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
2020-01-05葛亚平王欣欣
葛亚平 王欣欣
[摘 要] 在当前社会网络一体化的时代,“互联网+”普及到各行各业,“互联网+教育”体系也随之产生。智慧课堂就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传统教学与信息化结合的新时代产物。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进行具体阐述。
[关 键 词] 互联网+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0)10-0020-02
智慧课堂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信息化聚焦于课堂教学、聚焦于师生活动、聚焦于智慧生成的必然结果。教育教学应该根据学科特点,课堂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成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智慧课堂。它是用互联网解构传统学习模式与教育体制,重新制定的一套新的教与学互动模式。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智慧课堂的构建和实践应用能够发现学生的智慧,锻炼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为教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基于数字化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的研究中,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变得更有意义,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可以得到明显提升[1]。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够得以培养的关键,更是课堂趣味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以体现的前提;注重“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所具有的教育新理念和教育资源集中特性,对其进行全方位推广应用,也是我国教育事业能够高效、快速、稳定发展下去的必要条件。
不管是基于教学理论视角还是信息技术视角,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课堂从“知识课堂”转变为“智慧课堂”的教学目的。本文所研究的智慧课堂是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的,也是以上两种智慧课堂理解的综合,即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抓住新技术发展的机遇,借助移动终端设备,结合教师的教育智慧,将技术载体、教师和学生、课堂活动三部分融合创新,创设个性化、智能化的高效教学模式,最终实现全体学生个性、智慧的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课前,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搜集教学资料,进行备课,撰写备课方案,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预习;课中,教师根据备课方案授课,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基本为单向互动;课后,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批改作业的情况通常会在讲评课上进行反馈。
“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课堂同样分为课前、课中、课后的完整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学生“学”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并在整个过程中将教育信息技术融合进思想品德智慧课堂。“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技术全程融入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在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的设计都增添了很多内容,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教学层次的丰富性、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课堂反馈的及时性都有了改进。以下基于南通理工学院学生的具体情况,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前阶段
教师要依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有针对地进行预习内容的设计。制作预习资料时,可以自制微课,或者通过精选优秀慕课。教师将制作好的预习资源推送给学生,学生自主预习,并在指定时间内完成预习任务。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移动设备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比如分享学习资料、给出学习建议、对疑难问题提问和解答等。线上和线下同步交流互动,实时反馈,更好地增强了预习效果。教师在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后,通过预习检测题检测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上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二、课中阶段
智慧课堂在课中阶段与传统课堂的最大区别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起到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实现师生之间立体的、多元的、持续的、高效的互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智慧型课堂所追求的是个性化和民主化的教学模式,因而对学生“权利开放”,减少对学生的制约与限制,“让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发地展现,学得自信、学得有法、学得机灵、学得智慧。”[2]把学生看作有灵活思维的个体,允许他们之间有想法和观点上的不同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智慧的生成。
教师通过学生的汇报、课前学习任务单反馈、课前讨论交流情况,掌握整体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重新规划教学。以创设情境为导入,组织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成长。在情景创设上,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景,通过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导入相应的教学内容,例如可以通过预习反馈的方式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或由学生演讲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教师可以根据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着重讲解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问或掌握薄弱的知识点。
在课堂探究上,教师通过平台下发新的学习探究任务以及要求,当任务完成后教师将推送检测题,进行随堂检测。检测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是否完全掌握了所学知识点,尤其是需要注意细节的一些知识点。学生在自己的移动设备上独立完成随堂检测题,教育技术平台会将全班学生的作答情况予以统计并呈现出来。同时,移动设备的数据分析也将直观地把检测结果反馈给教师,以便于接下来的精讲和错题分析。
基于随堂检测的反馈情况,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补充和点评。教师要对检测中错题率较高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并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在讲解后针对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推送同类题,进行强化巩固。检测题处理完毕后,教师需要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形成逻辑架构,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深入精讲,补充学生忽略和难以把握的知识,重点辨析,将知识的学习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上来,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化于心、用于实践。
三、课后阶段
首先,教师课后要及时布置作业,作业的布置需要针对学生在预习以及随堂检测中的习题情况进行个性化推送,可以采取阶梯式推进的方式,教师在移动设备终端设置练习题的难度系数,信息技术平台会根据学生的习题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推送不同难度系数的习题和每个学生薄弱点的习题,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平台将智能化判断学生是否进入下一阶段的习题训练,并在此过程中记录学生的答题情況和疑难点,从而有选择地推送学习资料。其次,教师在收到学生的作业反馈后要及时进行疑难问题解决和评价,如果有学生仍存疑惑则通过学生端平台点击反馈给教师,教师单独讲解即可,打破课堂的时空局限,使智慧课堂的教学效果最大化。最后,师生都需要进行总结反思,教师对已经完成的教学任务改进,为后续更好地教学做准备,总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以及经验运用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学生明确自身的认知结构,掌握了相应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运用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来更好地认知,解决未来的问题,促进自身终身化学习。总结反思是师生之间共同进步的阶梯。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课改理念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出,都对传统课堂模式提出新的要求,智慧课堂应运而生,智慧课堂必然是未来课堂发展的走向。虽然目前想要普及智慧课堂还有一些问题,但“互联网+”背景下带来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和教育核心理念的变革给智慧课堂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智慧课堂的构建也顺势乘上了变革之船,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完善,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盛之,毛沛勇.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实践研究[J].教学月刊,2014(4).
[2]吴也显.追寻智慧型教师的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智慧文化综合力”解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9):30.
◎编辑 尹 军
The Design of Smart Class Teaching Mode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Nant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 Ya-ping,WANG Xin-xin
Abstract:In the current era of social network integration, “Internet +” has spread to all walks of life, and the “Internet + education” system has followed. Wisdom class is a new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odel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informatization.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design and research of the intelligent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education”.
Key words:internet+education; smart class; teaching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