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学生高等教育及预科工作现状与学生工作路径研究

2020-01-04刘一楠

银幕内外 2020年7期
关键词:预科学生工作高等教育

摘要:本研究旨在梳理分析少数民族学生高等教育与预科班工作在高校中的实施现状、既有问题及面临工作难点,以高校为研究立足点进而对高校教育中的主体、客体及相互作用进行解析,探索学生工作开展的有效路径和策略性补充。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预科;学生工作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介于高中和大学二者之间,是国家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而采取的一种特殊办学形式,早在18世纪就已出现在西方国家的特色教育中;在当代中国多元文化发展之下,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和高等教育作为中国民族研究、高校教育研究、思政教育研究等多领域共同的研究范畴,一直以来被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同时也成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政策制定的“智库”,为之提供系统化的资料支撑。少数民族预科班是整个学生管理工作的起点,但结合相关文献发现,民族预科教育基本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模式培养创新等层面,和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研究一样,两者多专项于学生的阶段性教育和特征,在两者环节衔接、效果评估及学生工作的实效性反馈层面上有所缺失。

一、研究群体本身特殊性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差异、民族性格差异等多重差异,在高校呈现为特殊群体,因此其管理也呈现出特殊性、复杂性和敏感性,历来也是学校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研究成为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了解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办学成效、把握民族高等教育研究进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有利于维护校园稳定和社会安定。同时,本研究还会从辅导员视角出发,以日常学生工作开展为实践载体,对该学生群体进行多维度深描。

本课题旨在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加强跨学科研究,以期在既往研究成果基础上将各学科研究成果形成相对稳定和全面的总结,并为少数民族预科工作实际效果评估提供现阶段时代背景下的数据支撑,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优化教育层次,改进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

二、少数民族预科班、高等教育概念及政策框架

通过前期文献梳理、政策阅读对研究关键词作基本要义的文献综述,但研究要素往往不单独存在于研究之中,我们需要对其背后的组成要素及政策配套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搭建出研究基本理论脉络。只有充分把握预科阶段学生发展情况和规律、跟进本科教育阶段学生状态及发展进程,才能更为系统化、全面性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更好的完成角色转变、真正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倡导者。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作为党和国家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特殊政策措施,不仅是高等教育的特殊部分、也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过渡部分。一般学制为一年,旨在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与发展,为更好适应高等院校本、专科发展和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学习基础。那么,以“高等教育”为本质、以“民族”作为特色的高校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阶段中,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等综合情况如何则是对预科学习成效的主要检验标准,也对前一阶段调整政策和工作模式更新有着重要启示。

三、結合管理工作实际,梳理分析少数民族学生高等教育与预科班工作在高校中的实施现状、既有问题及面临工作难点

本研究结合L校预科班阶段学生基本情况、分流情况、本科阶段各方面情况,对真正进入高校开展本科学习前进行的针对性专业分流指导举措,如对L校的新生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在分流后二级学院本科教育成效进行评估。数据显示,L校自2016年合校以来内科班学生招生数量也较往年明显增多,进而对高校少数民族管理工作提出更多挑战。在既有学生工作基础上,本研究还会从L校C院本科教育中占比约11%的少数民族学生入手,通过参与观察、个案调研对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在学业、生活、语言沟通等各方面进行情况摸排,并做连续性考察、记录和分析,进而从学生主体、高校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配套、家校互动等主客观层面分析引发学生既有问题的原因,以期让学生更为充分地了解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景、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影响等。

四、探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自主性发展及学生工作重点的策略及方法

本研究着力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探究学生发展途径,作为高校教师在文化大环境中应更加注意教育方式方法,每个学生解决方法不一而论,在问题中多尝试、多观察、多总结,“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更加“后现代主义”的工作形态中以发展持续的眼光、相对主义的观点看待每位学生,给学生以成长的时间与空间,并在学生工作开展过程中保持工作热度、强化工作定力,更好实现学校民族教育目标、完成国家民族教育任务。

五、小结

在多元文化变迁进程中,高校学生特质、教育环境及先前的政策实施土壤发生了显性变化,本次研究通过对环节衔接、效果评估及学生工作的实效性反馈,从性别因素、区域因素、学生群体评价(他者影响因素)、文化多元变迁等影响因子介入开展研究。将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教育看做是双向选择而非学生单向接受适应的过程,因而在主客体结合中介入方法和资料设置以达到提升受教育者思想和行为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发挥主导作用,少数民族学生作为主动主体需要积极主动参与。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在过程中探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自主性发展及学生工作重点的策略及方法,在文化多样性基础上对预科层次人才培养进行反思,致力保障少数民族学生高等教育机会-过程-结果的公平。

参考文献:

[1] 龚文霞.钟贞山.胡五生.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研究热点与主题聚类的知识图谱分析[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8(11).

[2] 常蒙.从学生工作视域看少数民族预科班日常管理[J].青年与社会,2020(08).

[3] 耿乃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8).

[4] 皮艳艳.少数民族两年制预科生教育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昌工学院,2014(06).

[5] 周道军.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预科课程设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刘一楠(1992—),女,河南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

猜你喜欢

预科学生工作高等教育
招生政策没吃透会有多少损失?
跟踪导练(二)(6)
如何做好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管理
浅析新媒体推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综述
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问题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高校学生工作老师处理学生事务数据的小技巧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