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医学流派沿革与传承建设之思考
2020-01-03刘念郑进葛元靖李兆福张玲彭江云
刘念 郑进 葛元靖 李兆福 张玲 彭江云
摘要:滇南医学流派起源于云南地区,与中原医药流派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吸收了云南独特的少数民族医药,东南亚、南亚异域医药特色。作为祖国中医学术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滇南医学流派历经了两百多年的传承,为推动中医药的事业发展及西南边陲人民生命健康提供重要保障。随着现代医学的冲击、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滇南医学流派面临着流派特色淡化、传承发展后继乏力等诸多问题。通过对滇南医学流派沿革进行梳理,明确当前流派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解决策略,为推动地域性中医流派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滇南;云南;中医;学术流派;沿革;传承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12-0023-04
Reflections on the Evolution and Inheritance Constructionof Medical Schools in Southern Yunnan
LIU Nian1, ZHENG Jin2, GE Yuan-jing2, LI Zhao-fu1, ZHANG Ling1, PENG Jiang-yun3
(1.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unming 650500, China; 2. Yunnan Soci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unming 650021, China; 3.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unming 650021, China)
【Abstract】The medical schools in Southern Yunnan which originated from Yunnan regions come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with the medical schools i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at the same time have absorbed Yunnans unique ethnic medicine and presents the exotic medicine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east Asia and South Asia.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hool of China, the medical schools in Southern Yunnan have been passing on for more than two hundred years and providing important guarantee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lives and health of the people in the southwest border. With the impact of modern medicin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s, the medical schools in Southern Yunnan are facing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diminish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s and the lack of success i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By sorting out the history of the medical schools in Southern Yunnan,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s are clarified and solutions are propos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regional TCM schools.
【Key words】Southern Yunnan, Yun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ademic school, evolution, inheritance
地域性是中醫学术流派最显著的特征[1]。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本土民族医药文化、中原汉族医药文化、南亚、东南亚医药文化在此地互相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滇南医学文化。从明清至今,滇南医学流派名医辈出,百家争鸣,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盛景,然而也应当认识到当前滇南医学流派面临着新理论创建困难、流派特色淡化、传承力量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国务院在《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中医药发展要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发挥好中医药原创优势,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2]。如何在遵循中医流派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克服当前的困境,推动滇南医学流派发展走向繁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滇南医学流派的沿革
在正史中,“滇南”一词最早出自洪武二十年(1388年)《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赐玺书曰:…… 命尔仍治滇南”[3],因此滇南也被公认为是云南的古代称呼。云南拥有全国最为多样化气候和丰饶的动植物资源,26个少数民族世居于此,孕育出独特的本土民族医药文化。自庄礄入滇开始[4],历史上汉、唐、明三次大规模的中原移民入滇使汉族医药文化在本地广泛传播并逐渐与各民族医药文化相交融。随着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开通,南亚东南亚医药文化也逐渐传入并与滇南本土民族医药文化、汉族医药文化进一步充实融合。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在云南大力推行整体提升了云南教育事业和文化水平,促进了读书尚文风气形成和社会风俗的改变[5],云南中医药发展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峰,兰茂、孙光豫、彭子益、曲焕章、刘成琨、杨晫、刘本元、何应达等中医药名家辈出,《滇南本草》、《医门揽要》等一批医学著作相继问世,标志着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主体,融地域性、民族性、兼容性、实用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滇南医学流派开始形成[6]。然而此时各医家多以开设医馆、从军行医、政医相兼等形式存在,流派传承尚未形成规模。
乾隆年间,姚氏医学流派在昆明诞生,成为滇南医学史上首家传承至今的学术流派[7]。随后几十年间,戴氏经方医学学术流派、陆氏气阴学术流派也随之成立,到近代,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管氏特殊针法流派应运而生,以家传、师承方式传承的滇南医学流派逐渐兴盛。吴佩衡、姚祯白、戴丽三、康诚之四大名医为滇南医学流派之杰出代表。流派的发展除了传承还离不开创新,自新中国成立、中医院校在云南开设以来,滇南医学各家学派如后春笋般出现,如今在红土高原这片沃土上,亦不乏如张氏云岭疏调气机学派、罗氏调理气血学术流派、钟氏中医肛肠学术流派、孟氏学术流派、赵氏防治康养汇通流派、夏氏强筋整骨推拿学术流派、张氏助孕安胎流派等开山阔斧的新学派。流派传承方式也由家传教育、师承教育扩展为院校教育、工作站建设、学术论坛、学员进修等多种模式兼容并蓄,传承中心由昆明向各地州、县各级医院拓展,滇南医学流派的发展正呈现出一源多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蓬勃盛景。到目前为止,已经获批11个国家级流派工作室、31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57位国家级师承工作指导老师、74位省级师承工作指导老师,名中医传承工作基地遍布全省各地州(县),已培养流派学术继承人逾百人。2018年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传承分会正式成立,为进一步推进医学资源的融合与互补、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才传承培养等初步建立了运行保障机制。为顺应当前中医药发展时势,将滇南本土医学中医药源流及特色高度概括,形成地域性学术流派以便整合推广,参考全国各省中医流派命名特点,充分考虑云南中医药内涵及特色,以“滇南医学流派”概涵云南各家流派一说于2019年成为共识[8]。
2 流派发展面临挑战和机遇
经济、文化的相对滞后一直是云南发展的短板,滇南医学流派发展同省外底蕴深厚的流派之间也存在着深远的差距。传承、创新能力不足、特色优势不突出、功能作用未彰显等问题仍是制约滇南医学流派发展的关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流派建设发展面临政策瓶颈;(2)流派目标定位不准确,部分流派格局定位欠妥;(3)管理能力滞后,建设措施不力,缺乏有效组织运行机制和经费支持;(4)医药典籍及特色诊疗技术逐渐失传,挖掘整理、总结研究不够;(5)对外合作交流不足,文化辐射力量较弱等。
随着一系列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政策的颁布,中央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中医学术流派迎来了历史最好的发展机遇。為推动云南中医学术流派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发挥中医流派防病治病的特色优势,助力“健康中国、健康云南”,结合当前流派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潜在优势,借此时势提出以“四平台、一基地”的滇南医学流派建设总纲要。
3 滇南医学流派建设目标
整合全省中医药学术传承资源,整体、上下联动,摸清流派现状,通过3~5年的建设:(1)系统梳理流派形成与发展的脉络源流,为流派继承与发展厘清思路;(2)系统挖掘整理各家子流派、名医学术思想,编纂系列丛书,丰富滇南医学流派文化内涵;(3)着力打造传承基地,培养一批高层次传承人才队伍;(4)挖掘流派优势特色,产学研结合,制定、推广一批流派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诊疗技术,申请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一批特色制剂和中药新药,申请一批科研专利,申报一批科研项目,努力加快流派科研成果转化;(5)构建开放交流合作平台,提升文化软实力与竞争力,打造滇南医学流派文化品牌。最终形成体系完备、机制完善、人才汇聚、疗效显著、科技创新、信息数据、文化辐射深远的中医学术流派,打造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的“滇南模式”。
4 具体建设任务
4.1 学术整理,构建文献研究与数字化平台 引进知识产权管理概念,依托中医药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工程,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流派资料摸底普查,通过对各流派历代医案、著作、学术论文、历史实物等的挖掘,全面追溯云南本土流派历史渊源及演变规律,最终汇总形成一个沿革清晰、内涵丰富的流派传承脉络图谱;凝练具有开创性和指导意义的流派代表性人物传记、编纂出版流派系列丛书。
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将流派现存的实物资料以光盘、影像、电子档案等多种保存,形式实现信息数据化转换,解决现存资料面临流失的现状,并以此搭建电子数据库,逐步建立一个跨地区、跨流派的数据网络共享平台。
4.2 团队建设,搭建传承与人才培养平台 人才是保证一个医学流派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滇南流派传承人才的培养当贯彻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从学术的高度和发展的眼光出发,将理论、实践、临床、科研、教学有机结合,以提升中医药临床服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造就一批以“代表性传承人-主要传承人-后备传承人”为梯队,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分布合理,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基础、深谙本流派特色学术经验、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诊疗技艺娴熟、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复合型传承人才队伍。
4.3 产学研结合,构建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完善科研奖励机制,深入发掘滇南学术流派宝库中的精华,建立以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为核心,以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企业为主体,多部门共同参与的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将流派内诊疗特色鲜明、临床疗效显著的部分常见病、疑难病、重大疾病的诊疗技术进行总结优化,制定优势病种诊疗或预防方案。发挥优势专长,推广一批特色诊疗技术,申请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依托云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动植物医药资源优势,开展中药、民族医药研发,开发一批流派特色制剂,申请一批专利项目。发挥流派独特的疾病防治康养智慧与经验,将云南休闲旅游与养生保健相融合,打造”健康文旅”产业。
4.4 开放合作,构建对外宣传与交流平台 中医药文化是重要的对外交流战略资源,滇南医学流派发展当摒弃门户之见,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和媒体,探索多种对外交流、合作渠道,着力打造以“兰茂论坛”、“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等为依托学术文化品牌,搭建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宣传交流平台,提升流派的周边影响力。
紧跟互联网发展大潮,通过建立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拍摄流派宣传片、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等,从网络、电视、广播等途径向大众宣传推广滇南医学流派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特色技术、传承团队、诊疗信息等,提高流派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度、传播度、支持度、知名度。
4.5 条件建设,打造继承与创新基地 条件建设是保障一个机构的成立、运行的基石,以满足当前实际需求并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为立足点,完善各流派传承基地及工作站建设,保障场地、设备等基础硬件设施,创造可持续开展工作的相关条件。
完善相关运行机制建设,根据流派发展实际所需,制定流派日常管理制度、人才培养制度、传承基地建设制度、产学研转换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探索建立项目管理、专家咨询、绩效评价、政策保障等各类长效机制,维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全面地、有计划地、系统地将流派学术研究、临床医疗、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升滇南医学流派的社会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当前人民健康和医疗市场的需要。
5 小结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传承的重要方式,是中医人才培养的摇篮,是中医学术繁荣的重要标志。立足滇南医学流派发展现状,以政策为导向,守正创新,从源流追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提升、机制保障等多方面入手,求同存异、系统整合,开创滇南医学流派发展新局面,能够促进云南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也为当前中医学术流派克服发展瓶颈提供可借鉴的“滇南模式”。
参考文献:
[1]程军平,欧阳八四,申俊龙,等.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简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2):449-451.
[2]人民日报社评论员.守正创新,让中医药永远姓“中”[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8477106744512119&wfr=spider&for=pc,2019-10-27.
[3]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医药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203.
[4]郑进.试论云南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之关系[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5):1-4.
[5]高明扬.科举制对明清云南社会文化的影响述略[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4,16(6):100-107.
[6]张超,杨林蓉,付婷婷,等.试论云南兰茂医学流派的學术特色[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13):51-53.
[7]隋婷婷.《金匮》妇人三篇与昆明姚氏妇科流派学术相关性研究[D].昆明:云南中医学院,2016.
[8]郑进,张玲,李兆福,等.滇南医学源流与命名探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40(5):1-5.
(收稿日期:2020-07-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960863);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0Y0206)
作者简介:刘念(1993-),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临床基础研究。
通信作者:彭江云,Email-penjiangyun@126.com