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发展性资助维度的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探究

2020-01-05

科技创业月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育人

杨 杰

(中南民族大学 人事处,湖北 武汉 430074)

1 研究背景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群体,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效。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各高校已经基本形成了包含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学费减免、生活补助等形式在内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并逐步由传统资助向资助“育人”进行转变,除了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经济资助外,更强调对贫困大学生的励志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1-3]。在经济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发展背景下,离不开科技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支撑,对于大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贫困大学生群体,探索发展性资助理念下的创新能力培育体系,不仅有利于提升该群体创新能力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更是实现全社会精准扶贫目标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益探索。

2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现状与困境

2.1 传统资助模式重经济资助

传统资助模式主要通过奖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等形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经济补助,以帮助顺利完成学业。该模式通过补助金或物质的资助解决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贫困大学生,除了要帮助其满足基本经济所需,还需要帮助学业,提升其在创新实践、沟通交流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增强其在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4,5]。当前,“资助育人”已在部分高校付诸实施,但大多数育人活动聚焦在诚信教育、爱国教育和励志教育等方面,在创新意识培育、实践能力引导等方面育人成效仍有待提升。各高校在实施经济资助的同时,亟待探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资助育人体系。

2.2 贫困大学生自我改变

贫困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意愿较强,大多来自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受到家庭经济贫困的困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状态,摆脱困境愿望强,往往一个贫困大学生成为整个家庭脱贫的希望,该群体通过改变自我来改变自身命运的愿望较为强烈。多数贫困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埋头苦读,其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处理、个人情绪控制、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全面有效的引导,减轻其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时面临的压力,学校在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自强自立意识教育和包含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在内的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

2.3 发展性资助育人与创新实践教育结合

各高校职能分工中,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职能多由学生工作处承担,所开展的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也多聚焦于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和诚信、励志教育等方面,而对于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有待加强探索。创新教育职责多由学校单独成立的创新创业学院承担,多聚焦于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创新团队培养和创新成果孵化,需研究贫困大学生群体及该群体的创新认知水平、创业心理特征、创新实践能力特征、创新创业面临困境等,引导该群体个性化创新教育。整体来看,在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育人过程中,部门未能做到紧密协同,发展性资助育人与创新实践教育未能紧密结合。

3 高校发展性资助模式下的贫困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3.1 创新意识培育,实现资助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对待贫困大学生的扶贫资助工作不仅要关注经济层面的扶贫帮困,还要从思想意识上帮助贫困生摆脱思维的“贫困”、意识的“贫困”,认识到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要将资助育人工作与创新教育活动进行深度有效的融合,在开展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创青春杯、创新创业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并在项目立项、指导等方面适当的给予政策倾斜。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论坛、创新经验分享会、创新实践活动等营造创新氛围,有针对性引导贫困大学生团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树立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范,强化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宣传,充分激发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引导其参与创新实践,并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激发更大潜能。

3.2 搭建创新训练平台,培养高校贫困生创新创业能力

着力搭建支持贫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训练平台、师资平台、资金平台和发展平台,加强高校贫困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贫困大学生在创新思路、创新经验及创新资源等方面需给予帮助,其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创新平台的支撑。应以学校创新实践训练平台、师资平台和发展平台为基础,引导贫困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平台活动。以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除组织引导学生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外,学院组织开展“创新培育计划”,旨在对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并具有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和潜质的优秀学生制订科学化、多样化、个性化、开放式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计划以创新项目为依托,采取项目制管理,鼓励跨年级、跨学科组队,在项目立项和开展过程中给予贫困大学生团队的支持和引导。实行导师制,采取学生导师双向选择模式,由学生自行组队或指导老师牵引组队两种形式,导师由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同时聘请院外专家、优秀毕业校友作为指导顾问,负责对团队项目开展给予指导,引导奋发向上的贫困大学生参与团队创新活动。学院划拨专项经费对“创新培育计划”予以支持,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定期对项目进行考核,对于考核良好项目给予持续经费支持,并引导团队进行创新成果孵化。通过创新平台的搭建,充分调动贫困大学生创新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3.3 项目发展反馈,加强高校贫困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成果孵化

创新活动需要持续开展实践,贫困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实践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鼓励贫困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主要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创新平台开展实践训练,以此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其次指导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当中能够产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成果。部分学生创新团队经过丰富的创新实践,创造具有市场发展潜能的创新成果,而大学生团队创新成果孵化面临着市场运作能力不强、团队建设经验不足、资源匮乏、资金不足等多方面挑战和困难,需要学校在创业资源对接、市场投资分析、团队建设、项目运作等方面的支持。因此,学校还需建立项目发展跟踪与反馈机制,及时跟踪并反馈项目进展和困难,通过组织交流、会商、研讨等形式,协同专家、校友、合作机构等相关资源,帮助创新团队寻求科学化、合理化解决办法,引导创新创业团队少走弯路,帮助更多的团队创新发展。

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也是全社会精准脱贫工作的现实要求。高校不仅需要为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经济保障,更需要提升在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育人成效,努力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贫困大学生创业实践水平。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珠”育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