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评价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态势分析

2020-01-05曾志嵘王慧师璐

高教探索 2020年12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态势发展策略

曾志嵘 王慧 师璐

摘 要: 利用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工具,分析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水平,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进行SWOT分析,探究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提升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提升战略。结果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列四大湾区第二位,但一流高校竞争力不足;相较纽约湾、旧金山湾和东京湾明确的湾区标识,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不明确;内部高等教育发展存在多方面差异,香港高校师资力量、学术研究和国际化表现优于粤澳高校,但与珠三角地区教育成果和学生培养结果相比,表现不突出。建议依托国家发展战略,明确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发展定位,借鉴世界一流湾区竞争力提升路径,整合三地优质资源,建立湾区互补式融合发展平台,打造区域高等教育中心。

关键词: 高等教育竞争力;态势;发展策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1](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的合作”,明确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等 ,《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湾区”作为“区域”的一种重要形态迅速崛起,是国家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探索湾区发展模式的重要突破口。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愈加紧密,高等教育已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动力[2],直接承担着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及科技创新的职能。从学术界的讨论到地方政策的考量,再到国家战略的提出,历时20余年,湾区建设性政策不断发展,考虑到高等教育竞争力对社会整体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对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进行第三方客观评价和比较,是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发展策略的基础。

一、研究对象和工具

现今高等教育评价形成了以大学排名为主的评价形式,本文选取各种类型的世界大学排名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并以此评价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水平。大学第三方指数研究课题组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积极成效,通过综合分析第三方评价信息,构建了大学第三方指数计算模型,整合运算形成一个能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呈现大学的总体第三方评价状态的指数,课题组将其定义为大学第三方指数[3](Third-party University Ranking Indexes,简称 TUI)。

我们明确大学第三方指数定义,利用各世界大学第三方评价信息建立数据库。考虑到国际排行榜中指标体系的半公开性,收集了4个影响力大、权威性高、引用量多的综合指标型世界大学排行榜数据:①国际教育市场咨询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简称QS);②世界大学排名中心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Center fo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简称CWUR);③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简称ARWU);④《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简称THE)。对4个排行榜指标进行归类再利用加权平均法定权计算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分析各大高校在国内外大学排行榜中的综合评价结果。运用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有助于湾区高校通过与湾区内部大学和标杆大学进行可视化的数据比较,了解高校和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优化提升高校竞争力的重点方向和策略;为评价和反思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水平提供新的评价工具和视角,也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了解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提供新思路。本研究运用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分析,提出发展策略和建议。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水平分析与对比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现状

珠三角九市地区高校数量庞大,超3/4的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位于珠三角地区。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广东省共154所高校,普通本科67所,专科学校87所;公办高校100所,中外合作办学2所,内地与港澳台合作办学2所,民办高校50所。实施“双一流”建设以来,广东省纳入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2所,全国占比4.76%(2/42),一流学科建设高校3所,全国占比3.16%(3/95);“985”高校2所,占全国“985”工程高校的5.12%(2/39),“211”高校4所,占比3.57%(4/112)。珠三角九市高校共计128所,占广东省高校总数的83.17%(128/154),占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总数的78.53%(128/163),其中广州市高校82所,其中广东省“双一流”建设高校、“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均坐落在广州市;其他城市如深圳8所、珠海6所、佛山6所、惠州5所、东莞8所、中山3所、江门5所、肇庆5所,4所合作办学高校位于深圳市的有2所、珠海市和汕头市各1所。

作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香港拥有多间亚太地区最佳教学及学术研究成就的大学,为学生提供优质、多元、灵活及多阶进出的升学途径,给予學生专上教育。香港的高等教育又称专上教育,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院校组成,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包括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香港30所专上教育院校中,可颁授本地学位的有22所,其中有8所是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大学,分别是: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大学,8所教资会资助大学中,有5所跻身QS世界大学排名TOP100。根据香港教育局统计资料[4],香港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2016-2017学年、2017-2018学年、2018-2019学年,专上教育学生总人数分别为33.28、33.13、32.63、32.36和32.47万人,其中教资会资助的大学学生人数分别为9.69、9.88、9.99、10.03和10.09万人,相应年度教资会资助的大学教职全职人员数分别为21007、21475、22071、22505、22728人。

内地是澳门高等教育最大的外地生源地,也是澳门高校外聘教员来源最多的地区。据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最新高教统计数据汇编(2018)[5]统计,澳门共有10所高等院校: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旅游学院、澳门保安部队高等学校、澳门城市大学、圣若瑟大学、澳门镜湖护理学院、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管理学院和中西创新学院。2018-2019学年澳门高等院校教职员共计5236名,2453名教学人员中本地教员1644人,外聘教员809人,中国内地人员最多(444人);2455名非教学人员中本地人员2191人,外聘人员264人;478名研究人员中本地人员179人,外聘人员299人;2018-2019学年澳门高等院校总注册学生人数34279人,本地生16287人,外地生源17992人,其中中国内地的学生16919人,占外地学生注册总人数的94.04%。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教育投入逐年增多。较纽约湾2.1万km2、旧金山湾1.79万km2、东京湾3.69万km2,粤港澳大湾区11城总面积5.6万km2,占地面积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据国家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局、香港政府统计处、澳门统计暨普查局统计,2019年香港GDP总量为28682亿港币(约25009.76亿元人民币)、澳门GDP总量为4346.70亿澳门币(约3881.5亿元人民币)、珠三角城市群GDP总量为86899.05亿元,大概测算出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约为115790.31亿元。2018年广东省教育支出2788.69亿元,2019年全省教育支出3189.64亿元,2019年较2018年教育支出增长了14.4%,珠三角各市教育支出数据未完全公布,但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整体教育投入呈现增长趋势。香港2017-2019年教育开支总额分别为824.36、884.65和1105.26亿港币,占各年GDP的3.3%、3.3%和3.9%,2019年全港教育经常开支855.04亿港币,其中26.4%用于全港专上教育;2015-2017年澳门高等教育开支占全澳政府开支总额的百分比分别为4.42%、4.38%和4.77%。此外,广东有良好的产业基础,特别是深圳,在很多重要领域聚集了一批世界级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内一大批高水平人才涌现,这是港澳不具备的优势,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少有的优势。[6]2019年7月,财富中文网发布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名单,统计企业总部所在地,有总部位于纽约湾区的企业22家,位于旧金山湾区的企业11家,位于东京湾区的企业39家,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20家,占在榜中国企业数量的15.50%。

(三)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在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中的表现

1 .粤港澳大湾区在四大湾区高等教育第三方指数竞争力比较中的表现

当前各类世界大学排名仅对各个大学进行排名,并没有形成对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以及区域比较。本研究基于四大湾区入选2019-2020年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以及最具影响力的四大世界大学排名(THE、QS、ARWU、CWUR)的大学的综合表现,计算各湾区内大学的第三方指数得分,间接反映和评价世界四大湾区的高等教育第三方指数竞争力。计算四大湾区高等教育指数得分,对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这四大湾区的高等教育第三方指数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四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和竞争力。

根据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计算结果,共有1468所大学入选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2020)评价报告,其中134所大学位于四大湾区内,占总数的9.13%,四大湾区共拥有世界TOP10大学6所,世界TOP50大学17所,世界TOP100大学25所,世界TOP500大学66所,展现出四大湾区在全球的强劲的高等教育竞争力,详见图1。《全球四大湾区高等教育第三方指数竞争力评价报告(2020)》[7]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競争力排在第二位,高等教育第三方指数得分47.97分,评价学校数量排在第三位,共20所,进入TOP100的大学共2所,一流大学的数量和世界排名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差距明显。见图2。

2 .2020世界大学TUI排名中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排名

世界大学TUI排名(2020)中,香港地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最强,珠三角高校办学发展空间大。在榜20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中,珠三角11所,香港7所,澳门2所;其中6所香港高校,3所珠三角高校,1所澳门高校在五大世界排行榜中均有排名。尽管大学排名的评价内容会随着高等教育政策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不断演变,但总体呈现出趋于稳定并朝向科学化发展的势态,努力有效地评价大学的办学实力。[8]

对湾区高校在各榜单中的排名进行纵向比较,列五大世界大学排行榜首位的都是香港大学,香港大部分高校名次都排在各榜单的中上游段,整体排名表现优于珠三角地区高校和澳门高校。对湾区高校5个榜单中的排名进行横向比较得知,香港高校在QS排行榜中的名次优于在其他四个排行榜中的名次,且被CWUR评价得到的名次最低,如香港大学QS排名第25,CWUR排名第169。澳门高校被各个机构评价得到的名次中,THE排名最佳,CWUR排名最差,如澳门大学THE排名位于301-350排名区间,在CWUR中排在第822名。珠三角高校在ARWU排名中的名次优于在其他排行榜的评价结果,而在THE排名中被评价的名次较差,如中山大学在ARWU中排在101-150名,在THE世界大学排名中被排在251-300排名区间内;华南理工大学在ARWU中排在201-300名,在THE世界大学排名中被排在501-600排名区间内。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五大排行榜中的排名见表2。

3 .QS、CWUR、ARWU和THE排名中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分项指标得分/排名

各个大学排行榜的评价过程、计算方法和指标体系各不相同,同一所学校在不同的评价机构被评价得到的排名也存在差异,任何排名都无法做到完全的科学与绝对的客观,关键在于方法是否透明、结果是否可以重复。[9]世界大学TUI中部分湾区高校被QS、CWUR、ARWU和THE排行榜评价得到的分项指标得分/排名结果见表3。

粤港澳大湾区内部,香港高校师资力量、学术研究和国际化表现整体优于粤澳地区高校,但科教成果转化与毕业生培养结果表现平平。香港地区高校在CWUR RANKING的“研究成果”排名、QS RANKING的“学术声誉”“国际学生比例”“国际教师比例”“生师比”得分、THE RANKING的“研究”“论文引用”“国际化”得分以及ARWU RANKING的“高被引学者”“N&S论文”“国际论文”得分整体优于九市及澳门高校数据;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CWUR RANKING的“毕业校友就业情况”排名与“研究成果”排名表现相差甚远,香港上榜高校在THE RANKING中“产业收入”得分处湾区内部高校中等水平位置,与其在THE RANKING中的其他指标的高得分与优异表现不成正比;在ARWU RANKING中,香港高校“校友获奖”“教师获奖”指标与“高被引学者”和“N&S论文”指标相比是短板。

对比各湾区中世界大学TUI排名最佳的四所学校:斯坦福大学(旧金山湾)、麻省理工学院(纽约湾)、东京大学(东京湾)、香港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的世界排行榜指标数据,CWUR RANKING“教育质量”排名、QS RANKING“雇主声誉”、THE RANKING“教学”和ARWU RANKING“校友获奖”得分表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精尖力量不足,一流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落后于其他三大湾区。

三、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发展战略SWOT分析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分析

1 .粤港澳大湾区地域辽阔、高等教育体量优势明显,三地资源融合发展空间大

粤港澳大湾区占地5.6万km2,珠三角地区面积共计5.495万km2,珠三角广阔的土地资源为扩展港澳高校办学空间与规模提供天然便利。2014年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正式运行,澳门大学以租赁珠海土地方式设立校区的成功经验对粤港澳教育融合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10]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院 校共166所,珠三角高校共128所,占广东省高校总数的83.17%(128/154),占湾区高校总数的77.11% (128/166),内地高等教育体量优势夯实了湾区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基础。2019年末珠三角核心区GDP共86899.05亿元,占全省GDP比重80.7%,区域教育投入也呈现增长趋势,珠三角地区拥有广东省最多、最优质的经济资源,科技创新发展后劲十足。而香港拥有多间亚太地区最佳教学及学术研究成就的大学,分析港澳教育投入、生师数量等教育要素以及世界大学排名及分指标得分发现,港澳高校在学生国际化发展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表现优异。三地高等教育发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教育和土地等资源的共建共享有利于促进内部高等教育的互补式发展。

2 .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展不均衡,湾区内部高等教育要素流动的动力不足

湾区内部城市间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与其他三大湾区相比高等教育顶尖力量薄弱。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高等教育基本数据表明,湾区内部城市间高等教育质量发展差异化明显,存在区域分布不平衡、一流大学与学科比例不高的问题,受经济发展水平、办学资源、地理因素等对生源与就业的影响,人才的供给力度不能支撑湾区经济的共同发展。四大世界大学排名指标排名/得分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精尖力量不足,港澳高校一方面国际化发展成熟,另一方面教育、学术成果转化程度不尽如人意;内地高校学生培养结果表现较好,但科技创新竞争力相对落后。对比各湾区中世界大学TUI排名最佳的四所学校的世界大学排名及分指标得分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一流高等教育的“雇主声誉”“学术声誉”以及“国际化”表现都落后于其他三大湾区。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TOP100的大学仅2所,与旧金山湾TOP100学校7所,纽约湾TOP100学校15所相比,高等教育精尖力量不足;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指数排名上升至四大湾区第2位,但入选学校数量20所与纽约湾的70所和东京湾的34所相比,弱势明显。

粵港澳大湾区大学集群“群而不集”。粤港澳地区的高校资源配置不均衡,内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香港、广州以及深圳,入选世界大学TUI排名的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所在地也仅分布在港、澳、广、深这4座城市。高等教育的协同创新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与世界其他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在经济领域合作紧密,但在教育方面却明显联系不够。[11]就粤港澳各地高校之间互相合作而言,高等教育的交流不仅受到三地间社会、经济、法制等制度的制约,也受高校之间不同教育模式的影响。虽然现在广深许多高校都通过与港澳的高校合作办学来加强区域高等教育融合,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建设分校区的国内一流高校也逐渐增多,然而少数的合作还不能真正促进湾区整体的教育发展,同时粤港澳人才流动的内在动力不足。[12]近期一项针对 15~39岁香港永久居民的调查显示,香港受访者认同大湾区整体发展理念的占比仅为 25.83%(参见《粤港澳研究观点摘报》2019年第2期张志安、聂鑫摘编整理的《调研显示香港青年对大湾区了解和认同度有提升》),相较于内地学生对于粤港澳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资源与知识共享意愿,港澳地区青年学者关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意识不强烈,三地居民对于湾区的融合发展共识的凝聚还需加强。

3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三地高等教育机制体制的多元化环境下,《纲要》的出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湾区珠三角九市加港澳特别行政区组合模式,具有“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区域特点,三地的发展各有其重点和利益诉求。在不同的制度和跨空间、多中心的城市群之间,三地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尤其需要融合创新。[13]《纲要》的发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同时也对湾区提出了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要求和期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如何在三地机制体制多元化情况下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机遇、贯彻落实《纲要》规划、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高等教育合作是一大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三地沟通合作的天然条件,同时面临融合发展的现实挑战。粤港澳地理毗邻、语言相通、文化相近,为三地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创造了许多便捷条件。[14]但是,三地间高等教育融合發展主要依赖于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局部校区的设立,高等教育发展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尚未完善。尽管目前陆续成立了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2015)和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省港澳办、省社科院和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共同组建的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2017),湾区内部仍缺乏三地政府以及教育部与大湾区之间的高级别教育议事协调机制,三地教育融合程度也不深入。相比其他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发展情况相对复杂,港澳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学生国际化程度高,但学术成果转化率低,面临教育目标与培养结果不平衡以及区域局限性强等诸多挑战,另港澳紧张的土地资源无法满足港澳高校适度扩张的发展要求,也无法适应湾区融合发展中的师生流动需求。[15]面对其他三大湾区的不断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面临如何达成内部高校全方位深度合作、加快集聚国际一流高等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湾区发展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战略支撑作用的挑战。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战略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基础数据、世界大学排名和四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指数,运用SWOT分析法构造SWOT分析图。如图3。

1 .SO战略:依托国家战略,明确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定位

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促进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发展,首先需要清晰的战略定位。五个世界大学排名榜单中整体表现最好的是香港的高校,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上榜QS、THE和TUI世界大学排名前五的全部是香港地区大学,澳门和珠三角地区高校世界排名落后一截,同时顶尖大学空缺,国际竞争力亟需提升。《纲要》这一国家战略,是国家发展由注重数量增长转向强调质量提升的重要阐释,是对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提升全球竞争力的新引擎。[16]依托《纲要》规划,在港澳教育深厚的国际化基础以及三地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借助政府多年来对特区国际化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湾区充足的高等教育资源,提升湾区整体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更好地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在全面开放的格局中发挥作用。

2 .WO战略:借鉴世界一流湾区建设经验,促进湾区产学研链自主循环

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结果来看,澳门和珠三角地区高校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该地区高校核心竞争力增长速度无法匹配逐年增多的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投入。东京湾、纽约湾与旧金山湾等世界级湾区的本质特征——既是全球性的经济港湾,也是全球性的国际化人才港,以此有效支撑它们国际性金融中心、科技中心或产业中心的地位。[17]放眼世界,对标纽约湾“金融湾区”、旧金山湾“科技湾区”和东京湾“产业湾区”三大标识,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独具一格的定位标识,确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规划:港澳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可依托珠三角教育和产业资源,加强教学成果转化,与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构建产学研合作发展链;珠三角地区高校则应把着重点放在科研产出与成果转化,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3 .ST战略:发挥高等教育体量优势,建立资源共享的区域合作模式

《纲要》明确大湾区多中心发展定位:“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应重点考虑如何发挥珠三角高等教育庞大的体量优势,借助香港国际一流大学办学经验,服务于大湾区多中心的城市群和产业发展,为其发展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高水平人才和科技创新动力;借助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平台,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教育、经济、土地等资源共享的区域合作关系,共促港澳与内地高等教育合作共赢。

4 .WT战略:统筹规划区域高等教育中心,共促三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

纽约湾上榜世界大学TUI排名学校70所,入选TOP10学校有5所;旧金山湾被评价学校10所,其中7所排在TOP100,旧金山湾、纽约湾、东京湾这三大湾区,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更是区域高等教育中心,打造区域高等教育中心是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路径[18],有助于进一步缓和湾区“一国两制”基本国策下的体制矛盾,化解区域内高等教育“上层建筑”建设问题。三地“合作办学”体现了湾区学校属地的融合,但真正的学校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没有衔接在一起。粤港澳教育合作发展目前较多着眼于短期性、事项性的合作,对于当中的价值意义和策略路径仍缺乏进一步地深度挖掘。[19]打造高等教育品牌应以质量为先,合作办学已初步实现了湾区高等教育“量”的扩张,而“量”如何突破为“质”的转变是我们需要把握的发展重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提升,需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群,打造湾区内部的高等教育中心,促进高等教育融合发展。

四、结语

本文运用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工具结合SWOT分析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定性分析。世界四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地域辽阔,教育资源丰富、优质,但与其他三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发展水平相比,竞争优势微弱,湾区内部高等教育交流动力不足,三地高校的差异化发展制约了湾区高等教育融合与协调程度。基于上述分析研究,尝试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提出明确湾区标识与国际化战略定位,打造区域高等教育中心,建立资源共享的区域合作模式,取长补短,促进湾区高等教育产学研发展良性循环等发展策略。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潜藏的内部能力和面临的现实挑战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分析,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持续助力推进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提升,共建共享、协同创新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将有力推动国家的区域性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和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新华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EB/OL] .(2019-02-19)[2019-03-20] .http://www .xinhuanet .com//mrdx/2019-02/19/c_137833406 .htm .

[2]聶娟,辛士波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差异化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8(11):58-65 .

[3]曾志嵘,师璐,陈敏生 .基于指数理论和大学排名的大学第三方指数构建与应用——以中国内地高校第三方指数为例[J] .高教探索,2019(8):15-20 .

[4]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香港统计年刊2019年版:第12节教育[EB/OL] .(2019-10-20)[2020-04-15] .https://www .statistics .gov .hk/pub/B10101232019AN19B0100 .pdf .

[5]澳门高等教育局.澳门高等教育指标[EB/OL] .(2019-12-28)[2020-02-15] .https://www .dses .gov .mo/doc/2018/stat2018 .pdf .

[6][12]李一希,袁旭阳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粤港澳融合发展的逻辑与进路[J] .中国高教研究,2019(11):41-47 .

[7]全球四大湾区高等教育第三方指数排行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哪家强?[EB/OL] .(2019-12-16)[2020-02-05] .https://static .nfapp .southcn .com/content/201912/15/c2897379 .html .

[8]曾志嵘,师璐 .大学排名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8):54-58 .

[9]殷晶晶 .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路径探究——基于世界大学排名分析[J] .江苏高教,2017(5):25-28 .

[10]庞川,林广志,胡雅婷 .回归以来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与经验[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5-11 .

[11]李均 .整体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J] .现代教育论丛,2019(1):11-13,19-20 .

[13]陈先哲,陈雪芹 .多中心之下的融合创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的挑战与出路[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7(2):13-19 .

[14]蔡炜,耿丹青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体系建设结合点的思考[J] .高教探索,2019(12):42-47 .

[15]马早明,俞凌云,杨励 .粤港澳大湾区视域下澳门高等教育发展: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6 .

[16]陈志峰,马东影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定位和走向[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2):49-58 .

[17]谢爱磊,李家新,刘群群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背景、基础与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2019(5):58-63 .

[18]李晶,刘晖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整合的逻辑与进路[J] .高等教育研究,2018,39(10):31-36 .

[19]卓泽林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价值与策略[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71-80 .

( 责任编辑  钟嘉仪)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态势发展策略
2019年12月与11月相比汽车产销延续了增长态势
汇市延续小幅震荡态势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县乡一体化探索呈加速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