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为德之本
2020-01-04童喜喜
童喜喜
新时代,呼唤新的德育。
世事如海,人为锚。信息时代,科技导致“海面”越来越宽广,同时意味着风越狂、浪越急。新德育之新,在于它是一项内与外兼修之事:于个体而言,是探讨在信息时代,个人如何创造自己的幸福;于群体而言,是研究人类在文化的剧烈碰撞中、置身于未知的宇宙下,如何相处、如何栖居。
新在多元化
法律是规定我们的底线。道德是展示我们的上线。新德育充分尊重多元,尊重底线之上的每一种选择。我们认为,每一种选择,要么是从不同侧面,要么是从不同阶段,体现出每个人的道德律,也就是每个人的自我教育之果。
新在完整性
既有的德育,要么单一维度,让美好事物因强制手段而蒙尘,要么尖锐杂乱,借自由之名施无德之行。新德育以尊重为起点,以多元为基础,以抉择为手段,以规训为辅助,以自律为目标,致力于采用更多方法,协助人们看见更多侧面、体验更高阶段,是为“完整”,以此帮助人们从内在实现自我超越。
新德育的完整性,恰如黑格尔的“正反合”之合,力图在传承中超越。
新在平等性
在传统德育中,通常是一方对另一方开展德育。我们认为,这正是德育工作开展易、见效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一种“德育工作智育化”的错误做法。新德育在开展过程中每一方都绝对平等,每一方只是呈现自我思考,在沟通碰撞中完善个体认知,促进自我提升乃至超越,影响对方达成由内而外的自我改变,从而形成真实有效的德育。
新在浸润性
无论以陶行知所说的“生活即教育”,还是以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活”,认真审视生活和德育的关系,难免发现不尽人意。
首先,生活时刻都是现场直播,一个人在德育上出现任何问题,都已经是德育的结果,此时再来采取措施,都必然是由外向内的力量,与德育必须的内在认同相矛盾。必然导致效果打折。
其次,教育是试错的过程,生活却不会给人太多试错的机会,这也导致开展德育的时机不够多。必然导致难成习惯。
第三,信息时代的信息过载,生活中充斥的大量不良信息,对德育是极大的挑战,甚至是直接的伤害。必然导致难扎根。
新德育,以学校、家庭等物理空间,汇聚伟大事物,成为美好事物的中心,以影像艺术、模拟活动等方式,创设情境,让人们身心浸润其中,进行抉择,从而在可以反复的过程中,一再试错、试炼,最终形成有效的德育,达到自我的不断超越。
新在思辨性
传统德育,从外部开展,多是规训和教化,从内部激发多是诱导和传承。新德育与之不同,在于思辨性,并体现在过程和内容两个方面。
一方面体现在过程中,是指实施之中,因为尊重多元化、因为需要抉择,而进行思辨,只有进行思辨,在自由抉择中,才能有效。一方面体现在本质上,是指对道德内容和德育自身的辨析,比如,曾经女子不裹小脚是有伤风化,曾经男子剪长辫是杀头之罪,正是通过思辨,我们才能在辨析中完成德育的自我创新。
教育中,德育是最容易出现封闭的范畴。以思辨性促成德育的开放性,从而以新德育引领新进步。
然而,这一切新时代中的德育之新,都建立在一个“旧”的基础上:情感。
情感堪称德育的本质。冷漠麻木是德育最大的杀手。如果说工业时代,教育重在习惯,是人类以潜意识战胜机械化,那么在信息时代,教育重在情感,唯有情感是人类领先人工智能之处。
著名教育家朱小蔓教授作为情感教育的奠基人和拓荒者,不仅以智慧做出了诸多开创,同时以仁愛言行予以了亲身垂范。
越是世事变迁迅速,越是需要深刻懂得、深切怀念前辈。是前辈昔日的创新,才缔造今天的璀璨。情感与学问,只有融为一根接力棒,才能在时空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