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陕西音乐文化发展的新路径

2020-01-04孙璐璐

北方音乐 2020年21期
关键词:新路径文化

【摘要】音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力量之一,包含一些特定的、与音乐艺术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文化现象。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又是中国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保留了丰富的地域音乐文化。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陕西音乐文化的发展也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关键词】陕西音乐;文化;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218-03

【本文著录格式】孙璐璐.新时代陕西音乐文化发展的新路径[J].北方音乐,2020,11(21):218-220.

基金项目:2017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陕西音乐文化发展新路径研究(立项号:2017J021)。

音乐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艺术现象,对社会和个人都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音乐既能揭示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更能展现其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的诸多影响。在陕西这片历史文化发源地上,独具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根深于此,充满了诗意与灵魂,正向世界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一、“新活力”的源头

西汉年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前126年、公元前119年—前115年),他们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等中亚和西亚国家,正式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丝绸之路”,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大宛之迹,见自张骞。”而根据考古遗迹发现及史文献的记载证实,事实上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前,中西方各族人民便已有了初步的沟通和交流。姚宝猷《中国丝绢西传史》一书中便记载:“中国丝绢在先秦时代即已传至西亚及东欧诸国。其时,西方人士对于丝绢之原产地,果为何国?又其方位若何?均为茫然,只称其产地为赛里克,或赛里斯,或……西历纪元前后,欧走人对于吾国及人民之称号,约有两大类:第一类即上举之赛里克、赛里斯、赛里亚、塞拉斯、塞里可思;第二类为新或秦,及新那或秦那。新或秦,指中国之国土;新那及秦那,指中国之住民。”作为东西方交往的丝绸之路,不仅包括上述所谈的陆上丝绸之路,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起朝鲜、日本、西至东非和地中海东岸的全部航线。同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海上丝绸之路也将世界各文明古国连接在一起,推动着东西方世界的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是中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东西方人民共同开辟的友谊支路。这条道路上记载着中国人民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历史故事。在古丝绸之路上,西方众多珍贵的产品,如植物新品种、毛皮毛织品、珍奇异兽以及其他珍奇物品等源源不断传入我国,不但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生活,对中原地区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也产生了良好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的产品和技术也随之西传,如中国的植物、漆器、冶铁和水利灌溉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也通过丝绸之路传至西方,为亚洲和欧洲經济的发展也起到重大作用。丝绸之路还像一条大动脉,通过它,东西方各国间将本土的灿烂文明互相传播。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丰厚优秀的文化遗产。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文化不断传入西方,如天文学、儒道思想、医学、音乐、绘画等;亚欧文化也沿丝绸之路东传,如杂技百戏、乐曲、器乐、歌舞、宗教等最为突出。

“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对古代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继承与发扬,我国发展要同沿线国家发展相结合,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相结合,将延续千年的丝路文明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

二、陕西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

陕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7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的祖先,20世纪60年代在蓝田考古发现的猿人化石便是最好的证明。陕西还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公元前11世纪起,先后就有西周、秦、西汉、东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在陕西建都。省会西安(古称“长安”)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以西安为起点向西出发,在这条贯通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灿烂文明互相传播,也使得当时的长安成了国际贸易中心与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陕西音乐文化历史悠久,保留了丰富的音乐遗迹。早在新石器时期,陕西地域便已经出现了与音乐相关的器具,如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遗址就发现了先民们所使用的陶埙、陶哨等原始乐器。除此之外,还有出土的周秦青铜礼乐器具、汉画像石与墓葬壁画、隋唐乐妓俑与墓葬壁画等,这些在陕西出土的音乐文物,活生生的是一部周秦汉唐音乐图景,让我们更真实的了解到陕西古代的音乐文明。而当今,陕西音乐因地域的不同被大致划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大音乐文化区,这三大音乐文化区由于区域间文化的差异也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种类。陕北地区的音乐类型主要有陕北民歌、榆林小曲、道情、绥米唢呐、闹秧歌、二人台,道教音乐等;关中地区的音乐类型有关中民歌、秦腔、碗碗腔、关中秧歌、西府曲子、西山酒歌、韩城秧歌、西安鼓乐,锣鼓乐等;陕南地区的音乐类型有陕南民歌、镇巴民歌、旬阳民歌、汉调桄桄、汉调二黄、商洛花鼓、弦子戏、商洛道情、锣鼓乐,丝竹乐等。

音乐文化像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与各种文化融合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和演变。项阳先生曾在《当传统遭遇现代》一书自序中所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属于人类口头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既为传统、遗产,显然是在历史上发生于发展的,有些得以传承至今,有些则在历史长河中演化,有些甚至消亡。”陕西音乐文化的发展正是如此,它经历了漫长的沧桑岁月,饱经忧患,却仍留下了民族文化的精髓。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西方音乐的传入,传统音乐文化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其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音乐活动形式逐步淡化、西化甚至遗失。如流行在陕北地区的大唢呐,其原本是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村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满月、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要请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现如今,当我们再去陕北参加仪式、庙会等热闹场景时,场面已失去了它原本的样子,“参合了现代时尚流行元素的电子铿锵和卡拉ok伴唱随处可见、如雷贯耳,传统的老乐班反倒成了稀罕物,较难听见延绵而悠扬的吹打声。”二是异国文化的碰撞给当地传统音乐文化带来了更多的挑战。这种现象更多表现在青年一代对音乐类型的选择。通过调查了解到,现代年轻人对音乐的喜爱大多偏向于现代流行、欧美摇滚乐等类型,而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接纳人群则是凤毛麟角。三是活态资源保护措施欠缺。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一直以来都以传统的“口耳相传”形式代代相传,那些承载当地文艺精髓的老艺人们,他们正是传统音乐文化的活态资源。然而,城市化进程使得传统音乐不再如往昔般受大众追捧,取而代之的现当代音乐及传播方式给以技艺为生的老艺人们带来了巨大生存挑战,他们有些转行、有些甚至不愿自己的后代接班。在这种“传统遭遇现代”的社会背景下,陕西音乐文化发展面临着巨大冲击。

三、陕西音乐文化发展的新路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着道路选择。“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提出,就是建立在这种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土壤之上。音乐文化是一些特定的、与音乐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文化现象。作为活态艺术的音乐,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传承的纽带,也承载着各国各民族间的文明交流。这条“文化互鉴”之路所秉承的开放理念,给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陕西音乐文化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也开启了发展新路径。

(一)陕西音乐文化与城市建设发展

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在《城市文化》一书中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新文化,这大约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历史文化更是悠久灿烂,正如人所说:“在西安,吹过的风都是文化,踩的地全是历史。”若要大力发展古都城市,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必不可少,音乐文化资源就是其中一部分。2017年5月5日,西安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新局联合出台《西安市建设“音乐之城”实施方案》,其中明确部署将在城区内打造7大音乐文化街区,如永兴坊传统音乐聚集区,将展示华阴皮影和老腔传统音乐文化并成为精品;陕北民歌大舞台周末文艺演出剧场将把原生态的陕北民歌、陕北文化和风土人情与关中文化融合;九部坊”音乐街区以隋唐时代最具代表性宫廷音乐九部乐为名,打造互动音乐艺术乐园、音乐酒吧一条街和多元文化社区枢纽等。除此之外,“音乐之城”的建设任务还有音乐设施建設、打造精品音乐文化品牌、开展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国际间音乐文化交流等。这些都标志着在未来5年的时间里,要逐步将西安打造成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中心。在新时代的引领下,沉睡多年的陕西传统音乐文化被唤醒,并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陕西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

陕西旅游资源丰富,音乐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产业可以成为音乐文化的平台和载体,音乐文化也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并使其拥有更高的人文价值和利润空间。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曾提出,陕西将建设成国际一流文化旅游中心,这一目标任务为陕西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不但彰显了陕西文化旅游的鲜明特色,更带“活”了当地的音乐文化。如临潼华清池《长恨歌》、大唐芙蓉园《梦回大唐》等剧目的成功,正是陕西音乐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典范,陕西音乐文化发展可以结合旅游产业寻觅一条新道路。如将当地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陕西旅游产品之中,打造文化艺术舞台,展演陕北民歌、眉户曲子、关中秦腔、安塞腰鼓、陕南花鼓、社火等传统音乐,让游客既能感受到旅游地的人文气息,也使得陕西传统音乐文化得到了传承和保护。

(三)发挥学校教育,传承音乐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内在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兴旺崛起,要靠自身民族意识的觉醒,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起着关键作用。陕西音乐文化众多且优秀,如西安鼓乐、秦腔、蓝田普化水会音乐、绥米唢呐、白云山道教音乐、镇巴民歌、汉中桄桄等传统音乐,部分已被列入到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有学者提出,“学校应该成为传统音乐传承的重镇,并且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保护非物质文化事业中的作用,口头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才能得到真正地保护和鲜活地传承。”自2008年至今,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多次举行“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先后在全市20多所院校和中小学开展非遗展演及研习活动,让青少年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西安鼓乐”得到陕西省文化厅高度重视,不但成立西安鼓乐研究保护中心,还多次进入全国各大院校,举办“西安鼓乐进校园”演出,让大学生零距离感受陕西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西安鼓乐还走进了音乐课堂,如在长安区何家营小学成立“西安鼓乐少年团”、在周至县中专艺校建立“西安鼓乐系”、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安音乐学院等院校设立“鼓乐专业”等。2018年西安音乐学院还特举办国家艺术基金《西安鼓乐表演人才培养》项目,发掘培养专业人才,以带动陕西音乐文化的发展。

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到今天,古老的东西方文明被重新唤醒,沿线各国间都在努力发展和传承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立足世界的根本,音乐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子系统,其发展对民族崛起起着关键作用。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先行,树立文化引领经济的理念。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始点,要担当起文明交流和传承的重任,从上述个案中可以发现陕西音乐文化正在破土重生,迎着朝阳发展方向迈进。陕西更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发掘其文化内核,为当地音乐文化寻求更多发展新路径。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2]姚宝猷.中国丝绢西传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

[3]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4]蒲亨强.中国地域音乐文化[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孙伟刚,梁勉.大音希声——陕西古代音乐文物[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

[6]张童心,吕建昌,曹骏编.考古发现与华夏文明[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7](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李宝杰.陕北音乐文化[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

[9]李纯一.关于陕西地区的音乐考古[J].中国音乐学,1986(2).

[10]C.NC鲁金科博士.论中国与阿尔泰部落的古代关系[J].考古学报,1957(2).

[11]李宝杰.一带一路”: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机遇与挑战[J].音乐研究,2016(3).

[12]谢嘉幸.学校音乐教育要注重民族音乐传承[N].中国艺术报,2006-07-07.

[13]西安开建“音乐之城”[N].西安晚报,2017-05-06.

作者简介:孙璐璐(1979—),女,汉族,江苏省泰州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演奏。

猜你喜欢

新路径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传承 民族 文化
多元智能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师教学的启示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