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安全”语境下公示语英译中的文化自觉
2020-01-05吴玉琴
吴玉琴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国语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当今时代,国际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一背景下,保持文化自觉与自信就显得异常重要,它是平等交流的基石,只有做到文化自觉与自信、保持文化定力,我们才能行稳致远。语言翻译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汉语承载着汉文化信息,汉语公示语翻译不仅要做到用词准确、语法规范、表达顺畅,还要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20世纪80年代,英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Newmark)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提出了交际翻译方法[1]。之后,德国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莱斯进一步阐释了这种翻译策略。其文本类型研究虽涉及公示语翻译规范化问题,但关注点在翻译技巧上。20世纪90年代后期,罗宾逊(D.Robinson)、巴斯奈特(S.Bassnett)、坎泼斯(H.de Campos)等人提出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他们的翻译研究和实践为公示语翻译研究朝更为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提供了话语表征参考[2]。近年来,翻译理论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在酒井直树、花轮由纪子等学者的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理论的新时空。翻译理论界围绕翻译中的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等话题展开讨论。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开始从这一视点来研究公示语的跨文化翻译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一些学者也把目光移向了这一问题,但广义的翻译规范研究较多,有关公示语翻译规范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搜索CNKI数据库可以发现,这方面最早的研究文章是李欣发表在 《上海科技翻译》2001年第1期上的《外宣翻译中的“译前处理”——天津电视台国际部〈中国·天津〉的个案分析》,文章提出,翻译前,应“从外宣的特定目的和受众出发,先对原文进行一番处理——增删、编辑和加工”[3]。黄友义发表在《中国翻译》2004年第6期上的《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一文,探讨了翻译的具体技巧,强调“要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去把握翻译”[4]。近几年,研究公示语翻译的文章多了起来。在CNKI数据库中,笔者以关键词检阅了2003年以来的期刊论文,共找到692篇,而近5年的就占581篇,内容集中在跨文化交际、方法论、翻译规范、翻译多元路径等方面。笔者又以“文化安全”为关键词检阅了2003年以来的期刊论文,发现与公示语翻译规范有关的文章为数不多。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应从文化安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角度来考察研究话语表达策略和公示语翻译规范问题。本文欲就此问题做出思考及分析,为汉语公示语的规范化翻译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参考。
一、从文化意义蕴含角度看汉语公示语分类
文化意义,从总体概括的角度说,它来源于人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创造,是体现在某物或某事上的一种社会历史积淀,它反映在历史、地理、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传统习俗、风土人情、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包含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生存与发展理念。一定的理论及思想为文化意义之主旨与核心,无思想的文化意义并不存在。也就是说,凡是文化,都必定蕴含着某种思想、哲理及生存的理念和方式。汉语公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汉文化元素。从文化意义蕴含的角度出发,可把汉语公示语分为表层规约意义蕴含的公示语和深层文化意义蕴含的公示语两种。
(一)表层规约意义蕴含的公示语
表层规约意义蕴含的公示语,简单来讲,就是只有表层规约意义的公示语。表层规约意义是指词语最基本的意义,也就是词语的概念意义。在东西方语言域里,这一类公示语除了词语的基本概念意义之外,基本没有附加的文化意义。它们在汉语和英语中的意义基本一致,甚至可相互借用。翻译时,可以采用归化翻译策略,朝英语叙事风格与习惯靠拢,以方便目的语读者理解。如景区常见的“游客止步”,就可以直接采用英语里的说法Staff only,这其实是正话反说的表达方式。河南省信阳市环城高速公路的两个出口,原译为Downtown 1、Downtown 2。美国也有少量的高速公路收费站,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采用他们的写法,翻译为Xinyang Urban Area 1、Xinyang Urban Area 2。再如,上海市某些公交车上的老、弱、病、残、孕专座,其当前的英译为reserved for the elderly,infirm,sick,disabled and pregnant。 这样的译语,一方面繁杂冗长,不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另一方面也会给老、弱、病、残、孕人士带来情感上的不畅快。不如照搬英文里相应的表达courtesy seat[5]。
(二)深层文化意义蕴含的公示语
深层文化意义蕴含的公示语是指在表层规约意义背后蕴含着深层文化意义的公示语。这一类汉语公示语包含着丰富的汉文化元素,包含着汉民族独特的生存理念与方式,有些元素是英语民族文化所不具备的,有些理念是英语民族不容易理解的。对这类公示语,国内一直主张采用归化翻译手段来翻译。例如,将《红楼梦》的书名翻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头记》)[6](P137)。这一译语出自英国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之手。 《石头记》是《红楼梦》的前身,也是《红楼梦》的别名。“红”在英美文化里含有残酷、血腥、暴力、危险、狂热、激进等意味,因此他在翻译时进行了规避。但它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外国读者无法了解“红”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美好的寓意及其丰富的延伸意义,也无法体会因“红”而生发的微妙感情,更无法欣赏故事的深邃意境。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这一译语是文化失真的体现。一些学者认为,“异化手段不宜大量地用于汉译英——外国读者对中国及其语言文化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如中国读者对外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如果不顾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目的语的习惯表达法,一味地试图将中国文化强加于外国读者,这样的做法往往得不偿失,有时甚至完全行不通。以外国读者群体为对象的汉译英则宜走归化之路。理想的汉译英翻译作品应当尽量向英语靠拢,以符合英语语言文化的习惯表达法”[7]。笔者对此并不完全认同。其实,正是由于外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中国话语以及中国人的叙事习惯,异化手段才显得异常重要。采用这一手段翻译的公示语能够展现汉语言文化的独特内涵,这样翻译能够促使外国朋友去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一味地考虑外国读者的接受能力,向英语语言习惯靠拢,不利于外国朋友汉文化知识的积累。而“异化翻译有利于保留我国旅游文化的异域性,即鲁迅所称‘异国情调’,并以之打动目标读者(尤其知识水平较高或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者)的心,激发这些潜在外国游客的旅游兴趣”[8]。金惠康教授提出,翻译应坚持“名、物从主人,以我为主的原则,凡具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事物大都宜用汉语拼音翻译,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9](P152)。 当然,译者也不可局限于异化翻译策略,否则,有可能让外国朋友一头雾水。应适当地做一些补充说明。如,“风水”是汉语里一个独特的表达,为了让外国人真正明白其中的文化含义,在直译为Fengshui之后,可进行必要的说明。再如 “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可以直译为Harmonious Society。
二、汉语公示语翻译中文化自觉的实质
“文化自觉”之说是1997年费孝通先生在全国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来的。他说:“文化自觉是一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 ”[10](P190)在这段话里,费孝通从三个方面对“文化自觉”的内涵做了分析:一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的自信。中华文化是公示语翻译话语体系的本源,有了这个本源,公示语翻译才能凸显中国特色。二是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时代先进文化观念已融入许多现实文化形态,包括公示语本身。翻译话语应展现这些文化发展成果,讲述当代中国故事。三是在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信。对国外好的翻译实践经验,不应排斥,而应批判地吸收,为我所用,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翻译话语的有益滋养。
从调查结果看,当前我国的一些公示语翻译缺少必需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这不利于对外交流和传播。公示语翻译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把文化自觉与自信作为公示语翻译的一个重要准则。只有对民族文化充满信心,才能更好地将民族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中国文化产品进入国际文化市场,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放射夺目的光彩。我们要让外国朋友通过公示语翻译话语这个窗口,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文化,以此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如中国人姓名的翻译。汉文化下,中国人的姓名一般都由三个元素组成:姓、表示辈分的字、名。先为姓,次为辈分,最后是名。一般情况下,这三个元素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姓”表明了血缘、群族、亲缘关系,“辈分”显示了个人在族群中的亲缘地位,“名”则寄寓了长辈对晚辈向真、向善、向美的期望。中国人姓名中这三种意义成分的排序,不仅凸显了汉文化重共性而轻个性、重宗族而轻个体的特质,也展示了中国人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即从大环境过渡至小环境。根据中国人姓名构成的这一文化特征,我们应运用汉语拼音并依照三种意义成分的顺序来翻译姓名,构建一般的姓名翻译范式。如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名字,其规范译法应为MAO Zedong。早在1976年9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就出台了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2011年10月,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又对此进行了完善,规定中国人姓名按照普通话用拼音字母拼写,先姓氏后名字,分开表述。如 “袁伟民”,应表述为Yuan Weimin。但现实中也出现了适应英美语境、符合英美语言表达习惯的译法,即采用先名后姓的排序。例如,将“毛泽东”译为Zedong MAO;有时还采用中西混搭的译法,译为Tse-Tung MAO。这种译法虽然实现了与英美文化“接轨”,有利于汉语言文化快速走出去,尽可能多地为国际社会所认知,但是其弊端显而易见,那就是使汉文化逐渐失去个性,失去参与国际文化竞争的源动力。汉文化的存在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选择,它服务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若蕴含特殊文化意义的民族话语形态(如姓名)逐渐被英美语言同化,那么汉语是没有前途的,甚至会走向衰落和消亡。英语文化(欧美文化)在全球文化冲突中一直处于强势地位,而汉文化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这就造成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阻碍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由上可知,文化自觉与自信是规范翻译原则的基础之基础。在“姓名”之类公示语的翻译话语中,让汉文化的本真功能原原本本地展示出来,应是公示语翻译所需遵循的基本思想与准则。一方面,应使翻译话语符合汉文化下的语言表达习惯,把中国的语言文化作为公示语翻译的对象与来源。从这个角度讲,一些公示语中的“中国式英语”正是文化自觉与自信的体现。另一方面,在凸显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要使翻译话语尽量突出英文的特点,毕竟翻译出来的话语是要让外国人看的,是为对外文化交流服务的。对那些具有浓厚汉文化色彩的词语,例如春节、太极拳、中药等,必须更多地遵从源语文化规范来翻译,不能为了迁就别人而导致译语的文化元素缺失,反而应倒逼外国朋友采用各种方式去了解某词语所蕴含的汉文化意义,了解该词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知识。如“孔子”一词,过去多翻译为Confucius(孔夫子),这样翻译就是迁就外国读者的表现。近年来,更多的人把它直译为Kong Zi。就翻译的本质来看,这样做是合适的,符合国际交流中文化平等的理念[11]。总之,只有树立话语表达主体在翻译中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才能使翻译话语更好地为外国朋友所接受,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传播作用。
三、汉语公示语翻译中采用异化翻译策略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的各类外国翻译作品已超过18万种,它们拓宽了中国读者的视野,为我们深入认识和了解世界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同样,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我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文化璀璨夺目。我们要加快对外文化交流的步伐,大力推进各个合作项目,通过准确的翻译话语,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外国朋友认识和了解,以加深他们对中国道路的理解,促进国际和平发展大业。
(一)传播中华文化及其话语表达方式是公示语异化翻译的根本目的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在历史上,中华文化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大发展。今天,我们正在建设文化强国,力争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绽放更加绚烂的花朵。但是,如今西方文化霸权横行,他们仍对异域文化报以歧视的态度。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竞争中确立自己应有的地位,任重而道远。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缺乏文化自信。其反映在文化作品翻译中就是“英译中”多而“中译英”显得不足。许渊冲先生说:“我们应该把翻译的趋势从大量的英译中转向中译英,且突出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以便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12]在强调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又强调突出文化个性的今天,这样的选择具有重大的意义。要通过以异化为主的翻译方式,向国外译介我们的文化作品,注重保留原汁原味,向国外读者展示异乡情调,让西方世界完整地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及其表达范式,真正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对外文化传播中,汉语公示语英译应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在汉译英中,国内有些人轻视异化翻译方式,主张采用归化翻译法,强调从外国读者的接受能力出发来选择翻译方式。实际上,正因为外国读者对汉文化及其语言知之甚少,才有必要在外宣翻译中使用异化手段,为外国朋友展示原汁原味的汉语言表达形式。
(二)消除和化解强势文化霸权是公示语异化翻译的时代追求
在英美文化圈里,归化翻译策略历史悠久。20世纪中叶之后,归化翻译策略在西方大行其道,在美国发展至极致。西方译者在翻译中文作品及相关话语时,习惯于从西方读者的接受心理和审美需求出发,按照他们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来选择翻译策略,有意规避或改造汉文表达,致使汉文化内涵及汉语言特点在译语中部分甚至全部丧失。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文化霸权在作祟。许多汉文经典和汉文话语就这样在强势文化的左右下被拨弄得面目全非。例如,由英国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翻译的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译者将书名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即《石头记》),它的前八十回于1973年、1977年和1980年在西方出版。该英译本并不被国内专家学者普遍接受,因为书中许多译语背离了原文本的意思。科利瑞(Thomas Clearly)在翻译《论语》的过程中,为了照顾英语读者的文化口味及表达习惯,对原文话语进行了随意的改造,包括肢解、增删、挪动等,对一部彰显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伟大的文化经典进行了 “归化”,致使译本中的许多观点与原书不符。译本出版后引起许多学者的不满,令人惋惜[12]。
四、结语
每种语言及其文化都有个性,这是异化方法论的理论基础。而处于某一关系下的不同语言会相互渗透以及文化具有开放性,这是异化方法论的事实根据。在翻译实践中,用异化策略翻译英文,其着眼点在于让中国读者更好地认知英美文化及其语言表达特色,以丰富汉文化和汉语言的内容;用异化翻译策略翻译汉文,其目的是让中华文化更多地为外国朋友所了解和认可,使文化大国的声音在世界舞台上变得越来越响亮。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强调异化手法的作用,并不是排斥归化翻译策略,否定其价值。在注重展示异国情调的同时,也不可忽略译语的明达通畅性和可接受性。其实,两种翻译策略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应将它们合理运用于公示语翻译实践,努力完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翻译,呈现高质量、高水平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