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刺法加壮医药线点灸结合肌电生物反馈仪对脑卒中偏瘫临床研究
2020-01-03潘康健李春明李国辉
潘康健 李春明 李国辉
摘要:目的 探讨采取电针刺法+壮医药线点灸+肌电生物反馈仪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方法 选取270例研究对象分成甲组(电针刺法加壮医药线点灸组,90例)、乙组(电针结合肌电生物反馈仪组,90例)与丙组(综合治疗组,90例),3组采取对应的方法治疗4周,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乙组为90.00%,丙组为97.78%,丙组显著高于甲乙2组(P<0.05);治疗后各组在BI评分上均较治疗前提高,而丙组评分提高幅度显著高于甲乙2组(P<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治疗中,应用电针刺法加壮医药线点灸结合肌电生物反馈仪治疗的方式,可取得满意疗效,改善患者患者自理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电针刺法;壮医药线点灸;肌电生物反馈仪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12-0072-03
脑卒中属于一种突发且疾病进展迅速的的脑部缺血或出血性疾病,此类患者由于脑组织存在损伤,常使得患者存在偏瘫后遗症。脑卒中偏瘫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1]。在当前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脑卒中偏瘫多是提倡传统中医康复疗法结合现代康复技术综合治疗,其中中医康复疗法包括电针、壮医药线点灸等方法,均具有一定的疗效,现代康复疗法中,肌电生物反馈仪作为一种电刺激结合视听反馈的治疗方法,能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运动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2]。本次研究中选取了2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试验方式探讨不同的联合治疗方案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明确综合康复治疗手段对改善脑卒中偏瘫神经功能的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2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以下3组:甲组(电针刺法加壮医药线点灸组)90例,男53例,女37例;年龄36~71岁,平均(52.1±2.3)岁;偏瘫肢体:左侧60例,右侧30例。乙组(电针结合肌电生物反馈仪组)90例,男51例,女39例;年龄34~70岁,平均(51.9±2.2)岁;左侧偏瘫61例,右侧偏瘫29例。丙组(综合治疗组)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35~72岁,平均(51.8±2.1)岁;左侧偏瘫58例,右侧偏瘫32例。3组患者年龄、性别、偏瘫肢体等基线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也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也均经CT、MRI等影像技术检查确诊。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的有关内容拟定,症状主要为昏迷,病理特征为瘀痰热邪,闭阻脑络,风动窍闭,肢体障碍。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2)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且生命体征稳定;(3)患者或其家属均知晓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脑部严重外伤及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2)双侧肢体均存在偏瘫或者严重的肝肾器质性疾病的患者;(3)严重精神疾病或者认知障碍者。
1.5 治疗方法
1.5.1 甲组 取患侧穴位:百会,内关、合谷、尺泽、曲池、三阴交、委中、足三里、丰隆。针刺后得气留针,再使用华佗牌电针,夹持上肢内关、合谷、尺泽、曲池穴位,下肢三阴交、委中、足三里、丰隆穴位,调至连续波通电,治疗时间为30 min,1次/d。有面瘫失语者,加刺地仓、廉泉、颊车、四白等穴位,留针30 min,1次/d,每周治疗6 d休息1 d进入下一疗程,共计治疗4周。同样选择以上穴位进行壮医药线点灸,主要是医师的右手拇指与食指夹持药线一端,露出1~2 cm的线头,点燃后将明火吹熄,成圆珠状炭火,然后火星对准穴位,顺腕部、拇指进行屈伸,拇指的指腹指腹稳重而敏捷的将有火星的线头点压在穴位上,一按火为一壮,1~2壮/穴,采用中等力度时间为1s,1次/d,10 d为1疗程,持续治疗4个疗程。
1.5.2 乙组 电针法同甲组,然后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使用的是上海诺诚牌肌电生物反馈仪,治疗前需详细为患者讲明仪器原理及治療方法,在治疗时辅助患者卧位、坐位,用95%脱脂酒精进行皮肤表面的脱脂,治疗仪的电极可贴在偏瘫侧选取偏瘫肢体上肢穴位外关、曲池;下肢穴位足三里、三阴交四个穴位并给予患者耐受的刺激量进行治疗,采用正反馈模式,输出波形为方波,脉冲频率10~100 hz,脉冲宽度200 ms,刺激时间8 s,休息时间10 s,最大用力时间10 s,每次治疗持续时间20 min,10次/疗程,持续4个疗程。首次调节刺激强度以引起患者腕关节背伸为度。治疗期间患者上肢在治疗师的帮助下尽量配合进行抬举及屈伸,前臂的旋转;下肢进行上抬,伸曲动作。如不能活动需给与鼓励,并使患者大脑强化运动意识,增强肢体功能恢复的信心。
1.5.3 丙组 采取电针、壮医药线点灸、肌电生物反馈仪的综合治疗方式,具体方法参照甲乙组的操作方式,10d一个疗程,持续4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采取采取Barthel指数评分(BI)评分评价患者自理能力,总分100分,分值同自理能力呈正比[5]。
1.7 疗效标准 显效:经治疗后患者肌力提高2级,症状体征均消失或者明显缓解;有效:肌力提高1级,症状体征部分好转;无效:肌力及症状体征无变化。
1.8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用t、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治疗效果比较 丙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上显著高于甲、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BI评分比较 经治疗后2组患者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但丙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高于甲、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此类患者因神经损伤常使得其容易发生偏瘫,脑卒中偏瘫严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如何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及促进患者尽早回归生活是临床治疗的关键问题[6]。对脑卒中偏瘫,临床中的治疗方式包含传统中医及现代康复治疗。传统中医将脑卒中纳入“中风”范畴,认为疾病主要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所致,中风后偏瘫因血液瘀阻所致,因此中医在治疗上以活血祛瘀为主[7]。
本次研究中,探讨不同联合方法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的疗效,结果显示采取电针、壮医药线点灸与肌电生物反馈的丙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甲乙2组,此外丙组在BI评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的提高幅度上也大于甲乙2组,这提示综合治疗方式治疗疾病的效果满意。电针这一中医治疗方式有整体性及双向性调节的作用,对脑卒中偏瘫有独到的疗效,在电针上选择百会、内关、合谷、尺泽等穴位可对脑组织血流起到良好调节效果,通过电针刺激激发神经支配的肌纤维主动收缩,促使细胞内新陈代谢。壮医认为人体三道(谷道、水道、气道)和两路(龙路、火路)通畅协调并相互制约,任何一条通道阻滞均可导致天地人三气的紊乱而发病,对脑卒中偏瘫,壮医药线点灸使用具备芳香、辛散等特点的药线,将药线点燃后直接灼于人体表面,通过活力和药物气味的穿透作用,经穴位直达病所,达到调节气血逆乱及使气血归于正常的效果[8-9]。现代康复治疗中采取肌电生物反馈仪治疗方式,主要是该治疗方式立足大脑适应性及神经重塑理论,将大脑无法感知的肌肉神经电信号方法为反馈电流,提高突触数目及信号传导效率,刺激肌肉收缩幅度的增加,使大脑支配机制重塑,重建神经肌肉反射[10]。此外治疗中通过反馈信号的引导也能让患者可自主参与到学习与训练中,增强患者对肌肉的自主控制能力,这样对促进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的改善有满意效果。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偏瘫,临床治疗中采取电针刺法加壮医药线点灸结合肌电生物反馈仪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显著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及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邹娜,丁常宇.中药熏蒸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侧肌张力升高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9,8(14):112.
[2]何玲燕,冯玲.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2):56-60.
[3]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9-243.
[5]孔林.针灸联合药透治疗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肌力及BI指数的影响研究[J].陕西中医,2018,39(5):669-671.
[6]农大雄.壮医针刺配合壮医药线点灸对缓解冠脉三支病变患者心绞痛发作的临床研究[J].蛇志,2018,30(2):236-238.
[7]胡三三,焦杨.壮医药线点灸联合灵龟八法针刺治疗偏头痛25例[J].亚太传统医药,2018,14(10):172-174.
[8]李宁宁.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临床观察[D].承德:承德医学院,2018,8(41):102-105.
[9]景颖颖,万婕,岳蕴华.自我效能干预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2019,8(31):226.
[10]张梦月,冯加彬,张蕊,等.肌电生物反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研究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2):48-49.
(收稿日期:2020-07-29)
基金项目:梧州市科学技术局项目(201702028)
作者简介:潘康健(1987-),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神经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