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的“体医融合”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2020-01-04黄子伦刘磊李默涵刘洋柳可心高振萍

中国市场 2020年32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健康中国改革

黄子伦 刘磊 李默涵 刘洋 柳可心 高振萍

[摘 要]文章通过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分析,提出了体医融合的健康理念,将体育与医学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降低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体医融合这个理念可以通过体制改革、合理运动、培养体医融合人才和加强体医融合的舆论引导等方式融入人们生活,从而促进人们身体的健康成长,改变人们对体育运动和医疗卫生的态度,推动国家“体医融合”产业飞速发展。

[关键词]体医融合;健康中国;改革

1 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发展现状

1.1 体医融合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缺乏锻炼导致的病态,人们往往需要到医院就医,体医融合这个理念,其意义即将体育运动和医疗卫生服务相结合,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即可一定程度上预防、治疗、康复某些疾病,一些患有特殊慢性病的人便不必要到医院来就医,这样可以缓解医疗资源的压力。体医融合理念有助于将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与体育运动行业进行系统化全面化的整合,对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改善医疗服务的效率、增强管理能力等有着巨大的优势。对于慢性病的预防和康复起重要作用,在就医的环节中,分离出来一个体育运动康复中心,使一些通过适合的体育锻炼就能康复的慢性病逐渐减少,这样就能够大大缓解医院的压力。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人们的身体素质不断地提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逐渐地增加,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充满了动力,拥有健康的国民意味着拥有巨大的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们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对于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2  体医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体医融合是体育和医学的相互结合,體育学科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及手段,医学学科在体医融合中提供主线和路径,全民通过科学健身促进健康、预防慢性病、提升亚健康人群身体素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完善体质健康体系,探究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做到真正的科学运动。我国目前处于长期的老龄化趋势,根据世界通行标准,2012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27亿人,且每年以800万人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1/3。不良生活方式可以引发疾病,现代生活方式弊病造成久治不愈的慢性病。心理精神障碍、运动损伤和亚健康人群增多,把体育和医学结合到一起,在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效果会更突出。为了防止某些疾病发生,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在促进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民众的健康水平。

1.3 体医融合发展现状

党的十六大会议第一次把全民健身写入工作报告,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强调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强调体育对建设健康中国的突出作用。政策的颁布与理念的形成对“体医融合”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中国“体医融合”虽较国外发展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建立了试点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国很多学者对体医融合的模式提出“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应结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和‘互联网+,实施搭建体医融合健康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将体医融合与健康中国平台相结合,搭建更加全面的健康服务平台。还有些学者认为体医融合可以从“有氧健身”+“智慧医疗”模式,“1+1+2”社区工作模式 ,“三位一体保健康”等模式入手,实现体医融合的快速发展。

2 健康中国背景下的“体医融合”发展路径

2.1 体制改革,体医融合融入政策

我国处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阶段,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将健康的理念融入制定的政策中。让民众知道体育运动,对于一些慢性病的预防起到了关键作用,并非所有疾病都需要去就医。但是也要及时的普及一些医学知识,也并非所有病能够“挺”过去。缺少运动的手段医疗和缺少医疗手段的运动,都是不存在的。从疾病的预防、治疗、恢复,在每一个环节中体现出体育运动和医学结合的重要性,引导人们重新认识健康以及疾病,使人们向着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的方向努力,将医生从原来的“一对一”服务模式,转变为以团队服务患者的健康医疗模式,把体育运动变为整个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司其职,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形成一股全民热爱健康,追求健康的社会潮流。

2.2 合理运动,设定运动计划

让人们意识到并非所有运动都能够获得健康,只有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够促进健康。医生针对不同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做出不同的运动计划。通过媒体,大力倡导健康运动,让人们知道运动对于哪些慢性病的防治起到关键性作用。还应该在整个环节中,分离出一个疾病恢复中心,更加专业的指导一些疾病预后的运动,为其设定更加专业的运动计划。因为不运动对身体有害,运动不当也有害,疾病恢复中心承担着疾病预后的重要责任。

2.3 积极发挥政府的职能,培养体医融合人才

政府根据自身需求制订计划,需要政策的支持,以及资金的投入。监管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确保资金真正的落实,用于体医融合。调整一些高等院校的学科设置,招生规模的扩大,对于医生、健康营养师,以及教练继续进行教育学习,完善全日制教育,以及在职教育的学习制度。根据不同的健康需求,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定向培养人才,做到精细化和专科化。并且要建立一定的标准体系,只有合格的人才,才能够满足群众的需要,才能做出合理的健康运动计划,建立严格的监管体系,提升体医融合人才的质量。

2.4 加强体医融合的舆论引导

通过媒体、网络,以及社区进行普及,我国现在主流的趋势是虚拟互联网,官方媒体必须有一个公众号,以此来宣传科学的体医融合。绝大部分年轻人,中年人喜欢上网,通过网络他们可以知道体医融合的重要性,主流媒体也必须将体医融合的宣传放在首位,让年轻人、中年人耳濡目染,真正让年轻人、中年人体会到体医融合重要,并且愿意去锻炼,多数老年人不会运用网络,社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政府培养的人才,一部分要到社区,帮助社区老年人制订一个合理的计划。

3 结语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在向我们施加压力的同时,又减少了锻炼时间,生活的积极性逐渐下降,从而导致工作学习效率的低下。然而,体医融合普及后,可以更加有条理、有计划地增加人均的体育运动时间,从而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使人们的心情更加放松,提升生活的幸福度。有相关研究已表明,运动可以使人心情愉悦。当前社会已经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大家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但是却有相当数量的当代人对运动态度消极,这令普及体医融合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全民健康这一目标,全社会人民都应当参与推进体医融合的普及,例如在社区开设体质检测让大家更加充分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等实际措施,这样可以更好地推动健康中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继星,陈家起.体医融合的制约因素分析及路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19(4).

[2]王波,董杰,盛磊,等.体医融合内涵、模式及路径探讨[J].体育科技,2018(3).

[3]张鲲,杨丽娜,张嘉旭.健康中国:“体医结合”至“体医融合”的模式初探[J].福建体育科技,2017(6).

[基金项目]牡丹江医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健康中国背景下的‘体医融合发展趋势研究”(项目编号:201909)。

[作者简介]黄子伦(1998—),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牡丹江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学士;通讯作者:刘磊。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健康中国改革
改革之路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改革备忘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