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色笔记》的网状结构和后现代叙事技巧探析

2020-01-05

开封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汤米莱辛安娜

陈 晶

(开封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著名的英国女作家之一,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莱辛一直致力于改革和创新。她的作品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现了上个世纪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变化,反映了政治冲突、民族冲突等复杂的社会现实,深刻揭示了背后的原因,其作品涉及许多敏感的话题,包含反殖民主义、妇女解放等多个方面的主题。《金色笔记》是莱辛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艺术价值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作品独特的网状叙事结构以及元小说、戏仿等叙事技巧和叙事手法都凸显出鲜明的后现代特征。

一、《金色笔记》的网状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对一部文学作品来说非常重要,它反映了作者对人物、事件等文学要素的安排,是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小说的叙事结构是对其故事情节发展的支撑,是整个作品的框架。传统小说的结构以横向叙事结构为主,即由一条线索串联起全篇,因此情节看起来较为简单。《金色笔记》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采用独特的网状叙事结构,由此带给读者些许混乱之感,使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在给出版商的信中,莱辛曾提到:“《金色笔记》是打破形式的尝试,也是突破并超越常规理念的探索。 ”[1](P20)由此可见,对独特的网状结构带来的混沌效果,莱辛是预料到了的,她是有意而为之,并引以为傲。在小说的序言中,莱辛坦言:“我的主要目的就是建构一部可以对自身展开评论和无声陈述的作品:通过它建构的过程来表述。 ”[2](P19)

《金色笔记》全书由小说《自由女性》和五种颜色的笔记构成。《自由女性》是一部完整的小说,分为五个部分,其间按顺序穿插了黑色、红色、黄色、蓝色笔记,而金色笔记穿插在最后两部分之间。《自由女性》是《金色笔记》的内置小说,贯穿整部作品。如果将《自由女性》看作整部作品的横向叙事线索,那么黑红黄蓝和金色笔记则为纵向线索。横向和纵向线索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作品独特的网状叙事结构。

《自由女性》是整部小说的主体部分,黑红黄蓝四色笔记在其基础上展开,朝四个方向发散开来。可以说,四本笔记就是《自由女性》的注释。莱辛将主人公安娜的形象分割成四个部分,通过四色笔记进行细致的刻画和描述。安娜的形象通过安娜的非洲生活、安娜和摩莉的政治活动、安娜的感情经历以及安娜的精神危机等四个方面来展现。四色笔记中,黑色笔记描写了安娜的非洲生活,这部分内容在《自由女性》中所占份额不多,主要涉及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反对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思想。红色笔记记录了安娜的政治生活,展示了安娜的政治信仰从坚定到动摇再到破灭的过程。《自由女性》描述了此过程中安娜的不同心境和心情。安娜和摩莉的信仰也对摩莉的儿子汤米产生了影响,汤米像从前的安娜和摩莉那样,政治立场坚定不移。然而,信仰和现实的冲突困扰着汤米,他找不到解决途径,竟然选择自杀来寻求解脱(最终没能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自由女性》中的汤米和红色笔记中的安娜十分相似,二者均遭受了由信仰带来的精神折磨,这使得安娜更加痛苦。黄色笔记的主体部分是一部名为《第三者的影子》的小说,这是根据安娜的生活经历编写的一个爱情故事。《第三者的影子》的主人公爱拉就是《自由女性》中的安娜,二者都认为自己是自由女性,因此遭受困扰。蓝色笔记其实就是安娜的日记,它详尽记述了安娜精神危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安娜的精神危机导致了其创作危机。与《自由女性》相呼应,蓝色笔记充分展示了安娜的分裂人格。金色笔记是蓝色笔记的延续,是对以上笔记的总结。四本笔记所描述的碎片化的安娜形象在金色笔记里得到统一,在这里,安娜完成了自我救赎。莱辛以寓言的形式传递了安娜重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了安娜在精神上向现实妥协的结局。

“通过塑造主人公安娜的形象,莱辛传递了她小说创造的观点,即结构很重要。 ”[3](P180)莱辛将《金色笔记》创作看做一种打破传统写作结构的尝试。其结构创新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首先,突出主题。除了为作品内容服务外,创新的结构还被赋予更多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突出作品的主题。《金色笔记》这样进行结构安排,旨在反映20世纪四五十年代动荡的社会局势和人们的精神危机。网状结构形象地展示了分裂和统一的主题。其次,将“碎片拼接在一起来展现混乱的生活状态”[4]。网状结构表达了莱辛对现代生活的评价,即世界长久以来都无法统一。《金色笔记》是对人们混乱生活现状的考量和反思。第三,反映小说创作过程的创新,证明小说内容和结构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小说的结构在作品的创作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二、《金色笔记》的后现代叙事技巧

《金色笔记》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其叙事技巧极具后现代特征。其叙事技巧中最为突出的是“元小说”和“戏仿”两种后现代创作手法。由元小说和戏仿创造出的碎片化叙事模式,不仅凸显出后现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更揭示了作品想要传递的“混乱”的主题。

(一)元小说

“元小说”这一概念由美国作家威廉·加斯提出,加斯将元小说定义为 “关于小说本身的小说”[5](P25)。元小说关注小说本身的创作过程及其虚构成分。元小说将传统小说的隐性叙事变成显性叙事,这是其显著特征。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作者依然注重讲故事,同时也揭露其虚构的本质,通过自我背叛、自我审视来展现小说的创作过程,将创作和批评结合在一起,探索小说的写作艺术。

《金色笔记》元小说写作手法的运用在黄色笔记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内置小说《第三者的影子》的作者安娜,也是整部书的主人公,她在自己的作品中记录了自身的感情经历。安娜及其周围的人物是自己作品主要人物的原型。《第三者的影子》的主人公爱拉实为安娜自己,保罗是根据安娜的情人迈克尔的形象设立的,茱莉亚的原型则是安娜的好友摩莉。《第三者的影子》实则是安娜描绘其真实生活的一部作品。

此外,元小说的特征还体现在黑色、红色、黄色和蓝色笔记中日记和剪报的运用上。黑色笔记主要以日记的形式展现了安娜的作家生活,记录了安娜的小说《战争边缘》的出版和其1915年以来重新创作的过程。日记里粘贴的各种剪报对《战争边缘》作出了评论,这里再次运用了元小说的创作手法。“这是一篇《战争边缘》的评论,剪自《苏联文学》,1952年8月。‘英国殖民地的剥削是可怕的,在这部大胆的先驱小说中得以展现。而这部作品正是在帝国主义的眼皮底下创作出版的! ’”[2](P424)

作品的结尾也运用了元小说创作手法。安娜克服了自己的创作障碍,开始创作第二部作品。索尔和安娜互相为对方的新书写下第一句话,而索尔写给安娜的正是《金色笔记》的第一句。至此,全书的脉络突然变得清晰——《金色笔记》是安娜克服创作障碍后推出的作品。之前,读者会认为全书是主人公安娜生活的真实写照与现实描写,然而,结尾处的突然转折提示读者,全书实际是安娜创作的一部小说,安娜成为自己小说的主人公。此时,现实和虚拟的界限变得模糊,读者很难辨别《金色笔记》究竟是安娜真实生活的记录还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罗钢指出:“虚构不再是现实,它也许是现实的再创造或复制,甚至是基于现实的再创造。它只会是一种现实——一种自给自足的现实。”[6](P64)莱辛将现实和虚构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说,她将元小说创作手法运用到了极致。

(二)戏仿

戏仿是一种文学模仿,是指在保留原作品形式和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变换作品内容和主题的一种创作手法。戏仿是对原作品的批判性改造。帕特里夏·沃在评论元小说的戏仿时提到:“滑稽的戏仿将创作和批评融为一体,用现在的‘话语材料’替换已是‘事实’的事物。 ”[7](P101)通过戏仿原作品,创作者间接表达了对原作品的讽刺和批判,从而揭示出另一种思想和主题。

戏仿在《金色笔记》中随处可见。琳达·考夫曼曾评论道:“通常戏仿是一种抗议,抗议贫乏的语言和富足的经历间的矛盾性。这在《金色笔记》中比比皆是。 ”[8](P132)《金色笔记》戏仿了俄狄浦斯神话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对大量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容和风格进行了夸张和扭曲,营造出荒诞怪异的效果,从而表达了对传统价值观和老套文学形式的批评、讽刺以及否定。

通过对俄狄浦斯神话的戏仿,莱辛的作品反映了现代人的异化和困惑。在小说中我们看到,摩莉的儿子汤米总是充满失望且茫然无措,经常陷入沉思,他不知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他既不想成为像安娜和摩莉那样一直处于困境的人,也不想成为像父亲那样被固定生活模式所困的商人。汤米对无意义的生活失望透顶,于是试图通过开枪自杀来寻求解脱。然而,像俄狄浦斯王一样,他没能成功,并且变成了盲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自此之后,汤米似乎找到了人生的价值,他同继母玛丽安一道投身于进步事业中,整日忙碌。“接下来发生了一些事。自从出院后都没有离开过家人庇护的汤米,竟然和玛丽安一道参加了场关于非洲独立的政治会议。”[2](P486)他帮继母戒酒,甚至帮继母逃离不幸婚姻,使玛丽安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汤米的故事与俄狄浦斯十分相似,却又有许多不同。汤米没有俄狄浦斯王那样的英雄气概和智慧,他只是一个无能的年轻人。此外,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而汤米只是完成了对父亲的反抗和对继母的救赎,他对父亲有着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对继母视同朋友。俄狄浦斯的故事有一个悲剧性的结尾,而汤米最终进入了父亲的公司并打算在商界实现个人梦想,这也突出了莱辛作品“传递希望”的主题。

在作品中,莱辛还对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戏仿,其中,戏仿最多的要数詹姆斯·乔伊斯的名作。《金色笔记》主人公安娜的名字就来源于乔伊斯《芬尼根守夜人》中的“安娜·利维亚”,而安娜的朋友摩莉的名字来源于乔伊斯《尤利西斯》中的“摩莉·布鲁姆”,不难看出,莱辛这是有意为之。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描述了布鲁姆从1904年6月16日早上8点到次日2点一天的经历,其运用不间断的意识流,旨在探寻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命的本质。同样,在《金色笔记》中,莱辛完整地记录了安娜1954年9月17日一整天的心理活动和想法、感受。这天对安娜来说并不寻常,发生了许多事情:她深爱的情人迈克尔离她而去;她在办公室无心工作,陷入无限的沉思中。“我想着,迈克尔要离我而去,我们结束了……我要退党。我生命中的这个阶段结束了。 ”[2](P338)这是莱辛对乔伊斯作品中意识流的戏仿。乔伊斯笔下的布鲁姆度过了平常的一天,但莱辛笔下的安娜度过了对她的感情和政治生活而言意义重大的一天。从这点来看,莱辛对经典作品进行了创造性模仿。“这一系列包含差异的模仿开辟了一条同过去作家作品对话的道路。 ”[9]

《金色笔记》对著名作家作品的戏仿,不仅唤起了读者对历史和古老神话的记忆,也将人们的视线聚集到现实的碎片化生活上。读者往返于两部作品之间,品味着书中那些讽刺的话语,思考着那些不可调和的矛盾和问题。可以说,戏仿带给读者多样化的阅读体验。通过戏仿,莱辛展现了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三、结语

有时,形式也是内容。《金色笔记》的网状叙事结构是无声的语言,是对作品混乱主题的独特阐释。元小说和戏仿这两种后现代叙事手法的运用,有效推进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元小说叙事手法下,该小说在现实和虚构之间来回切换,这突显了小说混乱的主题;戏仿不仅唤起了读者对经典作品的记忆,而且引导人们在批判与讽刺中反思现实,因此这一手法的运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对《金色笔记》创作结构和叙事手法的深入分析,有利于挖掘这部小说重要的文学艺术价值,有利于读者正确解读并更好地鉴赏这部优秀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猜你喜欢

汤米莱辛安娜
汤米小老鼠
你的眼睛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Something I Didn’t Do我没做的事
谁的50分
多元化文化视角下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