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区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2020-01-05陈晓眯

科技创业月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长三角双创大学生

陈晓眯

( 浙江省团校 创业服务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2 )

0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探索。在高校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创新创业精神,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举措。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长三角区域高校大学生创业情况

2019年年底,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高校大学生群体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情况开展调研,收回3152份有效调研数据。经统计,在长三角地区3152位大学生的调查样本中关注创业的大学生(包括已经在进行创业活动的和计划创业的两部分群体)占比为29.3%,已经开展创业活动的比率达到3.84%。这其中已经成功创业的大学生比率为0.08%。另外,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创业的关注度呈现差异。关注创业的男性大学生占男性总样本的比例为42%,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大学的23%比例。

调研样本中,长三角地区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的在校大学生,年龄范围主要集中在90后和“00后”两个阶段,他们已经成为最具潜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基础。在关注创业的大学生群体中, 1995-1999年出生,即年龄区间在20-24岁的大学生占到65%比例,2000年后出生的学生占到28%比例,95后和00后已经成为创新创业主力军。不同学历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关注度呈现差异。按照关注创业的大学生数量在本学历群体样本数量中的占比来看,博士生关注创业的比例最高,达到58.8%;其次为大专院校学生,占比47.2%;硕士学历和本科学历的占比分别为29.7%和26.5%。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在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在目前专业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双创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2.1 高校双创教育课程形式多样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开展的轰轰烈烈。在过去10年里,各高校陆续设立创新创业学院。积极丰富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增进实践帮扶,深化创业教育改革。以必修课、选修课、主题讲座、培训辅导及在线公开课等多种方式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双创教育。

目前高校中开展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主要以培养双创意识和双创基础知识类的课程为主,辅以专题讲座。从课程内容上来看,双创教育课程以通用类课程为主,与专业相结合的创业课程较少。从调研数据来看,关注创业的大学生对于高校现有的双创教育及课程设置提出了改进建议:53%的受访者希望能加强实践指导,40%的群体希望增加案例指导类型的教学;另外30%的学生希望能增加交流和企业学习的机会,同时希望学校导入更多实战型的师资资源。

2.2 高校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加强

开展双创教育工作的师资资源构成较为丰富,长三角区域大学生所接触到的双创师资构成中有45%的师资为本校教师,22%的师资兼具创业导师背景,16%的师资来自于外聘,其中12%的师资为企业家背景。部分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学院,通过聘任优秀企业家、优秀创业实践者、创投机构负责人等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深度指导,形成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2.3 创业竞赛成为加强双创教育的实战演练场

参加创业大赛活动,可以有效锻炼大学生创业者的团队合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参加全国性创业比赛,可以突破校园学习资源面的局限性,有助其了解全国乃至全球创业的新形势。创业教育是以创新创业人才为本的实践型教育活动,是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是人才孵化的过程。创业实践区别于理论教学,需要经历市场竞争的考验,才能生存和发展。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新苗人才计划”等不同面向所有高校学生的赛事活动,以面向所有高校全体学生的办赛理念,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创,成为加强双创教育的实战演练场。

2.4 创业园成为实践育人的重要工作载体

从调研数据来看,在关注创业的学生群体中,59%的人认为当前社会创新创业环境一般,26%的群体认为环境较好。对于关注创业的群体来说,阻碍创新创业的主要困难来自于所需资源不足,其次要素分别为自身能力不足和内在动力不足。

为解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薄弱和实践资源短缺这两个主要问题,各高校着力依托学校、园区、孵化基地打造大学生创业园。以园区为载体,引入并落实创新创业支持政策。为学生提供网络、办公场地等服务,以优越的创业激励和扶持政策,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吸引并促进大学生入驻创业园。在高校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创业咖啡吧等不同形式配套建设的推动下,学生实践活动所需的场地和环境得到全面改善,营造出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学校联盟”的新模式,一方面,设立区域性、行业性的校外“创新创业”基地,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另一方面,积极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及配套建设。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和园区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梦工坊”以及实践育人的重要工作载体。

3 依托长三角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促进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浙江等城市是我国双创活动开展的主要地区,他们的影响力也扩散到以这些城市为中心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创新创业区域化发展趋势表现明显。在中国20大最稳定的顶尖创新创业强县数据中,江苏和浙江两省占到3/4的比例[1]。

长三角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整体性强,特色和优势鲜明。是以地域相连、文化相通、经济相融的江浙沪三省一市为载体,互融互通、密切联系和协调发展。在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创新成为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这种合作创新的内涵塑造着长三角区域内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素养,倡导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是双创人才充分、持续和永久保障的战略基础。

长三角地区双创生态领先发展,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大量市场化和实践型教育教学要素基础。以创新创业学院为链接平台,高校可以将长三角区域内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丰富的创业资源与校内创业进行对接,在新媒体环境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形式充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3.1 集聚社会合力,组织高校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学院

在经济发展由中高速向中高端迈进的过程中,为突破发展瓶颈,企业需要从科技、产业、产品、市场、业态、管理等多方面去推动创新,由此创新型的人才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资金雄厚的大型上市公司,纷纷成立集团内部的创新创业学院来整合双创资源,推动集团创新发展。与此同时,各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形式也提升到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新高度。

据调研数据,关注创业的大学生群体多数认为,企业实习及与企业家的接触学习过程,是激励创业意识萌发从而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最有效的方式。组织高校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学院,引导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不但可以重构创新优势,还可以将在企业创新中的占主体地位的企业家资源引入创业教育工作,形成深度辅导,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集聚社会能量。

创新发展是长三角地区新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由政府牵头优秀企业与高校共建创新创业学院,引导大学生创业与产业相结合,引导企业家深入辅导参与带动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高品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性思维。

3.2 集聚平台资源,引入社会教育资源充实双创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的教育,其教学课程体系需要结合更多行业专业类、技术指导类、操作指导类、政策解读类课程。目前高校双创教育课程是以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主的通用类课程,与专业相结合的创业课程较少。在长三角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发展过程中,市场化的双创教育资源丰厚,并且领先于高校双创教育工作发展速度,但这类教育资源与高校双创教育的结合面较少,生态资源反哺高校创业教育的优势不够突出。

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改革,需要以课堂教学创新为先导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扩大小班化教学,推广分层分类教学。鼓励高校设立创新学分或制定创新创业活动替代相关课程学分政策,改革教学评价,实现激励和引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市场化的双创教育资源就可以以行业或专业的针对性培训方式找到与高校教学的契合点,从而实现真正有效且实践性强的分层分类教学模式。长三角区域内创新创业的培训资源,可以通过市场化运行的青年创业学院、大创联盟、孵化器联盟等各种双创服务平台的引导,延伸到高校创新创业学院的教学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链接。

社会优质资源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力量。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教学资源引进高校。把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最新成果应用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使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现先进技术和前沿动态。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推动产业界、投资界深度、全程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2]。

3.3 增进高校创业者参加创新创业交流活动

长三角区域大学生中关注创业的人数达到总样本的三成,实际创业率3.84%,其中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比率为0.08%。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长三角区域的大学生创业比率略高于全国(3%),真正实际开展创业活动的人数仅占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成功创业的典型案例较少。大学生入驻非高校导向型的众创空间时往往没有针对性的特殊扶持政策,目前大学生创业项目在社会化运作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中入驻的数量极少,多集中入驻于高校主导型的众创空间中,其整体孵化环境、配套服务和资源链接程度均相对薄弱。由此可以看出,在现有创业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创业者与社会化创业生态环境接壤程度较低。

多渠道搭建创新创业交流平台,有助于让大学生创业者融入社会创业环境氛围,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创业者的孤独感来自于在不同创业阶段中呈现出的不同程度的资金、人脉、知识等方面的稀缺性资源,进而影响团队的创业氛围和项目的市场竞争力。社会导向型的众创空间及创业学院中,创业氛围相对浓厚,创新创业社群活动内容丰富,各种创业训练营、主题交流会、开放日、创业私董会及与各大产业需求对接的游学考察等都是为不同专业创业者按需量身打造的活动。增进高校创新创业学院与社会化创业服务平台的渠道搭建,有助于把高校创业者输送到社会化的交流活动中去,让真正的创业者们聚集在一起,感受到最实际的氛围和帮助。

3.4 把握时代脉搏,创新创业教育紧跟长三角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长三角区域的创新创业环境具有高度一致性,江浙沪三个行政区内的政策、制度、人才、资金、机制等生态环境要素实现无缝对接。创新、创业、创造的氛围共通,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呈现高度一体化。以发挥龙头作用的上海创新创业系统为核心,以民营经济为鲜明特色的浙江和外资经济为显著优势的江苏两省为南北两翼,三地融入和对接,各自发挥产业优势、协调发展[3]。

在长三角地区产业机构转型与升级的推进过程中,区域内的创新创业政策也将进行针对性的战略引导和匹配。在信息服务集成度和信息化水平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差异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提高和优化高校创新创业者对相关政策的普及性和认知度。从本区域产业配套、企业需求、市场导向、人才需求等实际发展规律出发,提高创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将是创业教育发展的继续完善方向。

3.5 承担时代新使命,创新创业教育与时俱进

“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培养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在创新创业中增长他们的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不同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时代使命。

创新创业教育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中提出的要求,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脱贫相结合。引导更多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长三角双创大学生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