堂评价的了解在一般水平或较低水平上。在对课堂评价目的的调查中,仅有14%的教师认为,高中政治课堂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进行检测;只有26%的教师认为,在评价的过程中应比较个别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努力与进步程度。
同时,通过对“关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堂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您认为主要归结于那些原因”这一问题的调查(见表2),发现高中政治教师在当前实践中呈现的低效评价状态,既有自身因素的影响,如66%教師认为自身评价意识薄弱,74%教师认为自身评价技能有待提高,也有客观因素的制约,如外界环境的支持、软硬件设施的缺口等方面,86%教师认为外界的支持力度不够。
对于高中政治学科教师对课堂评价的掌握和实施情况,本研究除了通过教师问卷进行调查,还通过学生问卷侧面了解。例如,进行“你希望思想政治学科老师的课堂评价效果怎样”,“我对思想政治学科老师的课堂评价,还有其他的建议”问卷调查(见表3)。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约76%的学生认为教师的点评要给学生机会参与其中,84%的学生认为教师要进行目标明确的课堂评价,92%的学生认为课堂评价应该具体清楚,95%的学生认为课堂上要进行有针对性评价。
分析发现,高中政治学科教师对课堂评价有一定的认知和把握,大部分教师清楚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尝试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科成长。可见,高中政治学科教师对本学科课堂评价的整体认知还不够深入,局限于自身的教学经验,而很大一部分教师的课堂评价技能是有待提高的,这显然也是现在的高中政治学科课堂评价的突出问题之一。
二、课堂评价内容片面化
课堂评价是学生发展的指路灯,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需要全面的课堂评价作为引导。不仅仅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还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改”推行至今,有很大一部分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仍然坚守着长期应试教育中形成的以知识、技能为主的课堂评价,没有做出实质性的改进。
在教师调查问卷中,涉及评价内容的有:“您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的依据是什么”“在评价过程中,您经常关注学生的哪些方面表现”。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见表4),在第一个问题中,有超过52%的老师选择“与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也有12%的教师选择“与答案的匹配程度”,仅有26%左右选择学生的进步程度;在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中,教师最关注的评价方面是知识掌握、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只有20%左右的教师会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或者合作意识。
此外,在学生调查问卷中,对于“思想政治老师对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问题的回答,也显示出教师评价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知识和学习能力上,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价值观形成。在学生问卷最后,“我对政治学科老师的课堂评价还有其他的建议”中,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写道:“教师在课堂评价中不要只关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应该关注一下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学习的进步情况,以及其他能力的提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政治学科教师的课堂评价内容片面地集中在知识掌握、学习技能提升方面,对于学生成长的关注有所缺失;任课教师在评价中更侧重于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的过程性成长评价。因此,在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学科成长应突出地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和提高。
三、课堂评价缺乏针对性
“因材施教”是孔子所提倡的教育教学原则。同样,在思想政治学科课堂评价中,教师也应在尊重不同学生固有特质的基础上实施评价,这样的评价才具有针对性,做到因材施“评”、深入人心。
1.教师课堂评价用语模糊随意
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见表5),在针对教师的问卷中,对“在您的评价实践中,评价语言一般会怎样选取”问题的回答,只有8%教师认为仅是“对”或“错”的判断点评语,大约有52%教师会采用“好的,不错,很棒”等简单点评语,也有40%教师认为自己能在课堂评价实践中采用有针对性的描述性语言。在针对学生的调查中,对于“你认为思想政治学科老师对你的点评语言,有何偏向”问题的回答,只有18%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老师的课堂评价是“比较具体”的,而其他学生的答案大多集中在比较随意和语言模糊。此外,在“思想政治学科老师对你进行课堂评价以后,你对问题的掌握程度怎样”问题的作答中,超过77%的学生认为基本清楚。
从数据分析来看,高中政治学科教师的课堂评价用语还存在较明显的程式化现象,也反映出教师评价语的适切性是课堂评价中亟须改善的一个重要环节。
2.课堂评价标准“普适化”
从表6的调查数据来看,在教师问卷当中,对“在您的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会不同的评价标准吗”问题的调查中,24%的教师认为经常会采用或者大多情况会,认为很少会和不会的比例分别是74%和2%;对“您在课堂评价过程中,是否会因为学生成绩的优劣而采用不同的言语评价”问题,很少会或者不会采用不同的评价分别为42%和24%,经常或者一般采用的比例为34%。
在学生问卷中,在对“思想政治学科课堂上,老师或同学在对你进行点评的同时是否会给你改进的建议”问题的回答中,有大约68%学生认为对自己的评价“缺少改进意见”。对“你认为在思想政治学科课堂评价的过程中,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吗”问题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超过78%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评价中应该进行针对性调整,只有3.6%的学生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对“你认为老师或同学对你的点评能够如实反映你的学习情况吗”问题的调查,表示“基本可以”和“完全可以”的学生只占了26.7%,超过70%的学生认为“很少反映”和“不能反映”。
可以看到,高中政治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课堂评价语言、标准和方法的普适化倾向较为明显。与此同时,缺乏针对性的课堂评价,也容易引起学生对评价的不同解读,不能正确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尤其是降低了评价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引导作用。
四、学生的评价参与度有待提高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同样也是课堂评价的主体,这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尊重的一个具体体现。同时,学生是对自己学习、同伴学习状况的最直接了解者,从这个层面来看,有学生参与的课堂评价将会更好地实现客观评价,为教师改进教学思路提供有益借鉴,也着实能够对实现评价目的起到推动作用。但是,现实的高中政治学科课堂中,学生主要存在于“教师—学生”这一单向的“评价与被评价”关系中的被动一方,教师成为课堂评价的“主宰”。
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中(见表7),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均设有对学生参与思想政治学科课堂评价的相关问题。在针对学生的问卷中,对“在课堂中,思想政治学科老师给学生参与课堂评价的机会的频率怎样”问题的作答,显示只有17%的学生表示“经常参与”,而大约63%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选择了“偶尔参与”,还有约20%的学生表示“没有参与”;在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在您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够进行互相评价的机会怎样”问题的调查数据表明,只有16.7%的教师能够经常或者较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评价的机会,63.6%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反映很少或者没有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评价的机会。
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相当一部分高中政治学科教师把课堂评价片面地理解为教师对学生做出评价的单向过程,学生在政治学科课堂评价实践中的参与度集中在“很少”或者“没有”。这种情况下,整个教学过程充斥着教师对学生不断的讲评或者教师诱导下的点评,学生在评价实践中更多的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进行积极学习和有效评价的主体。他们只能根据评价者的要求被動接受,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反思的动力,错失强化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的机会;或者只存在以自上而下的评价为主的课堂评价。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导致评价主观性强,缺乏客观性、科学性。
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课堂评价问题有清醒的、科学的认识,以真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评价环节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成长,切实发挥思想政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作用。
[本文系青岛市教育学会教育研究“青蓝项目”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思想政治学科课堂评价策略研究”(项目编号:QES18E061)阶段性研究成果]
田永祥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
孙婷婷 山东省青岛古镇口海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