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税收”课程改革思考
2020-01-05尹淑平李成彬
尹淑平 李成彬
(上海商学院 商务经济学院,上海 200235)
0 引言
“国际税收”是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财政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的税收学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帮助学生在全球经济和社会背景下理解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关系以及国家之间的税收竞争和税收协调。它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为跨国企业和税务机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适应跨国经营专业人才必备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
1 课程定位
一门课程的定位必须围绕学校定位和专业定位来确定,才能够为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服务。上海商学院定位为商科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强调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着力打造应用型、行业化、国际化的特色。上海商学院税收学专业获批第五批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致力于培养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税务人才。学院定位和专业应用型试点决定了我校税收学专业的《国际税收》课程定位。该课程不仅要传授国际税收理论和知识,还要在帮助学生理解国际税收规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解决企业跨国经营所面临的具体国际税收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适合跨国经营、能处理跨境业务税务相关问题的人才。
国际税收问题,涉及国家间税收利益的分配,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保护国家税收利益的观念。要实现上述课程定位,税收学专业《国际税收》这门课程有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方面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
2 教学内容调整
当前,国际税收理论和实践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为了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教学中要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有无反映最新国际税收实践。在进行国际税收理论和实践教学时,要在介绍国际惯例的基础上突出中国的实践和做法,即做到放眼世界、立足中国。
2.1 动态引入国际税收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变化
现行税收学专业“国际税收”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国际税收概念、税收管辖权、国际重复征税及其消除、国际避税概念及其方法、转让定价及其税务管理、其他反避税法规和国际税收协定等。现有的教学内容从体系上看是比较完整,但国际税收教学内容的调整应该动态调整,除了保留国际税收基本理论和规则,应考虑到当前正处于国际税收规则重建的重要时期,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体现这一变化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譬如,在教学中应该展示数字经济下各国税收制度的变化,引导学生讨论数字经济给国际税收带来的挑战和如何应对;要既展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企业的利润转移和对各国政府的税基侵蚀,又要进一步引申到“后BEPS时代”世界多极化和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国际税收关系的影响;在讲述税收协定时,除了介绍税收协定范本等基本内容还要结合引入“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双边税收协定,使学生的学习一开始就与实践紧密结合,而不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才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这一最终目标服务。再例如,讲到转让定价相关章节时,可以引入此次新冠疫情的影响,启发学生思考特殊突发事件对转让定价的影响、对企业转让定价风险的影响。
2.2 精简重组常规教学内容
将前述新的变化引入《国际税收》课程教学内容后,就会面临国际税收课程学时不足的现实限制,以税收学专业为例,有效教学学时一般在40学时左右,要在这有限的学时里达到前面所述的课程定位,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同时在课堂教学方面舍弃一些内容。
从教学实践来看,可以对常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重组。税收管辖权这一章的内容可以与国际税收协定这一章进行重组。例如,关于来源地管辖权的实施必须先确定不同性质所得的来源地,而在国际税收协定中有一块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对不同性质和种类所得的征税权的确定,所以可以考虑带学生学习典型的税收协定并对相关概念作阐述,从知识的逻辑性方面来看可能效果会比传统教学中将这两章分开教学更好,而且选取最新的有代表性的协定进行学习还能更好地做到与时俱进。再如,国际避税方法也可以和转让定价税务管理和反避税法规的内容进行重组,通过合适的反避税案例教学完全可以展现企业采用的避税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分析税务机关采取何种措施来进行防范,逻辑性强。
2.3 增加国际税收专业英语教学
大多学校《国际税收》课程为中文课程,但课程内容本身又注定它要与国际接轨,掌握大量外国实践,这就对学生提出了专业英语水平的要求。有不少本科院校都在进行《国际税收》课程的双语教学,甚至有些院校已开展了全英教学。受制于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限制,只能逐步进行课程全英教学改革,第一步就是先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专业英语词汇,读懂相关文献中的术语,能够阅读一手的国际税收文献。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向学生传达基本概念和术语规范的英语表达,推荐外文文献供学生课外拓展提高。
3 调整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国际税收规则的基础上具备解决企业跨国经营所面临的具体国际税收问题的能力这一课程定位要求教学方法也必须做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新冠疫情特殊背景下考虑增强应对突发重大事件的能力,也要求我们在课程教学方法方面进行相关改革。
3.1 突出案例教学的核心地位
国际税收属于一门相对复杂、实践性也较强的课程,其中的转让定价、国际反避税章节内容特别适合进行案例教学。可以精选教学案例分为两种层次使用:一种是发给学生讨论并在课堂上最后进行总结分析,这类案例要提前1次课打印并发给学生,要求他们针对背景知识和相关法规在课下先做准备,在课堂上随机提问或由大家主动发表意见;另一种则属于提高拓展型,提供给学生课外按兴趣选读,不属于强制性,若学生有疑问或有所看法则可以在答疑时间跟老师沟通,不占用课堂授课时间。
为了配合案例讨论教学,除了利用已有的案例,还需要逐步建立起案例库,不断更新。合适案例库的缺乏正是我们目前教学中面临的重要困难。可以基于真实案例进行必要的改编,主要是国际税收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既包括国外的知名案例也包括国内典型案例,而且尽量选择新近发生的案例,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和最新实践。
3.2 引入实践专家进课堂
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培养目标并不是要培养专业研究人员而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精选实践性较强的章节,聘请实践领域的专家来共同授课是一个极好的尝试,实践在约40个学时中安排了6个学时聘请税务局专家和企业专家进行讲授,在课前大家就讲授内容进行商定,使实践授课能与理论学习很好结合,学生反响热烈。
3.3 现场教学与网络课堂相结合
由于该课程开设时间一般为第六学期,有些学生难免会面临一些资格考试、面试、实习时间的冲突、导致不能保证每一节课都在现场学习;有些学生需要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这时网络课堂的补充就显得特别有必要。将课程非常核心或理解有难度的章节或案例讨论中的精彩内容制作成视频,并对重要知识点录制微课视频,放到课程网站供学生按需使用。
尤其此次新冠疫情期间,在线上教学时可录制微课视频。原来作为课堂教学补充的微课视频资源,很好地解决线上教学时网络不够稳定导致学生可能漏听某个知识点或者由于教学进度无法比拟现场教学进度的问题,学生通过预习或者复习时选择观看对应的微课视频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完善《国际税收》网络课程建设,同时将章节练习题、典型案例、经典文献等教学辅助资料也上传到课程网站,形成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既能应对突发情况又能解决课程学时紧张的问题。
上述几种方法结合传统教学方法,既能提升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参与感、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又能有效节省课堂时间,实现课堂的延伸和拓展。
4 考核体系调整
为了更好实现激励,提升学习的积极性,现有考核评价体系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4.1 考核的指导思想
考核应该认同差异化,注重过程考核,体现对应用能力的评价。差异化即认可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达标要求并体现公平。对大多数同学,达到基本教学目标就应该让其通过课程考核;对少数有兴趣的同学,考核应该体现出对其努力程度的肯定,也应对其付出的努力体现出分数反馈,激励大家自愿付出较多努力在本课程的学习和探讨上。注重过程考核,即考核体系不仅包括期末考核还应包含对学生课程全过程的考核。体现对应用能力的评价,要求考核形式多样化,不仅仅是闭卷考试,可以包含案例分析、小论文等。
4.2 具体考核体系构成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确定期末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期末考核占总成绩60%,过程考核占40%。期末考核包括闭卷考核和专业小论文两个部分,两部分分别占比30%和30%;过程考核包括考勤和课后作业、案例讨论和课外文献阅读三个部分。只要学生能够按时上课,保证按时按量完成基本的课后作业就能得到15%的基本分,积极准备并在案例讨论教学时主动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则可获得最高15%的案例讨论分,认真按要求完成文献阅读要求则可获得最高10%的文献阅读分。考勤和课后作业分是基本分,只要学生付出基本努力就可以得到满分;案例讨论考核和文献阅读考核是区分学生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的。期末考试中闭卷考核以考核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点为主,专业小论文则体现学生对专业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当然,这个评价体系要求老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相当了解,所以教学班的人数不宜过多。
5 结语
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逐步探索和实践。不管如何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应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专业应用能力,最终服务于国家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