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影响因子及评价研究
2020-01-05张玥卢晓中
张玥 卢晓中
摘 要: 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中,大学校长作为联结内外部治理主体的关键人物,其角色定位和管理风格体现出建设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的价值共鸣。研究在回溯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采用组织生命周期相关理论,通过建立公共因子和因子检验,构建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指标体系。认为一级指标中角色实践是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最终落脚点;二级指标中,处于任职前奏期校长的角色期待、领悟和实践其角色发展的关键阶段,离职期校长角色领悟的顶峰体验、角色实践的成熟度和传递性体现出中国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国家使命。
关键词: 大学校长;角色;任职期;评价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出台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造就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学校长和教育家。”这句话的直接含义是,大学发展的好坏,大学校长起到关键性作用。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和“高层管理风格”体现出建设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的价值共鸣。为更好地以科学理论框架分析归纳大学校长的治校实践,提升当代大学校长治校方略,研究在回溯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采用组织生命周期相关理论,通过建立公共因子和因子检验,构建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形成《大学校长任职内角色发展的关键事件访谈表》,通过比较分析当代大学校长的角色发展目标和过程问题,以诠释高等教育治理与时代背景、国家要求的正向关系。
一、研究概述
角色最初是“传统戏曲中根据剧中人不同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等而划分的人物类型”[1]。社会学中的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期待的一套行为模式”[2],校长角色则是指“一个人在被任命为校长之后所具有的身份和地位,以及社会和校长本人对校长行为的期待”[3]。大学校长角色研究起步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相关研究呈现出持久的热度和系统的深度,至今仍然是炙手可热的学术话题。现有研究较为集中于大学校长角色演变的历史、大学校长的角色冲突与融合、大学校长角色认知、大学校长角色与任职、角色与大学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如主流观点认为美国大学校长经历了从牧师到管理者、改革者、协调者、游说员、学生招募者、经理等[4]角色,大学校长角色应根据大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使命而定。有学者对大学校长领导风格进行了实证研究,还有学者将大学校长任职期分为前奏期(prelude)、蜜月期(honeymoon)、稳定期(plateau)、离职期(exit)四個阶段[5]。
我国大学校长研究发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国使命,学术界对大学校长的研究不断升温。具体来看,国内对大学校长角色的研究呈现逐步上升并渐趋平稳的趋势,2006、2007和2011年左右出现两次研究热点。相关研究集中于我国大学校长角色梳理、角色冲突、校长与书记角色关系、近代大学校长角色和他国大学校长角色研究:如周川提出校长角色可分为学者型、行政领导型和校务经营型[6];王洪才认为大学校长应在学术利益代言人、国家政策执行者、学术组织领导人、社会利益主动反映者四种角色冲突中调整定位[7];吴康宁从教育家的使命与政治家的要求、代表者的身份与服从者的选择、领导人的职责与学术人的念想三个维度解释当代大学校长的角色问题[8];有学者针对我国大学校长与书记角色关系进行实证调查,认为大学校长与大学书记角色存在同化现象,需要进一步明确党委与行政的关系[9],大学校长需要具备更高的教育要求;高伟强、程斯辉、王运来、肖卫兵、王昊等学者围绕民国大学校长角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诸多文献通过文献综述、比较研究、个案研究、调查分析等方式对大学校长角色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学者们对大学校长角色的持续性研究表明,校长角色定位对大学发展、国家发展意义重大。当代大学校长的角色发展已然成为一个研究趋势,但不难发现,现有系统性研究较少、定量研究的成果仍然不够,尤其是大学校长任职期与角色论的理论研究进展较为缓慢。
二、我国大学校长任职内角色发展的影响因子
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中,大学内外部治理关系日益复杂,大学校长作为联结内外部治理主体的关键人物[10],需要在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等角色定位中不断调试自身的角色发展,但若要更为深入具体地探讨新时代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问题,必须建立新的研究维度。根据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伴随着大学组织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大学校长在其任职期内的角色也会呈现出相应的特征,将任职期作为讨论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划分维度,可以探求不同任职时期大学校长的角色要求[11]。由于自治传统的差异、校长产生方式不同以及内部领导体制的区别[12],相较于“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名高校中美国43所研究型大学校长的平均任期22.4年[13],我国大学校长的任期总体来说都不长,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时间维度来反思任职期对中国大学校长角色特点的影响。
在前期研究中,已经形成我国大学校长任职内角色发展的不同特征[14]。伴随大学组织的不同发展阶段,任期内的校长管理风格和角色发展呈现一定的差异,以此为基本依据,建立我国大学校长任职内角色发展的公共因子(详见表1)。如处于任职前奏期的大学校长在管理风格上易呈现出初入环境的个人主义倾向,对角色存在理想化的期待、一定的主观领悟和摸索中的实践;而蜜月期的校长开始展现管理魅力和方向指引,通过角色反思、客观领悟和务实实践完成角色升华;稳定期的校长则倾向于授权领导,充满角色自信,在角色期待、领悟和实践中走向成熟;离职期的校长体现抨击行政权力的管理风格,对角色认知充满理性、角色领悟抵达顶峰,但在角色实践上趋于保守,体现出离任前的特殊状态。
考虑到上述因子在中国高等教育实际下的适切性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公共因子的检验与修正,研究制定“大学校长任职内角色发展评价表”,通过德尔菲法将评价表发送给来自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5名资深教授和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双一流大学的8位校长,以背对背的方式完成两轮的信息反馈与指标修正,修正的因子主要涉及:(1)处于稳定期的大学校长角色期待由“明确与个性”修正为“稳定”;(2)处于前奏期的大学校长角色实践由“持续摸索”修正为“角色期待至角色实践的转化程度”;(3)处于离职期的大学校长角色实践由“保守”修正为“角色实践的成熟度与传递性”;(4)处于离职期的大学校长管理风格去除“抨击行政机构”。最终建立大学校长任职内角色发展的评价体系,确定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
任职期与角色论实际上对大学校长治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校长要在大学治理过程中建立内向而生的角色自觉与教育信仰,更多地以内生动力、而非外在规约作为其治理能力和领导力提升的内源力量,其角色也将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嬗变直至丰满。研究还将编制大学校长任职内角色发展的关键事件访谈表,对国内部分大学的任职校长开展质性调查和访谈,以期形成我国大学校长任职内角色发展的更多具体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辞海编纂委员会 .辞海[Z]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889 .
[2]奚从清 .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6 .
[3]陈孝彬 .教育管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12 .
[4]JUDJTH A R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President in Higher Education[EB/OL].[2018-11-19].http://www .newfoundations .com/OrgTheory/Rile721 .html .
[5]H KEITH H B,LESLIE B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Presidency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A Life Cycle/Case History Approach[M]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and Praeger Publishers,2005:11 .
[6]周川 .大学校长角色初探[J] .上海高教研究,1996(6):1-4 .
[7]王洪才 .现代大学校长的四种基本角色[J] .大学教育科学,2006(1):8-13 .
[8][15][18]吴康宁 .角色困扰:影响大学校长领导力的重要原因[J] .探索与争鸣,2015(7):51-53 .
[9]毛建青 .我国公立大學校长和党委书记的角色同化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2017(9):47-51 .
[10]毛建青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中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研究[J] .高校教育管理,2016(11):17-20 .
[11]张玥 .大学校长的任职期与领导力实现[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36-39 .
[12]刘畅,陈守明 .校长任期对一流大学绩效的影响:基于 1999-2018 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2019(5):275-281 .
[13]张欣,张萌 .美国研究型大学校长任期分析[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6):80-83 .
[14]张玥,王运来 .大学校长任职内的角色发展[J] .现代教育管理,2011(3):36-38 .
[16]凌健,张鹏 .国家治理转型背景下的大学校长管理之道:大学校长管理专业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复旦教育论坛,2016,14(3):95-98 .
[17]龚放,以治校为志业:大学治理的新常态[J] .高等教育研究,2015(10):30-36 .
[19]大学校长,维系大学使命的精神领袖:评《哈佛规则》[N] .中国教育报,2009-07-09 .
[20]陈远 .梅贻琦:西南联大的“船长”[N] .新京报:西南联大特刊,2007-11-23 .
( 责任编辑 赖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