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我管理方法探究
2020-01-04彭学俊
彭学俊
【摘要】小学生要想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就必须树立自我管理的意识,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及习惯,研究构建具有特色的个人自我管理方式方法,实现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最优化。
【关键词】自我管理;方法探究;小学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生的教育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存在着“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不讲卫生”等不良倾向。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正,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一生。因此,在小学的班级管理中,经常看见教师非常忙碌,处理学生的各种事情,而学生就像小绵羊一样被看护着,即使这样做,部分学生的情况依然得不到改善,反而浪费了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所以,基于此点出发,教师应该尝试着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小学生做到既是管理者,又是管理对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认识规矩,熟悉规矩,内化规矩
规矩,不是死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但是对于刚刚认识规矩的孩子来说,只能“板上钉钉”般的告知,在学习生活中,规矩会潜移默化的被孩子们了解并约束他们。一个阶段之后,大部分孩子,会对不同情况中的规矩有所熟悉,这个时候,他们还是会偶尔违反规矩,但是他们会很快意识到错误,到了这个阶段,教师就需要组织学生开始总结错误,并反复提醒强化容易出错的部分,学生就会慢慢将规矩内化为对自己的要求。
(二)重复习惯,形成习惯,巩固习惯
如指导学生正确有序地穿脱衣服、折叠衣服,让学生随时检查鞋带并学习系好系牢固的方法,学会轻轻地吹热汤热水,按时洗澡、刷牙……许多本来需要教师护理照管的生活小节,要求学生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这样的训练,会使学生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将大大促进学生在群体中活动的信心。习惯的养成,其实无非是一种正确行为的反复训练而形成的固定模式。当一个好习惯被确认,教师需要在学生形成习惯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醒与确认以及纠正,在习惯形成之后,依然不能放松要求,要将每一个好习惯都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条件反射”。
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要求每位学生从个人卫生、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制定一个目标责任状,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每月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提高家长对培养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家长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反思,摒弃不利于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因素。并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效地督促。
二、构建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
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和集体教育的教育态度,创设民主宽松充满平等友爱的气氛,使学生个体的才能在集體中得到充分表现,逐渐使每个学生产生自信和自主感。
教师应注意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日常工作的管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具体组织实施活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及发展学生的能力,在组织实施中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同时还要开展活动,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
三、制定共同遵守的群体规则
尊重学生自身人格,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工作的第一鉴定者,开展“如果你是老师”“假如没有规则”等探讨活动,师生换位,让学生明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知道个体必须遵守群体规则才能让人人快乐,没有群体规则就没有个体公平等道理;组织“你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听你们指挥”“你需要老师怎样做”等机动活动,了解学生需求,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及形式,共同制定活动要求,约定群体规则,参与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学生内在需求得以满足,自我建立的规则就更容易内化为自身真正自主管理的行为,达到制定规则个体参与,遵守规则群体响应,个人与群体和谐统一的良好效果。
四、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
在琐屑平常的一日生活中难免有司空见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重复发生。针对群体中常出现的问题,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大讨论,“没带本子怎么办”“铅笔丢了以后”“有人搞破坏”“碰倒别人了”“撒了饭以后”……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想,让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逐渐明白事理,不断澄清是非,并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和校正自身行为,许多看似烦心的小事情在学生认识提高以后就会自然平静的不了了之。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矛盾、冲突,让他们先自己用规则去分析并试图合理解决,然后让全体学生展开讨论,让不同的问题在商讨中达成共识。经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自身及同伴问题的能力会普遍提高,当类似事情发生时,许多需要老师插手的问题在静观与等待中学生就会很好地解决,让人人参与群体管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长期的有意识培养,会使得学生普遍认识你快乐,我快乐,大家一起多快乐;你帮我,我帮你,我需要你你需要我,暖融融的集体中有人关心有人爱护,学生获得了被尊重,被保护,被需要的成就感,就更加深了自我在群体中的价值。学生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提高,减少了教师许多重复性工作,大大解放了教师的手脚,教师也就更有精力与体力投身于益于学生发展的活动中去,使群体生活更为有益、有序,群体智慧群体受益,促进学生全面整体地发展。
五、发挥榜样力量的激励作用
(一)教师的榜样作用
在班级工作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时常会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高尚的品格,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量,只有具备高尚品质,才会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信,愿意听从其教诲。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不仅要做好管理者的角色,更要努力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使所有的学生能爱你、尊重你、信任你,在言行上模仿你,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上进欲,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改掉自身的缺点。
(二)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教师每天可以将一些“口算能手”“纪律标兵”“小雷锋”等公布在“表扬栏”里,让学生去感受身边的表率,这样更具有真实性,影响将更大。只要持之以恒这样做,让班级中先进的学生带动后进的学生,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就会逐步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成为优秀学生的目的。
(三)从周边环境中寻找榜样
经常为学生播放名人名家的动画短片或给他们讲故事,同时把发生在周围的典型事例讲给学生听,让他们从身边的人学起,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教师身上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应相信只要有付出必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马顺国.浅谈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