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2020-01-05邱秋云
邱秋云
摘 要: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涉农高校大学生投身于脱贫攻坚的实践活动,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之需。将脱贫攻坚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为高职涉农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提供生动而又现实的教育素材。通过阐明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分析推进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探索加强和改进课程思政的方法途径,对提升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脱贫攻坚;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党的重要历史使命。在脱贫攻坚战中,农业职业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扶智”和“扶志”作用。涉农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立志强农兴农,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的实践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努力。课程思政是将价值引导融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对促进教师落实教书育人主体责任、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涉农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实施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坚持问题导向,理性看待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困难与挑战,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新路径,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创新型人才,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价值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将脱贫攻坚融入涉农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丰富教育内容,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阐释力,对提高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1]然而,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尚未很好地形成育人合力。为此,学校应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教师育人的主体作用,让所有老师都承担起育人责任,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立德树人。同时,将脱贫攻坚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体察省情民情、掌握农村发展现状,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得到有机结合,增强大学生服务“三农”的信心与决心,使其立志强农兴农。
(二)有助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各环节,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然而,重智轻德、重知识传授与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教育功利化倾向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育人是全面的,必须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助于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发挥各个学科、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推进教师的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实现全面的育人。同时,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事关“三农”问题融入课程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认识脱贫攻坚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认识自身专业优势,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懂农业、爱农村、有创新的新时代大学生。
(三)有助于学生担负强农兴农大任
实施脱贫攻坚、乡村全面振兴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是涉农高职院校的使命和责任,也是新时代的新要求。然而,高职涉农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专业意识不强、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面对这一客观现实问题,迫切需要教师的教育引导。涉农专业教师应以脱贫攻坚、乡村全面振兴为己任,立足课程教学实际,在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价值引导、情感传递和道德示范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让学生深刻感受从事农业产业有奔头、职业农民有干劲、田间地里出精彩,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习的获得感,树立把青春挥洒在田间地头的意识和信念。
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价值引领的融合统一、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认真检视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理性面对并加以有效解决。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然而,不少高校對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性认识不深,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动力不足。一方面,学校领导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视不够。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将工作重点放在“双高计划”以及扩大办学规模等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等高显示度指标上,学校领导主要精力投入到上述项目建设上,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些隐性工作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学校各基层部门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协同意识不强。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协同育人理念的具体实施,需要全校上下协同,部门配合,院系落实推进以及教师的广泛参与。但在现实工作中,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多是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学工等几个部门及少数教师的单打独斗,没有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二)教师育德能力不强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将思想教育融于课堂知识传授之中的思政教育形式,教育更为有效,关键在教师。[3]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力军,实施课程思政的生力军。然而,许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实施重视不够,育德能力不强。首先,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视不够。当前,不少教师的工作重心往往放在教学工作量的获取以及完成科研任务这些与本人收入及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工作上,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认为是思政课教师及学工队伍的事情,课程育人的意识淡薄。其次,有些教师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不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只有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理解透彻,才能给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4]然而,不少教师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不系统不深刻,难以有效地在课程教学中糅合思政内容。再次,教师对课程的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不强。每一门课程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求,而这些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5]教师能否有效挖掘和运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总结形成学生可感知、可意会、可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子,将影响课程的育人效果。
(三)保障机制不健全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6]课程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健全有效的協同育人机制是课程思政有效实施并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然而,不少高校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课程思政建设的考核评价及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一方面,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缺乏主动融合思政课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共同实施课程思政的责任意识,没有为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构建起信息沟通、教学交流、教学资源共享等合作协同机制。另一方面,许多学校尚未构建对开展课程思政的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监督检查机制也不完善,影响课程思政的常态化发展及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三、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选择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其中心环节。课程思政归根到底是育人工作,其出发点和终结点都是为了育人。涉农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课程思政的建设中,促进教师紧紧围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保证课程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凝炼课程的育人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提升课程思政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相辅相成,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和农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期待。
(一)加强顶层设计,形成育人合力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部分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育人。当前,不少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在落实立德树人上的关键作用,也没有有效整合各类课程的思政知识,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不仅要提高思想认识,更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通过统筹学校各要素,从全局性、整体性和战略性角度探寻制约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之道,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落细。
1 .做好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系统工程,高校需要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全面规划、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学校党委要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作出总体规划和部署安排。通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统筹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处、各二级学院等部门育人的职责任务,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构建全员参与、全课程协同发展的课程思政体系[7];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机制;通过加强教师的教育与培训,提高教师的育人思想认识,凝聚育人的广泛共识,促进教师主动承担课程的思政教育,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并将上述建设的目标任务以“任务书”形式,明确建设的“路线图”“时间表”,确保课程思政落地落实。
2 .做好专业层面的顶层设计。课程思政的有序推进,需要学校的总体规划,专业层面的积极推进,任课教师的有效实施,并形成持续改进机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是紧紧围绕本专业的核心素养而展开的,并由若干课程组成课程体系。课程是专业的组成要素,课程思政育人作用的发挥必须紧紧依托专业建设,服务于专业建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教学标准是基础。课程教学标准的修订应围绕人才的培养目标,着力从学生未来所在的工作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出发,通过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再造,实现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育人和育才的统一。
(二)提升育德本领,增强育人能力
实施课程思政,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将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明确课堂教学的德育责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价值引领自然而高效地融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视角、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
1 .强化教师育人意识。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育人责任意识,将影响其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学校应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教师对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解掌握,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自觉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同时,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着力从制度上进行激励与约束,引导教师将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提升教师育人的使命感,促进教师自觉地担负起课程的思政教育责任。
2 . 推动教师找准育人视角。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找准育人视角,选择正确的价值维度。每个专业都有具体而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由若干课程组成课程体系。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对承担课程所蕴含思政内容的把握以及教育方法的运用,将影响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为此,教师应紧扣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育人维度对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不断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完善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并找准课程思政的育人视角,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专业技能训练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使立德树人在课程教学中落实落细。同时,通过构建平等、融洽、充满关爱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教育的亲和力,让教师做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引路人。
3 .提升教师育人能力。课程思政是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润物无声地育人。教师能否有效凝炼课程的思政元素,事关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教师只有对课程中所蕴含的诸如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思政教育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有效地凝炼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为此,学校应通过开展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专题培训、集体教研等形式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发挥思政课教师对其他课程教师的带动引领作用,指导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与教育方式方法,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能力,解除思想困惑,主动担负起课程的育人责任,使课程思政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三)用活思政元素,提升育人效力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是教育主体、客体、中介、目标、内容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指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得到环境的支持和验证,被客体认可与接受,客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相关能力得到增强,或者客体形成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并能反映正确价值观念的奋斗目标、理想追求。[8]这充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与导向功能的有效实现与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紧密联系。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有赖于教师对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挖掘凝炼与教学运用。
1 .用活农业行业励志素材,抒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讲理论要接地氣。将学生身边先进人物事例融入课程教学,使教育更亲切、生动,学生学有榜样、做有追求。教师应结合课程的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运用农业行业以及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涌现的先进励志事迹教育引导学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其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思想上更加笃定,立志强农兴农。同时,学校也应通过举办讲座、论坛等形式,邀请企业精英、优秀毕业生代表走进校园讲堂,与学生分享其奋斗历程、抒发其家国情怀,激励学生奋发有为。
2 .用活农耕文化的经典故事,提高学生对“三农”的思想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资源。[9]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它凝聚着亿万农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随着历史变迁、发展,各地也相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农耕文化。教师应通过挖掘和整理当地的农耕文化,凝炼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赋予传统农耕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将其有针对性地融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提升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如举办“农耕文化节”、组织学生参加当地举办的“农民丰收节”等活动,让学生体悟“三农”魅力,理解把握传统文化精髓,提高对“三农”的思想认识。
3 .用活农业农村的发展成就,坚定学生服务“三农”的信念。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人民吃得放心”。同时,家庭农场、农村电商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新时代精勤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育以及5G、无人机、智能机器人、遥感技术等农业科技的应用,有力地推动农业农村的发展,展现农业农村广阔的发展前景。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有针对性介绍农业农村的发展现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与农村科技特派员、志愿服务等具有农科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农业企业、深入农村大地,实地了解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机遇,思考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 +”将农业与其它行业融合,激发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实现人生价值。
4 . 用活课程教学的实践素材,提高学生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仅促进学生深化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涉农专业有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等不同类型专业,实践教学也因专业不同呈现不同的要求与模式,体现鲜明的专业特点和区域特色。涉农专业应紧跟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专业相适应的要求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园艺技术等种植专业,应按照农作物生产的季节安排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掌握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学习和生产的无缝对接,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保障机制,激发育人动力
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不仅需要高校加强宏观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构建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保障机制,促进学校育人要素互联互通、“课程思政”与 “思政课程”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规范化、竞争激励标杆化,为教师潜心育人提供有力保障,引导教师将育人责任内化为自觉自愿行为,推进课程思政的常态化发展。
1 .完善管理制度,推动课程思政的“落地生根”。制度建设是管全局的、管长远的、管根本的,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落细的有力保障。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革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教育部也相应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系列配套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出总体部署,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本遵循。学校要按中央、教育部的部署要求,从学校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构建学校、各二级学院、部门、教师落实育人的制度体系,确保课程思政的建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取得实效。
2 . 改进考核评价机制,提升课程思政的参与热情。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力军,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核心与灵魂。如何科学有效地对教学实效作出精准评价,不仅影响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也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成效。学校应进一步转变课程的评价理念,紧紧围绕课程育人这一主线,在现有评教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育人效果的评价,坚持以立德树人的成效为导向,着力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教学效果等方面,重新修订考核标准。依托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过程中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使课程思政的教学生态在数据流上呈现,通过诊断存在问题,分析反馈意见,着力提升教师对青年学生成长规律的准确把握,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刻认识,提高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针对性。
3 .做好先进典型的示范推广,推动课程思政的“开花结果”。通过考核、评比,评选树立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进典型,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教师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同时,通过搭建“课程思政建设展示平台”“师德师风建设论坛”等交流平台,推动学校形成“人人讲德育、课课有思政”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氛围,激发广大教师自觉地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共同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
立志强农兴农是时代赋予涉农高校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与精神旨归。致力于为农业、农村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涉农专业,应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施课程思政,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农业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思想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更好地培养担当乡村振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 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 .htm.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12-09(1) .
[3]刘清生 .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 .江苏高教,2018(12):91-93 .
[4]楊建超 .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理性审视[J] .南通大学学报,2019(6):121-128 .
[5]陆道坤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 .思想政治教育,2018(1):64-69 .
[6]高德毅,宗爱东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3):31-34 .
[7]唐景成 .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困境及路径选择[J] .萍乡学院学报,2019(10):97-101 .
[8]王永友,粟国康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生成逻辑[J] .思想理论教育,2018(3):45-51 .
[9]韩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103 .
( 责任编辑 钟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